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古代文學論文 >

《存在與時間》中的死亡問題

發(fā)布時間:2016-12-06 20:01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等待主題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四川大學》 2007年

《存在與時間》中的死亡問題

劉軼飚  

【摘要】: 海德格爾的名著《存在與時間》所開辟的哲學領域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在本體論、現象學、解釋學、批判現實主義上給人們以啟示而且在時間、藝術、真理等方面也都有其獨特的思考。海德格爾不愿把自己作品稱為“著作”,而是稱為“路”,即在思索之“路”上所作的探索和嘗試!洞嬖谂c時間》自然也屬于對思想之路的探索和嘗試。盡管它具有殘篇的性質,但這部著作在西方現代哲學中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我甚至認為,如果要了解現代西方哲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是必讀的著作。而要了解海德格爾哲學,《存在與時間》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路標,同時也是我們進入海氏哲學所不能回避的著作。這本書思想極深刻,內容也極豐富,,解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種奢望,更確切地說只能寫一些感受罷了。由于對本書的喜愛,以致我不僅一次地閱讀,而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獲,甚至有想說點什么的沖動。不知道自己是走在通往林中空地的捷徑上,還是在走彎路,甚或就連方向都錯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在努力面向事情本身。不確定的是,這路途有多遙遠?也許我將永遠跋涉在途中。 對該書,我選擇了死亡作為切入點,這是一個新的角度。關于死亡的思考是《存在與時間》中最富魅力,最富啟發(fā)性的章節(jié)之一。同時死亡在該書中所占有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極為獨特的。死亡是在第二篇開篇才提出的,這個問題不僅是對前面問題的承接,同時也開啟了下面的最為關鍵的問題:時間性。 我們知道,此在作為能在始終處在去存在的過程之中,此在它存在一天就是未完成的或不完整的。因而如果將此在這種“能在”的存在者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此在因死亡而終結其能在而成為一個整體—死亡作為生存的界限,將生存限制為一個有限的整體。 對此在進行了生存論的分析之后實際上面臨著兩個問題:其一,作為能在的此在如何整體能在?我們將此在在世的結構整體的“整體性”規(guī)定為操心,但也只是擺明了非本真性,正是因為“面對死亡”才能使此在擺脫沉淪狀態(tài)而本真地在世。其二,此在如何能夠本真地能在?回答,死亡。在海德格爾的描述中,從良知到決斷,說出來的是此在的本真的向死而在,即本真的能在。而這同時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即時間性。這是本書最難的一部分,是我論文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力爭有所突破的地方。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516.54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7
  • 引言: 隱匿的和諧7-10
  • 第1章 有死的此在10-17
  • 1.1 此在述描10-12
  • 1.2 此在的基本特征12-14
  • 1.3 此在不是人14-15
  • 1.4 此在有死15-17
  • 第2章 死亡的生存論分析17-33
  • 2.1 終結與死亡17-19
  • 2.2 常人與死亡19-22
  • 2.3 畏與怕22-24
  • 2.4 海德格爾死亡觀24-30
  • 2.4.1 向死亡存在是此在本身向一種與眾不同的可能性的存在24
  • 2.4.2 死亡—作為規(guī)定“此在”整體性、終結性的生存論概念24-27
  • 2.4.3 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不可愈越的,確知而不確定的可能性27-30
  • 2.5 良知30-33
  • 第3章 人有死人才有將來33-40
  • 3.1 時間性的綻出33-37
  • 3.1.1 “先行于自身”奠基在將來中34
  • 3.1.2 “已經在…之中”本來就表示曾在34-35
  • 3.1.3 “寓于…而存在”表示當前化35-36
  • 3.1.4 時間與時間性36-37
  • 3.2 死亡與時間37-40
  • 結束40-41
  • 參考文獻41-46
  • 后記46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胡朝都;人生在世—對于《存在與時間》此在、存在與世界的探索[D];吉林大學;2012年

    2 楊菊芳;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等待主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張汝倫;論海德格爾哲學的起點[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孫周興;為什么我們需要一種低沉的情緒?——海德格爾對哲學基本情緒的存在歷史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3 王恒;海德格爾時間性的緣起[J];江海學刊;2005年06期

    4 余平;海德格爾的良知之思[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余平;論海德格爾的死亡本體論及其闡釋學意義[J];哲學研究;1995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亞平;;論自然的屬性及環(huán)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2 錢廣華;;走出黑格爾體系的迷宮——一個另類的解讀[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孫顯元;;芝諾悖論中的邏輯和形而上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竇曉光;淺析鄧小平關于時間的看法[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5 徐慶年;青年錢鐘書與西方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6 劉力永;馬克思與海德格爾批判形而上學的根本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7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8 劉俊香;光的啟示——談“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語言”[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9 趙妙法;Metaethics(后倫理學)與Metaphysics(后物理學)——粗議中西哲學之異同及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10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艷秀;;現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黃時進;劉曉華;王約;劉小玲;;基于以能力為導向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首次正式調查——2010上海盧市灣區(qū)公眾科學素質調查分析[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鄧儉;;自我生存之“無”的突破——解讀《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魯迅與“左聯”——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王帥;;比較孔子的“憂”與海德格爾的“憂”及在教育上的現實意義[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袁張帆;;海德格爾存在論的語言觀對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的啟示[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8 吳虹;;技術創(chuàng)新的社會政治引領與控制問題研究[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9 吳國林;龐中元;黃靈玉;;計算機的現象學初探[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秦健;;對克隆技術的異議及傳統(tǒng)倫理應有的寬容性[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漢生;英國都鐸王朝的語言與文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閆建華;勞倫斯詩歌中的黑色生態(tài)意識[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8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柏久之;“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與中美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崔鯪麗;中國古典詩詞時間審美感悟的三種境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凌;現代社會的困境與救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威;場域視角下的抽象繪畫與具象繪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呂錚錚;中國當代藝術中艷俗因素研究與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費璇;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文明理論的當代價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友峰;論審美經驗中的“距離”問題[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鄧曉臻;;海德格爾的“此在”范疇——基于馬克思文本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徐峰;過盡千帆皆不是——唐宋艷詞中女性等待現象透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劉文斌;;海德格爾“此在”的基本性質[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李金坤;《風》《騷》“棄婦情結”探論——以《氓》、《谷風》、《柏舟》與《離騷》為中心[J];北方論叢;2004年06期

