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跨境民族的中華民族認同
本文關鍵詞:“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跨境民族的中華民族認同
【摘要】:"一帶一路"沿線涉及許多中國跨境民族,這些跨境民族雖然分屬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但文化風俗相同,血脈相連。加強中國跨境民族的中華民族認同,增進跨境民族內(nèi)部和跨境民族之間在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用經(jīng)濟文化紐帶將中國跨境民族與整個中華民族連為一體,培養(yǎng)他們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改善周邊關系、保證"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打破西方國家的經(jīng)濟封鎖與政治孤立都將發(fā)揮決定性的作用。以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為契機,積極探索增強中國跨境民族中華民族認同的構建途徑,不僅對于解決我國的跨境民族問題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實現(xiàn)世界民族的"和平跨居"也有重大啟示。
【作者單位】: 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 一帶一路 跨境民族 中華民族認同 和平跨居
【基金】:2013年西藏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西藏社會管理與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13AGL003) 2015年西藏高校優(yōu)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yōu)資助計劃項目“西藏高!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階段成果
【分類號】:D633;F125
【正文快照】: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中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推進這一戰(zhàn)略的群眾基礎和措施亞國家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jīng)保障。“一帶一路”沿線涉及許多中國跨境民族,濟帶”的設想。同年10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這些跨境民族雖然分屬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但文化舉辦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閆紅霞;;跨界旅游:文化共生視野下的中國與東南亞[J];社會科學家;2012年08期
2 曹興;論跨界民族問題與跨境民族問題的區(qū)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討[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躍;;云南省與周邊國家跨境民族教育的興起與發(fā)展[J];東南亞縱橫;2010年06期
2 李勁松;朱虹;袁長林;;我國跨界民族義務教育與文化認同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3期
3 周元玲;李立綱;;跨境民族在國家背景下的民族精神初探——以云南邊境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為例[J];傳承;2011年29期
4 周建新;跨國民族類型與和平跨居模式討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烏力更;關于民族問題理論研究中一些含混概念的幾個問題[J];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6 雷勇;跨界民族問題研究:理論與現(xiàn)實[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7 方雷;趙建波;鞠豪;;東歐國家民族主義的多重性[J];國外社會科學;2012年05期
8 劉濤;;跨界民族的學術史掃描:概念、分類和研究內(nèi)容[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8期
9 吳紹良;;云南跨界少數(shù)民族藝術教育在文化認同中的作用及實施途徑[J];保山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10 武沐;張峰峰;;論跨國民族理論研究范式體系的建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曹興;;多重國際舞臺中的庫爾德人問題[A];2004年度全國世界民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2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贏之舉——加強跨境民族文化交流與互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周建新;;跨國民族類型與和平跨居模式討論[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卷[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學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鴻鳴;當代中國入境非法移民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董強;改革開放以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跨界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吳世韶;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次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石茂明;跨國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劉藝;跨境民族問題與國際關系[D];暨南大學;2006年
7 李晶;朝鮮族的認同意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王超;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云;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跨國運輸通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欒愛峰;地緣政治視角下我國西北跨界民族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方立;跨境民族問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2 盤金貴;邊境瑤族村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孫志香;內(nèi)蒙古的跨界民族問題與我國的地緣政治安全[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陸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靖西縣“興邊富民行動”實施效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康鴻鵬;當代朝鮮族大學生認同意識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6 李剛;中國與俄、蘇跨國民族哈薩克族問題研究[D];新疆大學;2004年
7 何艷;云南省文山州跨境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育管理問題初探—與越南的比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黃麗;我國西北跨界民族對民族政策及國際關系的影響[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9 張同太;漂泊與根植[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10 王偉;云南省隴川縣跨界民族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竇小文;;德國重塑國家形象的經(jīng)驗與啟示[J];對外傳播;2008年12期
2 周大鳴;論族群與族群關系[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孫大英;李偉山;;東南亞旅游業(yè)務縱深發(fā)展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戴斌;;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與中國旅游學人的歷史使命[J];旅游學刊;2010年02期
5 阮西湖;“民族”一詞在英文中如何表述[J];世界民族;2001年06期
6 朱倫;“跨界民族”辨析與“現(xiàn)代泛民族主義”問題[J];世界民族;1999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興球;;中老跨境民族的區(qū)分及其跨境特征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方鐵;;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來源及其特點[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栗獻忠;;跨境民族問題與邊疆安全芻議[J];學術論壇;2009年03期
4 谷家榮;;滇邊跨境民族研究六十年的回顧與前瞻[J];學術探索;2010年04期
5 何青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認同研究[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6 姜永興;;我國南方的跨境民族研究[J];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7 劉稚,申旭;論云南跨境民族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1989年01期
8 劉稚;論跨境民族與云南的對外開放[J];民族研究;1992年05期
9 常慶;以新疆和中亞為例看國情變化對跨境民族的影響[J];國際觀察;1998年06期
10 格桑頓珠;關注國際風云變幻 重視跨境民族研究[J];民族工作;1999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贏之舉——加強跨境民族文化交流與互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尹保生;陳欣;;跨境少數(shù)民族的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長期戰(zhàn)略[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3 陳文清;陳永香;;淺談邊疆地區(qū)的和諧發(fā)展與跨境共振——以云南跨境民族為例[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2010年
4 鄧文云;;淺論中越跨境民族關系[A];“東南亞民族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方鐵;張錦鵬;;論西南邊疆跨境民族的特點和歷史傳統(tǒng)[A];2004年度全國世界民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河口縣委宣傳部 段家宏;關于推進中越跨境民族文化建設示范點的思考[N];紅河日報;2012年
2 孫淦 劉達成;重視跨境民族研究[N];人民日報;2001年
3 記者 魏道俊 通訊員 黃江;載歌載舞和諧戚戚[N];紅河日報;2012年
4 范宏貴;中越跨境民族溯源[N];中國民族報;2004年
5 徐曉梅;加大扶持跨境民族勢在必行[N];云南日報;2007年
6 高志英 李珊娜 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中緬怒族與傈僳族的分化與交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云南西促會:促進西部開發(fā)[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得志;中緬跨境民族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2 劉藝;跨境民族問題與國際關系[D];暨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跨境民族教育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曹睿琪;跨境民族社會秩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晏聞超;云南邊境縣政府跨境民族事務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4 何艷;云南省文山州跨境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育管理問題初探—與越南的比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楊麗;我國跨境民族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6 薩其如呼;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蒙古族跨境民族問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4年
7 薩如拉;中蒙跨境民族基礎教育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8 易方立;跨境民族問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9 圖雅;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及身份認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10 莊莊;論當代跨境文化制品流通與跨境民族國家認同的關系[D];云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5204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52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