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信仰共存:以藏彝走廊東緣多續(xù)藏族為中心的個案研究
本文關鍵詞:多種信仰共存:以藏彝走廊東緣多續(xù)藏族為中心的個案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信仰共存 藏彝走廊 多續(xù)藏族 民族遷徙 文化互動 文化過渡帶 民族和諧
【摘要】:通過對藏彝走廊東緣安寧河流域多續(xù)藏族信仰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揭示在其人文生態(tài)空間中至少存在本地民間信仰、制度化宗教信仰、道家與漢地信仰、古蜀文明中的信仰孑遺等多個層次。這些信仰之間并非涇渭分明、相互排斥,而是彼此雜糅兼容、并存不悖,呈現(xiàn)一種高度和諧包容的狀態(tài)。相關的田野調(diào)查表明,此現(xiàn)象存在于藏彝走廊特別是走廊東緣多個區(qū)域。對多種信仰共存的學術思考不可忽視藏彝走廊東緣作為民族遷徙、文化互動的廊道存在,以及該區(qū)域位于文化過渡帶及其所具有的邊緣性等因素。
【作者單位】: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關鍵詞】: 信仰共存 藏彝走廊 多續(xù)藏族 民族遷徙 文化互動 文化過渡帶 民族和諧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藏彝走廊:多民族和諧共居問題研究”(2010BMZ028)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西部少數(shù)民族宗教與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對策研究”(13JZD027)
【分類號】:C912.4
【正文快照】: 毋庸諱言,古往今來人類群體間的矛盾或區(qū)域性戰(zhàn)爭大多是由宗教信仰沖突引發(fā)的,而以宗教信仰為旗號的血腥和暴力紛爭也不在少數(shù),十字軍東征、中東沖突、原教旨主義運動等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勝枚舉。特別是自美國“9. 11”事件爆發(fā)以來,宗教日益成為恐怖主義的基礎和動力[1],宗教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樹民;;藏彝走廊——區(qū)域研究的沃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1期
2 王銘銘;;藏彝走廊——多學科區(qū)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1期
3 吳其付;;藏彝走廊與遺產(chǎn)廊道構建[J];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4 石碩;;關于認識藏彝走廊的三個角度與研究思路[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郭嵐;;袁曉文、李錦的《藏彝走廊東部邊緣族群互動與發(fā)展》出版[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段渝;;藏彝走廊與絲綢之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7 曾現(xiàn)江;;吐蕃東漸與藏彝走廊的族群互動及族群分布格局演變[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石碩;;關于藏彝走廊的民族與文化格局——試論藏彝走廊的文化分區(qū)[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12期
9 陳心林;;藏彝走廊研究芻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7期
10 王銘銘;;初入“藏彝走廊”記[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石碩;;藏彝走廊:一個獨具價值的民族區(qū)域——談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與區(qū)域[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2 劉復生;;族群問題三議——以藏彝走廊民族為例[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3 劉輝強;;藏彝走廊的民族語言[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4 白志紅;;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認同及其主體性——以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藏回”為例[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5 鄧平;;藏彝走廊“鍋莊貿(mào)易”的機制和啟示[A];共識(2012秋刊08)——創(chuàng)新邊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閔克;“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任福佳;藏彝走廊“鍋莊貿(mào)易”的機制和啟示[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663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56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