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說不忍桃花被掃_《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9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guān)鍵詞:林黛玉與桃花,,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2009年
林黛玉與桃花
楊真真
【摘要】: 以花喻人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作家借花卉傳情,不僅能夠烘托人物形象,還可以描摹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使得他們筆下的人物生動形象。中國文人歷來重視環(huán)境對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花卉作為客觀環(huán)境之一,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曹雪芹非常擅于運用以花喻人的創(chuàng)作手法,他不落俗套,在他的筆下,花與人的每一次交匯都能令讀者耳目一新。他用桃花來襯托林黛玉,運用桃花的各種文學意象來關(guān)照林黛玉不幸的人生,也給黛玉灰暗的生活帶來一抹鮮亮的色彩。通過對桃花的解讀,讀者能夠?qū)α主煊襁@一典型形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對黛玉人生的種種悲劇有更深刻的體會。 本文由兩大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對桃花的文學意象作出較為全面的總結(jié),分門別類,舉例論述,曹雪芹正是從綿延不絕的桃花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并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揮創(chuàng)作才能,將桃花與人物完美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經(jīng)典的藝術(shù)形象。第二部分則將重心回歸至林黛玉,著重探討桃花在對黛玉形象、性格的刻畫以及對黛玉悲劇命運的關(guān)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簡單比照了同黛玉一樣,與桃花關(guān)系密切的文學形象李香君?傊,桃花對于刻畫、烘托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使黛玉形象更豐滿、更深入人心。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207.41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麗;王彩云;;高校中的桃花文化初探[J];科技信息;2012年08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承元,楊明貴;論《紅樓夢》“花落人亡”的悲劇意味[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2 曾麗君;《葬花吟》中有關(guān)“花”的意象分析[J];丹東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3 汪浩;;論桃花的雙重文化意蘊[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周兆梅;;試析中國文人的“人面桃花”情結(jié)[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周蕙;;“人生是花”——試論《紅樓夢》中的花[J];紅樓夢學刊;1986年01期
6 呂啟祥;花的精魂 詩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蘊含和造型特色[J];紅樓夢學刊;1987年03期
7 沈治鈞;《葬花吟》是大觀園諸艷之歸源小引[J];紅樓夢學刊;1992年03期
8 嚴中;林黛玉與李香君[J];紅樓夢學刊;1992年04期
9 劉紅軍;黛玉葬花探源[J];紅樓夢學刊;1995年04期
10 合山究,陳曦鐘;《紅樓夢》與花[J];紅樓夢學刊;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孫緒武;;《醒世姻緣傳》詞語拾遺[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3 楊紅;;淺論《紅樓夢》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4 張紅艷;試評《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5 周海鴻;;《紅樓夢》前八十回匾額翻譯中的超額和欠額現(xiàn)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6 呂菲;;賈寶玉的原型再探——與陳林先生商榷[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7 王勃;張健;;“花”自飄零“水”自流——晴雯人物形象之管窺[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8 陳艷;金仁旻;;從《紅樓夢》兩英譯本看恭維語策略的選擇[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9 陳紅;;群芳競艷一點“紅”——解析林紅玉[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10 鄭桂云;東西方封建社會兩個叛逆形象之比較——哈姆雷特與賈寶玉[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勁松;;晴雯雙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劇[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宋娟;木齋;;從記錄功能和敘事手法看《詩經(jīng)》的散文性[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王帥;;比較孔子的“憂”與海德格爾的“憂”及在教育上的現(xiàn)實意義[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洪港;;從《紅樓夢》管窺清初義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胡偉麗;;從《紅樓夢》譯本看模糊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曹心瑋;;《紅樓夢》判詞翻譯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宋煥芝;于曉南;;中西方芍藥花語及其景觀應(yīng)用[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1年
8 張中波;李付娥;;地名花語——淺談地名文化中的花卉地名[A];2008中國花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冷江山;邵小龍;;略論《天子游獵賦》對《紅樓夢》創(chuàng)作的影響[A];紅樓縱橫談——2012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第二十二分會場暨貴州省《紅樓夢》研究學會201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10 李朝陽;;論香菱的斯德哥爾摩情節(jié)——“香菱愛薛蟠”之心理分析[A];紅樓縱橫談——2012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第二十二分會場暨貴州省《紅樓夢》研究學會201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玉蘭;解構(gòu)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dǎo)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3 姚雯;哮病的古代內(nèi)科文獻研究與學術(shù)源流探討[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劉麗麗;李自成傳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何悅玲;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史傳”傳統(tǒng)及其歷史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師存勛;李奎報詠史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郝建杰;《詩經(jīng)·國風》地域性考論[D];上海大學;2011年
8 姜興魯;竺法護譯經(jīng)感覺動詞語義場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步連增;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量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李華;漢魏六朝宴飲文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紅莉;從文化角度談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鐘銳;從語義學角度看《紅樓夢》文化特征詞語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玉大;奈達功能對等理論與政論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宋宛蓉;關(guān)聯(lián)理論框架下《紅樓夢》隱喻翻譯的效度[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羅穎虹;霍譯《紅樓夢》人名英譯的審美缺失與補償[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崔有為;以利奇和顧曰國為代表的英漢禮貌原則比較研究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啟示[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王冰;《紅樓夢》中茶”相關(guān)行為映射譯者風格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曉丹;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曉菲;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英譯中花卉意象再現(xiàn)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玉秀;淺談高校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J];湖北林業(yè)科技;2004年03期