    6 高政銳;《古詩十九首》的時空意識[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年09期

    7 孫燁;陳可培;;中西方古代生死觀之比較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J];長春大學學報;2009年05期

    8 李濤;;距離產生美——《詩經·秦風·蒹葭》的審美生成[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居森林;實用理性·樂感文化·巫史傳統(tǒng)——評李澤厚《歷史本體論》[J];長江論壇;2003年04期

    10 謝昌蓉;;中國傳統(tǒng)女性倫理之價值取向[J];昌吉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蔣邦芹;世界的構造[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陳淑靜;柏格森的時間理論[D];河南大學;2003年

    4 石碧球;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之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蔣邦芹;此在·世界·存在[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孫董霞;候人母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7 吳保傳;先秦儒道時間觀念史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8 王晶晶;現代人及其精神困境[D];蘇州大學;2007年

    9 秦志娟;透視唐代文人閨怨詩的等待現象[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10 談燕;論對孤獨存在的審美關懷[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松峰;《存在與時間》新解——以“命運”為視角[J];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王炎;對于“流俗時間領悟”的領悟──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學習札記[J];許昌師專學報;1994年03期

    3 張旭;《存在與時間》的方法、內容和敘事[J];江海學刊;2004年01期

    4 寇鵬程;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三重困境[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5 戴黎;淺談此在的在世方式[J];大慶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2期

    6 張一兵;;海德格爾說海德格爾——一種關于海德格爾自述的構境論研究[J];江海學刊;2011年04期

    7 鮑克偉;;論《存在與時間》中世界現象的三個維度[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8 鄭爭文;;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的“世界性”及其現象學啟示[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孫冠臣;;論《存在與時間》中此在的先驗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張汝倫;;《存在與時間》為什么沒有完成?[J];世界哲學;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倪梁康;;海德格爾思想的佛學因緣[A];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暨西方技術文化與后現代哲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部分論文[C];2004年

    2 燕宏遠;;“Dasein”的多義和歧用之新探[A];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年會暨西方技術文化與后現代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王慶節(jié);;現代性問題的形上學根源:海德格論“物”[A];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暨西方技術文化與后現代哲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部分論文[C];2004年

    4 馬爾庫塞;李楊;;歷史唯物主義現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5 師庭雄;;思索的重負——關于時間與存在的思考[A];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年會暨西方技術文化與后現代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韓連慶;;現象學與計算機設計、人工智能[A];“工程科技論壇”暨首屆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委員會學術年會工程哲學與科學發(fā)展觀論文集[C];2004年

    7 陶富源;汪盛玉;;馬克思哲學視域中的海德格爾生存論批判[A];新中國人學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研討會文集[C];2009年

    8 李楊;;具體性的追尋——讀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現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元尚;[N];中華讀書報;2011年

    2 元尚;[N];中國郵政報;2003年

    3 江風;[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4 丁三東;[N];中華讀書報;2001年

    5 嚴搏非 上海季風書園;[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6 胡彥;[N];云南日報;2000年

    7 金壽鐵 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張文初;《存在與時間》前38節(jié)解讀[D];浙江大學;2010年

    2 趙衛(wèi)國;海德格爾的時間性與時——間性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江向東;對時間性問題之敘事解說——保羅·利科《時間與敘事》中的時間性問題[D];復旦大學;2003年

    4 朱海斌;海德格爾前期思想中的邏輯問題[D];浙江大學;2012年

    5 張培;海德格爾與實踐哲學[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斯然;《存在與時間》<導論>解讀[D];湘潭大學;2011年

    2 張高宇;《存在與時間》中的“此在”的分析與闡釋[D];西南大學;2012年

    3 楊勝顯;《存在與時間》闡釋進路的內在困境[D];湘潭大學;2012年

    4 胡朝都;人生在世—對于《存在與時間》此在、存在與世界的探索[D];吉林大學;2012年

    5 吳霞;論《存在與時間》中的異化思想[D];遼寧大學;2013年

    6 黃自立;《存在與時間》導言之通俗化解讀[D];湘潭大學;2013年

    7 謝裕偉;存在問題作為存在意義問題[D];南京大學;2013年

    8 李國濤;論海德格爾的“世界”概念[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葉子犀;海德格爾初期存在問題探析[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宋蕊;海德格爾存在論與主體論關系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等待主題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69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069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d1c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