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中的灰色人生--論新感覺派的底層身體敘事
本文選題:新感覺派 切入點:身體 出處:論新感覺派的底層身體敘事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新感覺派作家一向以描摹五光十色的都會景觀為人所稱道,在他們書寫紙醉金迷的都市上層生活時,也不忘關(guān)注處于底層的普通民眾。對乞丐、失業(yè)工人、破產(chǎn)農(nóng)民等赤貧階層而言,來自頂層的剝削首先是對身體的剝削,是對他們身體使用價值的榨取,這便是資本主義的"身體經(jīng)濟學";而對饑餓的恐懼和食物的匱乏也往往成為他們走向革命的原動力,這就是底層民眾的"饑餓政治學"。對于舞女、小職員、小知識分子等都市中的"夾心層"來說,他們不能上天、不甘入地,不得不在夾縫中掙扎求生、委曲求全,以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乃至人格尊嚴為代價,換來暫時的安穩(wěn);而處于"夾心層"中的女性境況則更為悲涼,她們的身上又多了一重來自男性的壓迫。
[Abstract]:Neo-Sensualist writers have long been praised for depicting the colorful urban landscape, and when they write about the upper-class life in the city, they do not forget to focus on the ordinary people at the bottom. To beggars, unemployed workers, For destitute groups such as bankrupt farmers, exploitation from the top is first and foremost exploita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extraction of their physical value. This is the "body economics" of capitalism; and the fear of hunger and the lack of food are often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ir revolution, and this is the "politics of hunger" of the underclass. Small intellectuals and other urban "sandwich layer", they can not heaven, unwilling to enter the ground, had to struggle in the gap to survive, pervert,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own physical health and even human dignity as a price, in exchange for temporary stability; Women in the sandwich layer are even more desolate, with more oppression from men.
【作者單位】: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
【基金】: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2016年度青年項目“新感覺派的生命本體研究”(項目編號:HB16WX030)
【分類號】:I207.4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國華;“洋場愛”:性解放土壤上的“愛的哲學”——論新感覺派所關(guān)注的“洋場愛”及其思想根源[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陳俊芳;論新感覺派小說的淵源[J];邢臺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陳俊芳;魯虹虹;;都市中的“自我”迷失者——談新感覺派小說中的女性形象[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金舒鶯;中日新感覺派作家筆下的世紀末情緒[J];世界文化;2005年03期
5 劉軍;段德澤;;論新感覺派筆下的都會女人[J];名作欣賞;2011年26期
6 林冠;;在故鄉(xiāng)體驗異鄉(xiāng),在異鄉(xiāng)尋找故鄉(xiāng)——由新感覺派小說淺談人與城的關(guān)系[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S1期
7 何乃英;;論日本新感覺派[J];現(xiàn)代日本經(jīng)濟;1989年05期
8 劉桂瑤;;論中日新感覺派創(chuàng)作內(nèi)涵的差異[J];現(xiàn)代日本經(jīng)濟;1989年05期
9 閻振宇;;中日新感覺派比較論[J];文學評論;1991年03期
10 閻振宇;;中日新感覺派比較論[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趙凌河;;論中國新感覺派的模式——兼談其所受的日本影響[A];東方叢刊(1993年第1輯 總第五輯)[C];1993年
2 鳳媛;;上海城市文化傳統(tǒng)中的“江南”質(zhì)素初探——以30年代新感覺派作家創(chuàng)作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3 郭惠珍;;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中日新感覺派小說創(chuàng)作題材差異解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孔U,
本文編號:15709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57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