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聲與樂之心——對《詩經(jīng)》“鼓簧詩”的還原闡釋
本文選題:《詩經(jīng)》 + 鼓簧詩; 參考:《文學(xué)評論》2017年04期
【摘要】:口簧作為一種盛行于三代的樂器,見于《國風》和《小雅》,堪稱風雅之音。由于《詩經(jīng)》的基本文化屬性是以音樂為母體的歌詩,因此,我們對其中的每首歌詩或者說樂詩的觀察,都離不開音樂以及產(chǎn)生音樂的媒介——人和人所操作的樂器。本文通過追溯我國的口簧藝術(shù)史,從口簧的演奏技法及其作為原始樂器的一以貫之的文化功能出發(fā),結(jié)合其目前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文化遺存,對《詩經(jīng)》中的三首涉及鼓簧藝術(shù)的歌詩重新進行闡釋,以期恢復(fù)其思想旨趣和藝術(shù)特色之本真,并由此進一步彰顯這部古老的歌詩選集在詩學(xué)、音樂學(xué)、民族學(xué)、文化學(xué)、民俗學(xué)乃至歷史學(xué)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
[Abstract]:As a popular musical instrument in three generations, the oral spring can be seen in Guofeng and Xiaoya, which can be called the sound of elegance. Because the basic cultural attribute of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song poem with music as its mother body, therefore, our observation of every song poem or music poem is inseparable from music and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operated by people and people. By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y of the orifice spring art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forming technique of the mouth spring and its consistent cultural function as a primitive musical instrument, and combines its cultural relics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n the Book of songs, three songs related to the art of drum spring are reinterpreted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essence of their ideological purport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further highlight this ancient anthology of song poems in poetics, musicology, ethnol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Folklore and even history and other aspects of important valu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
【基金】: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院“草原文化工程”三期工程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草原呼麥文化研究——呼麥文化史”(項目批準號:CYWH2015-02)階段性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xué)學(xué)科學(xué)術(shù)創(chuàng)新工程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207.2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雍際春;;遠古時代的西羌部族與關(guān)隴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2 高敏;;苗、瑤、黎族口弦調(diào)查及其與Jew's Harp的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2010年04期
3 方建軍;;秦墨書竹筒與樂器“簧”[J];交響-西安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01期
4 劉揚武;;奇特樂器奏風情——傈僳族的吹葉、三弦和口弦[J];樂器;2007年05期
5 陳其射;自然純正律及其回歸[J];溫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04期
6 羅藝峰;口弦源流的歷史語言學(xué)研究[J];中國音樂學(xué);1997年02期
7 王慎行;卜辭所見羌人考[J];中原文物;1991年01期
8 段連勤;先周的婚姻外交與周民族的崛起[J];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9年04期
9 應(yīng)有勤,孫克仁;口弦的綜合考察[J];中國音樂學(xué);1988年02期
10 曾遂今;口弦的科學(xué)價值[J];音樂研究;198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林宜瑾;;《詩經(jīng)》舞樂探源——以〈邶風·簡兮〉為中心[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二十六輯)[C];2015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子燁;;詩之聲與樂之心——對《詩經(jīng)》“鼓簧詩”的還原闡釋[J];文學(xué)評論;2017年04期
2 王坤鵬;;商代l毞嬌糩J];考古與文物;2017年03期
3 匡翼云;;涼山彝族口弦音樂及其旅游利用[J];西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06期
4 楊潤;李丹丹;;赫哲族口弦琴歷史與現(xiàn)狀分析[J];藝術(shù)科技;2016年02期
5 王亞娟;趙玉發(fā);;隴東口弦略考[J];隴東學(xué)院學(xué)報;2015年03期
6 劉威琪;李波;;赫哲族音樂的現(xiàn)實狀態(tài)——以口弦為例[J];大眾文藝;2015年05期
7 于洋;方璐;;赫哲族口弦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大眾文藝;2015年05期
8 余永紅;蒲向明;;白馬藏人神話中的蛙神崇拜及其文化淵源[J];民族文學(xué)研究;2014年01期
9 王富久;;淺談甲骨卜辭中的“羌”[J];齊魯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3年03期
10 王一男;;回族民間音樂中的“家園意識”[J];回族研究;2012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於?;關(guān)中西部商文化研究[J];考古學(xué)報;2004年01期
2 劉軍社;從考古遺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關(guān)系[J];考古與文物;2000年05期
3 陳平;從“丁公陶文”談古東夷族的西遷[J];中國史研究;1998年01期
4 王輝;秦文字釋讀訂補(八篇)[J];考古與文物;1997年05期
5 沈長云;;從周族的起源論及黃帝氏族的發(fā)祥地[J];河北師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6年01期
6 劉軍社;試論先周文化與相鄰諸文化的關(guān)系[J];考古與文物;1994年04期
7 孫華;劉緒;;陜西扶風縣壹家堡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3年01期
8 李峰;;先周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淵源探討[J];考古學(xué)報;1991年03期
9 安志敏;;中國西部的新石器時代[J];考古學(xué)報;1987年02期
10 馮文慈;略論我國當前律制問題[J];音樂研究;1985年03期
,本文編號:18482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84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