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形象的形成、演變及敘事分析
本文選題:劉備 + 形象 ; 參考:《山東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致力于研究劉備形象的發(fā)展演變,并借此對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歷史變化及其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分析。全文按照劉備形象的演化順序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是劉備史傳形象的形成時期。陳壽《三國志》對劉備生平大事和三方評價的記述,與裴松之注對相關緋聞逸事的收集共同構成了對劉備形象的史傳敘事,在《三國志》中塑造了一個以道義為旗幟的英雄霸主的形象,其道德性的呈現(xiàn)為后來的對其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奠定了基礎;同時,該時期劉備的個人形象開始與上層官方所關注的正統(tǒng)性問題產(chǎn)生關聯(lián),體現(xiàn)在當時不同的史學著作中;早此時文人編注的志人志怪小說中的劉備,開始與史傳敘事的品評人物相分離,逐漸成為文人意趣的寄托。第二部分是隋唐宋元時期。這一時期劉備的主流形象開始被依托民間文藝逐漸崛起的民間話語所主導。該時期平民階層的崛起導至了對新的敘事話語要求,劉備的形象開始通過民間敘事走入文藝領域,以《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三國戲為代表的民間文藝中的劉備成為一個寬和仁愛的民間帶頭大哥,并形成了桃園系統(tǒng)、相貌出身、君臣關系、坐騎裝備等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劉備形象的基本元素;在這一時期文人的詩詞中,劉備與諸葛亮一起被塑造成明君賢臣的代表來寄托其建功立業(yè)的心愿,而在文人的散文和筆記里,一方面劉備成為道德理念的寄托,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文人日益增加的對民間的關注;該時期劉備良好的民間形象也逐漸影響到上層統(tǒng)治階層,導至蜀漢正統(tǒng)逐漸為全社會所接受。第三部分是明清以降。這一時期《三國演義》開始主導劉備形象。作為一部集大成的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力圖將帶有上層色彩的史傳敘事和帶有下層色彩的民間敘事融合起來,并加入了文人的審美意趣和道德理想,塑造出一個在道德情操方面近乎完美的劉備形象。之后《三國演義》塑造的劉備形象始終占據(jù)社會公共話語的主流,對后世的戲劇乃至海外的劉備形象的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但《三國演義》建立在調(diào)和的基礎上的劉備形象也引起了不同階層的反彈,以批判其虛偽和心機為主的劉備的負面形象出現(xiàn)在戲劇等中,在下層民間表現(xiàn)為“吃酒訛賴”、“結義爭兄”等民間故事和“李逵——劉備”型民諺在全國范圍的廣泛流傳。這一時期文人筆記及史評著作中對劉備作為歷史人物所做出的評價和分析越發(fā)具有嚴謹?shù)膶W術風范,而上層統(tǒng)治階層對劉備形象的觀點逐漸成為民間大勢的附庸。橫向從社會內(nèi)部的角度看,劉備形象的歷史變遷與三個社會階層密切相關:即關注正統(tǒng)問題的上層統(tǒng)治階層、兼具娛樂傾向和道德傾向的下層平民階層、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意志的文人階層。其中,統(tǒng)治話語對劉備形象的塑造貫穿了中國的古代史,民間話語在唐宋時期開始彰顯,并在明清時期與統(tǒng)治話語呈現(xiàn)交融的趨勢,文人的獨立性是相對的,古代前期往往作為統(tǒng)治話語的代言者,后期亦開始與民間合作。三個社會群體的歷史發(fā)展和消長起伏及其之間的相互融合、博弈和妥協(xié)也給劉備形象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Abstract]: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Liu Bei ' s image ,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strata of Chinese society . The first part is the formation of Liu Bei ' s image . The first part is the formation of Liu Bei ' s image .
At the same time , the personal image of Liu Bei in the period began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official concern of the upper level officials ,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writings at that time ;
Liu Bei and Liu Bei ' s image began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character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 The second part is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Liu Bei ' s image began to be led by folk words rising gradually by folk literature . Liu Bei ' s image began to go into the literary field through folk narration .
