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魅:文化記憶幻象中的顧城與海子
本文選題:文化記憶 切入點:共同點 出處:《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在中國新詩百年歷程中,顧城與海子已經(jīng)演變?yōu)楫敶洃浳幕胁豢苫蛉钡奈幕?兩者都具有一些記憶的共同點,持續(xù)地影響著后來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沒有在碎片化的信息時代中被遺忘。然而他們身處文化記憶幻象中,并逐步成為新詩消費化、娛樂化的表征。同時,由于這種被楊·阿斯曼稱之為"凝聚性結構"的象征體系的形成,使得兩者詩文本與文本之外的因素混雜在一起,從而難以分辨,影響了大眾的判斷和接受。假象的被接受不等同于深層認同。顧城與海子所形成的"凝聚性結構"亟需被整理并突破,從而贏得一種精確的闡釋。從詩歌文本的有意抬高到日常生活的神化,文學與日常生活經(jīng)驗互相滲透,詩人形象被不斷演繹。以文化記憶為視角切入兩人文化記憶共同點的內(nèi)部從而"去魅",有利于讀者對于兩人的認識回歸到詩歌本體層面,從而真正讓海子和顧城回歸到地平線。
[Abstract]:In the century-long history of Chinese new poetry, Gu Cheng and Haizi have evolved into indispensable cultural symbols in contemporary memory culture. Both have some common memory in common, which continuously affects the readers' reading interest. So they are not forgotten in the fragmented information age. However, they are in the illusion of cultural memory,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symbol of consumption and entertainment of new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As a result of the formation of this symbolic system, which Yang Asman calls "condensed structure", the two texts are mixed with factors beyond the text,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The acceptance of false images is not equal to deep identification. The "condensed structure" formed by Gu Cheng and Haizi needs to be sorted out and broken through. Thus winning a precise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deliberate elevation of the text of poetry to the divinity of daily life, literature and daily life experience permeate each 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the poet is cut into the common ground of their cultural memory, thus "disenchantment",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people returning to the level of poetry ontology, so that Haizi and Gu Cheng can truly return to the horizon.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分類號】:I207.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正光;他鄉(xiāng)的悲愴(上)——十年回望:顧城的詩和死[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2 李正光;他鄉(xiāng)的悲愴(下)——十年回望:顧城的詩和死[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3 唐曉渡;顧城之死[J];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06期
4 楊然;;讀顧城《遠和近》[J];名作欣賞;2006年05期
5 楊然;;讀顧城《遠和近》[J];名作欣賞;2007年01期
6 黃晚;;顧城詩歌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06期
7 章學珍;;幻象之死——從《英兒》及其詩作看顧城棄城[J];創(chuàng)作評譚;2007年03期
8 張鯤鵬;;我看顧城和他的詩[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章學珍;;幻像之死——從《英兒》及其詩作看顧城棄城[J];小說評論;2007年S1期
10 李金鳳;;天國花園的坍塌——新解顧城詩歌《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J];棗莊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島由子;;關于《鬼進城》——顧城詩的語言論[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捷鴻;;論顧城的詩歌創(chuàng)作[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張文剛;;“夢”與“花”:顧城和海子詩歌創(chuàng)作之比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1)[C];2006年
4 榮光啟;;“蜃景”中的真實——“詩的社會功能”隨想[A];詩歌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春香;;再讀《英兒》[A];讓世界綠起來[C];2008年
6 王一川;;重新召喚詩意啟蒙——電子媒介主導年代的文學教育[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姚全興;請摘去顧城的璀璨光環(huán)[N];文學報;2013年
2 蕭朗;兩個極端上的“顧城”[N];文學報;2013年
3 詩人、先鋒戲劇評論家 蘭波;他的靈魂在詩和畫中游蕩[N];華夏時報;2013年
4 姚全興;再談摘去顧城的璀璨光環(huán)[N];文學報;2013年
5 牛麗;好孩子和詩[N];深圳商報;2002年
6 詩歌評論家 鐘文 早報記者 沈yN 整理;“一個本真的詩人無法逃避的悲劇”[N];東方早報;2013年
7 文化學者、傳媒人士 河西;分成兩半的海子[N];東方早報;2009年
8 西川;海子的詩需要更好的表現(xiàn)形式[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9 本報書評人 陳超;大地?太陽?……這是個問題[N];中華讀書報;2009年
10 記者 茍文娟;與海子的詩歌同行 共赴詩歌盛宴[N];柴達木日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玉榮;活在夢里的人——顧城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銘芳;論顧城詩歌的創(chuàng)作演變[D];山東大學;2015年
3 楊坤;論顧城詩歌的幻想氣質(zhì)[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張義德;顧城的詩及詩學心理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5 蔡勝男;顧城中后期詩歌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6 辛煒玲;顧城詩歌風格嬗變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5年
7 孟炯;生命的悲歌[D];海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蘇英姿;為“夢”而生—論顧城的詩歌創(chuàng)作[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雙雙;顧城“童話世界”的審美建構[D];齊齊哈爾大學;2012年
10 吳偉;別有天地非人間[D];中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676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66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