社會-歷史批評視角下的《雷雨》悲劇本質(zhì)論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social-historical criticism, the author,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discuss Cao Yu's classic tragedy thunderstorm from three dimensions: author, text and reader, so as to clarify its tragic nature.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the playwright is the premi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tragedy, and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expressed through the tragic conflict in the text, and finally be combined with the tragic pleasure experienced by the reader and the audie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and the real value of the tragedy.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ragedy lies in the unity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tragic conflict and tragic pleasure.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207.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雷雨》說魯貴[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2 蔡福軍;;讓“空間”衍伸出更多意義——評福建人藝實驗版《雷雨》[J];藝苑;2011年03期
3 蔡福軍;;讓“空間”衍生出更多意義 評福建人藝實驗版《雷雨》[J];中國戲劇;2011年10期
4 高霞;鄔智冬;;默讀、發(fā)聲與唱音之間的《雷雨》[J];美與時代(下旬);2013年10期
5 孔慶東;;從《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J];文學評論;1991年01期
6 孔慶東;;從《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03期
7 張易;徘徊于恐懼與誘惑之間——《雷雨》生命悲劇哲學初探[J];棗莊師專學報;1994年02期
8 陳大聯(lián);;《雷雨》的當代性 實驗戲劇《雷雨》創(chuàng)作談[J];劇本;2013年12期
9 劉建設;;《雷雨》解讀史(下)——人與命運層面上的《雷雨》解讀[J];現(xiàn)代語文;2006年10期
10 孫蘋;;《雷雨》句末語氣詞的口氣意義初探[J];文教資料;2007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曉鷹;;沒有魯大海的《雷雨》[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2 石宏大;;試談《雷雨》中的人物語言[A];邁向新世紀[C];1999年
3 曹樹鈞;;杜宣對于《雷雨》在國外傳播的貢獻——紀念杜宣先生誕辰100周年[A];杜宣紀念集[C];2014年
4 高浦棠;;命運·天意·上帝——《雷雨》的神秘主義思想本體破譯[A];陜西省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朱棟霖;;經(jīng)典《雷雨》:從話劇到蘇州評彈——紀念曹禺百年誕辰[A];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2011年
6 牛丹英;;由《雷雨》談劇本的鑒賞[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三卷)[C];2012年
7 酈子柏;;突破創(chuàng)新 打造精品[A];中國演員(2012年第6期總第30期)[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淼;八十歲的《雷雨》不曾老[N];中國文化報;2014年
2 靳海舟;如何評價《雷雨》公益場上觀眾的笑[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
3 何勇海;《雷雨》成“雷劇”?[N];團結(jié)報;2014年
4 馬以鑫;《雷雨》何以遭遇笑場[N];文學報;2014年
5 王延松;關于《雷雨》的最新解讀[N];中國文化報;2007年
6 田本相;《雷雨》的典范性[N];文藝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路艷霞;萬方:《雷雨》80歲,還不老[N];北京日報;2014年
8 李壯;我感受的《雷雨》笑場[N];文藝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牛春梅;《雷雨》:被“誤讀”的八十年[N];北京日報;2014年
10 溫儒敏;《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誰?[N];中華讀書報;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華;論曹禺《雷雨》中的主仆之戀[D];曲阜師范大學;2016年
2 相偉;《雷雨》中的倫理文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3 夏登武;《雷雨》:多維接受視域中的變異[D];暨南大學;2008年
4 譚苗;從《雷雨》文本到《雷雨》舞臺[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任振翔;《雷雨》中的話語標記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宋智超;試分析曹禺作品《雷雨》中修辭手法的使用[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7 李廣濤;借鑒與轉(zhuǎn)化:《雷雨》與古希臘悲劇范式的比較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8 朱全紅;曹禺《雷雨》言外之意的語用學分析[D];浙江大學;2009年
9 曹群;《雷雨》的經(jīng)典化考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10 趙顯龍;詩意的回歸[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2055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20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