2 汪浩;;論桃花的雙重文化意蘊[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王燕;柳小年;顧振華;朱發(fā)仁;陳昌元;;我國觀賞桃花研究進展[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06期
4 李明新;蔡義江;;漫談中國桃文化兼及《紅樓夢》[J];紅樓夢學刊;2006年03期
5 金寶忱;淺析中國桃文化[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5年01期
6 廖開順;桃花文化與中國女性、中國文人[J];懷化師專學報;1997年03期
7 芮立;丁勇;;淺談高校綠化植物配置——以山東建筑大學為例[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14期
8 盛誠桂 ,王業(yè)遴;中國桃樹栽培史[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57年00期
9 一輝;;暗戀桃花源 桃花文化的五大哲學理念[J];西部廣播電視;2009年02期
10 張秀英,戴思蘭,史歷延;桃花品種資源多樣性的研究[J];中國園林;1997年02期
【二級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麗;周興文;;花文化教育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園林人才作用的初探[J];科技創(chuàng)新導(dǎo)報;2013年13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子翱;論先秦美學中的“比德”說[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02期
2 曲沐;;論《葬花詞》之哭泣[J];紅樓夢學刊;1987年02期
3 呂啟祥;花的精魂 詩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蘊含和造型特色[J];紅樓夢學刊;1987年03期
4 馮其庸;《紅樓夢會心錄》敘[J];紅樓夢學刊;1992年02期
5 馬建華;從商人文化看薛寶釵[J];紅樓夢學刊;2000年04期
6 劉萬里;萬紅叢中一片雪——薛寶釵對紅的排拒與隱藏及其心理透視[J];紅樓夢學刊;2002年02期
7 薛海燕;寶釵之“時”的儒學內(nèi)涵和文化反思意義[J];紅樓夢學刊;2003年01期
8 詹頌;代擬的超越與疏離:《紅樓夢》中女性人物詩詞作品探析[J];紅樓夢學刊;2004年01期
9 潘寶明;巧擷百花 裝扮紅樓——《紅樓夢》中花的描寫在情節(jié)藝術(shù)中的作用[J];名作欣賞;1990年03期
10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6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茹;林黛玉,片言誰解訴秋心[J];語文世界(初中版);2001年10期
2 趙紅妹;;林黛玉與安娜的愛情悲劇之因[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6年11期
3 焦彩萍;;林黛玉“少孤弱”身世設(shè)定的解讀[J];名作欣賞;2007年08期
4 陸遜;;“林黛玉”出家[J];甲殼蟲;2007年04期
5 宋紅霞;;以林黛玉三首詩為視角看寶黛愛情[J];文學教育(下);2007年09期
6 王嫣;舞劇舞臺上的兩個林黛玉[J];瞭望;1982年01期
7 馬達;;“隔簾消息風吹透”——談林黛玉之哭[J];紅樓夢學刊;1982年04期
8 曲沐;;林黛玉漫評四題[J];貴州文史叢刊;1984年01期
9 范會俊;陳友德;;論《林黛玉之死》[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02期
10 程改榮;釵黛性格差異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曲沐;;林黛玉教寫作的啟示[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何文剛;;《紅樓夢》中的桃源夢——林黛玉詩之探索[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一輯)[C];2004年
3 王祥;;遼海講壇第二十一講 《紅樓夢》人物漫談:寶玉和黛玉[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4——遼海講壇·第二輯(文學卷)[C];2008年
4 張大成;;半世識緣對長樂[A];茶與健康生活主題征文選[C];2004年
5 陳志龍;;徹頭徹尾的封建衛(wèi)道士-曹雪芹(之三、四)[A];2006貴州省首屆古典文學與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李鴻淵;;論林黛玉的丫鬟紫鵑與雪雁[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7 賀化帛;;蟹與酒[A];上海食文化論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8 俞潤生;;《紅樓夢》與中國婚姻文化[A];紅學論文匯編[C];2004年
9 汪幼江;;基于文化內(nèi)涵的夜景設(shè)計淺談[A];海峽兩岸第十七屆照明科技與營銷研討會專題報告暨論文集[C];2010年
10 章甫友;;敢問路在何方——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淺談[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丘縣醒民高中 王玲;[N];學知報;2011年
2 張愛霞;[N];山西黨校報;2009年
3 本周人物 陳愛蓮 訪問者 本報記者 丁春凌;[N];遼寧日報;2002年
4 央視品牌顧問、品牌戰(zhàn)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chuàng)始人 李光斗;[N];華夏時報;2010年
5 王蒙;[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6 ;[N];中國藝術(shù)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李衛(wèi)芹;[N];中國消費者報;2004年
8 關(guān)山遠;[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本報駐倫敦記者 郭林;[N];光明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鄭文豐;[N];貴陽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曉風;《紅樓夢》評點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7年
2 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語用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沈煒艷;從衣飾到神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陳國學;《紅樓夢》的宗教書寫分析與探源[D];南開大學;2009年
5 張叢皞;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中的悲劇敘事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饒道慶;《紅樓夢》影視改編與傳播[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9年
7 孫偉科;《紅樓夢》美學闡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8 朱小珍;“紅樓”戲曲演出史稿[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9 王曉寧;紅樓夢子弟書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9年
10 張雯;圖像與文本之距[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敏;身世相近,命運迥異[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王曉潔;瀟湘館與林黛玉[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0年
3 彭小南;《紅樓夢》中林黛玉、薛寶釵人物形象刻畫的認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娜;林黛玉與薩拉·伍德拉夫在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對比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5 譚芳芳;林黛玉詩詞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樓凝之;崔鶯鶯、杜麗娘、林黛玉的戲曲舞臺藝術(shù)形象之比較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7 楊真真;林黛玉與桃花[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9年
8 薛麗萍;從文化視角比較簡·愛和林黛玉的不同命運[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鄭賽芬;《紅樓夢》英譯本中王熙鳳和林黛玉的抱怨策略—語用學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10 于紅靈;從權(quán)力視角解讀林黛玉和簡愛的不同命運[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林黛玉與桃花,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5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05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