In this period of scholars ' poems , Liu Bei , together with Zhuge Liang , was portray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ing - jun ' s virtuous minister to host his wish for his work , while in the prose and notes of the author , Liu Bei became the host of the moral idea , and on the other hand , it showed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of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
In this period , Liu Bei ' s good folk image has gradually influenced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upper layer , which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whole society . The third part is the literary work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 The Liu Bei image of Liu Bei ' s imag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Liu Bei ' s image in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世厚;第十二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召開[J];文學遺產(chǎn);2000年01期
2 吳微;第十三屆《三國演義》學術研討會召開[J];文學遺產(chǎn);2000年04期
3 戴承元;試論《三國演義》在“天命”和“人事”之間的兩難抉擇[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三國演義辭典》韓文版問世[J];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02期
5 沈伯俊;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6 朱漢彬;以“義”為先以“仁”為本——簡析《三國演義》的道德觀與政治觀[J];鄂州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7 方成慧;;《三國演義》運用歷史文獻的方式初探(上)[J];寫作;2002年15期
8 鄭鐵生;名符其實的《三國演義新探》[J];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06期
9 梅新林,韓偉表;《三國演義》研究的百年回顧及前瞻[J];文學評論;2002年01期
10 曉文;“自負”與“自卑”——讀《三國演義》有感[J];陜西審計;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管仁福;;試論《三國演義》“氣”的文化意蘊[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2 林憲亮;;論《三國演義》之“白帝城托孤”[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喻斌;;曲直隨剪裁 善惡任取舍——析《三國演義》中上庸之戰(zhàn)的虛與實[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藍曉光;;從《三國演義》看中國古代的竹兵器[A];中國林學會首屆竹業(yè)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5 單長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國演義》之作[A];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lián)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馬顯慈;;《三國》、《水滸》之修辭藝術[A];水滸爭鳴(第九輯)——2006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陳文新;;小說史上的一處重要分野——追尋《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的差異之源[A];水滸爭鳴(第五輯)[C];1987年
8 曹亦冰;;考論《三國演義》關羽的“重棗臉”[A];2006中國山西·關公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6年
9 關四平;;劉備與宋江比較論——《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比較研究之三[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10 關四平;;劉備與宋江比較論——《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比較研究之一[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高小立;新版《三國演義》將開拍 高希希誓言要打造精品[N];文藝報;2008年
2 沈伯俊;《三國演義》:“說大事”的影響力[N];解放日報;2007年
3 程兵;原創(chuàng)新漫畫 《三國演義》魅力所在[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4 秋香;千淘萬漉成精品[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5 商報記者 李巖;動畫片《三國演義》開辟中日合作新模式[N];北京商報;2008年
6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現(xiàn)代語文》執(zhí)行主編 桑哲;《三國演義》數(shù)字化助推名著研究性閱讀[N];中國教育報;2013年
7 尼東;《三國演義》大型系列郵票演繹的人才使用真諦[N];中國集郵報;2014年
8 ;文史對照插圖本《三國演義》出版[N];文學報;2000年
9 王后法;《三國演義》的美學悲哀[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李云崢;三國演義、航海信托與股市文化[N];證券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甜;《三國演義》中文化專有項英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郭素媛;《三國演義》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9年
3 趙瑩;《三國演義》在日本的譯介與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4 聚寶;《三國演義》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5 秀云;《三國演義》滿文翻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旭;《三國演義》研究三題[D];重慶工商大學;2010年
2 武志國;論《三國演義》中的軍事謀略描寫[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3 金明淑;韓國文化中的《三國演義》因子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4 郭萌萌;《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傳播及文化教學[D];蘭州大學;2015年
5 張盼盼;《三國演義》英漢文本中銜接手段的對比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6 田莉潔;深度翻譯視角下的羅慕士《三國演義》英譯本研究[D];河南大學;2015年
7 杜小晶;羅慕士《三國演義》英譯本的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薩仁娜;《青史演義》與《三國演義》之比較[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9 羅義霞;歸化異化視角下對漢語俗語翻譯的比較分析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6年
10 劉振東;司馬懿形象流變研究[D];渤海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7417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74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