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精準救助模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19 18:01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的國家,自然災害對社會的威脅很大。面對頻繁發(fā)生的自然災害,災害救助僅靠政府和企業(yè)的力量是不夠的,要有眾多的志愿者組織的加入和參與。由于志愿者組織具有靈活機動和反應迅速等特點,使其能夠成為政府和企業(yè)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的有效補充。再加上志愿者組織從事的救助工作是公益性質,志愿者組織可以在企業(yè)做不到、不想做的領域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然而,我國的志愿者組織在參與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社會認可度低、專業(yè)性較差、缺乏政府的強力支持和協同管理、自身優(yōu)勢發(fā)揮不充分等等。為了解決志愿者組織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志愿者組織參與災害救助的效率,本研究對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精準救助模式進行研究。本研究首先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學者有關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歸納。其次,運用需求-供給法對政府、企業(yè)和志愿者組織在自然災害救助中供給情況進行分析,并運用PEST分析法對發(fā)達國家的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的經驗進行分析和總結。最后,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一套具體的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互聯網+”精準救助模式。本研究的意義在于摒棄了志愿者組織以...
【文章來源】: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國外研究狀況
1.2.2 國內研究狀況
1.2.3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精準救助的可行性探索
1.2.4 國內外研究評述
1.3 主要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之處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內容
1.3.3 創(chuàng)新之處
1.4 技術路線
1.5 本章小結
2 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
2.1.1 志愿者
2.1.2 志愿者組織
2.1.3 志愿服務
2.1.4 自然災害
2.1.5 自然災害救助
2.1.6 精準救助
2.2 志愿服務與精準救助的內在聯系和外在表現
2.2.1 內在聯系
2.2.2 外在表現
2.3 理論基礎
2.3.1 市場失靈理論和政府失靈理論
2.3.2 公民社會理論
2.4 本章小結
3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需求-供給結構特征分析
3.1 自然災害救助“需求-供給”業(yè)務分析
3.2 自然災害中的需求
3.2.1 災害突發(fā)階段的需求
3.2.2 應急疏散階段的需求
3.2.3 短期安置階段的需求
3.2.4 長期安置階段的需求
3.3 政府和企業(yè)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供給能力和供給邊界
3.3.1 政府供給的能力
3.3.2 企業(yè)供給的能力
3.3.3 政府供給邊界
3.3.4 企業(yè)供給的邊界
3.4 我國志愿者組織在自然災害救助中的供給能力
3.5 我國志愿者組織在自然災害救助中的供給邊界
3.6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的供給匹配性分析
3.6.1 供需不匹配狀態(tài)
3.6.2 供需匹配狀態(tài)
3.7 本章小結
4 國外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經驗借鑒
4.1 美國的經驗研究
4.1.1 政治環(huán)境
4.1.2 經濟環(huán)境
4.1.3 社會環(huán)境
4.1.4 技術環(huán)境
4.2 日本的經驗研究
4.2.1 政治環(huán)境
4.2.2 經濟環(huán)境
4.2.3 社會環(huán)境
4.2.4 技術環(huán)境
4.3 德國的經驗研究
4.3.1 政治環(huán)境
4.3.2 經濟環(huán)境
4.3.3 社會環(huán)境
4.3.4 技術環(huán)境
4.4 本章小結
5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互聯網﹢”精準救助模式研究
5.1 “互聯網﹢”精準救助系統的運行方式
5.2 “互聯網﹢”精準救助方案目標設計
5.2.1 志愿者相關數據信息獲取方案
5.2.2 災區(qū)相關數據信息獲取方案
5.2.3 救助資源數據信息獲取方案
5.3 “互聯網﹢”精準救助模式總體方案設計
5.4 “互聯網+”精準救助系統運行模擬展示
5.4.1 案例背景
5.4.2 “互聯網+”精準救助系統的運行(以汶川地震為例)
5.5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精準救助效果評價
5.5.1 目前的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效果的評價方法
5.5.2 模糊層次分析評價體系
5.5.3 全新的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精準救助效果評價體系
5.6 本章小結
6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
學位論文數據集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根據PEST分析法談中小型商業(yè)銀行的發(fā)展[J]. 哈斯.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8(18)
[2]“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精準扶貧的路徑研究[J]. 黃邦根,劉麗.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8(03)
[3]大數據時代精準扶貧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研究——基于公共服務供給分析框架的視角[J]. 殷強,丁建軍,李峰.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3)
[4]公益組織商業(yè)化運營模式研究[J]. 閆藝馨. 現代商貿工業(yè). 2017(33)
[5]災害救助中中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模式研究[J]. 董天美,張鳴. 求是學刊. 2017(05)
[6]“精準供給”視閾下精準扶貧的內涵、困境與突破[J]. 陳健,龔曉鶯. 科學社會主義. 2017(04)
[7]論檔案管理在民政救災中的應用[J]. 齊文靜. 檔案天地. 2017(07)
[8]三網融合視域下的社會組織災害救助微治理[J]. 張勇,劉軍. 社會科學家. 2016(11)
[9]精準救助的三個維度及政策指向[J]. 胡思洋. 中國民政. 2016(19)
[10]論社會救助的精準實施——以《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執(zhí)行機制創(chuàng)新為視角[J]. 汪湖泉. 求實. 2016(08)
博士論文
[1]公民社會視域下當代中國志愿服務發(fā)展研究[D]. 高嶸.浙江大學 2012
[2]公共治理視角下的災殘人口社會救助體系研究[D]. 仇志娟.西南財經大學 2012
[3]公益組織參與災害治理研究[D]. 康曉強.復旦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社會組織在災害救助中的作用研究[D]. 劉譯鴻.甘肅農業(yè)大學 2018
[2]完善政府對社會組織災害救助行為監(jiān)管的對策研究[D]. 林木子.沈陽師范大學 2018
[3]非政府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研究[D]. 門鈺璐.鄭州大學 2018
[4]公眾有序參與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的影響因素研究[D]. 張凱倫.哈爾濱工程大學 2018
[5]內外治理困境下我國社區(qū)志愿者組織發(fā)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 孫晨晨.電子科技大學 2018
[6]應急管理中志愿者組織與政府合作研究[D]. 范如意.南京工業(yè)大學 2017
[7]我國高校志愿者組織發(fā)展研究[D]. 喻耀.鄭州大學 2017
[8]幫工關系的法律性質及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研究[D]. 全欣.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7
[9]精準扶貧背景下的社會救助精準化研究[D]. 付國凱.南京大學 2016
[10]我國民間慈善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研究[D]. 方予.江西財經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445354
【文章來源】: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國外研究狀況
1.2.2 國內研究狀況
1.2.3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精準救助的可行性探索
1.2.4 國內外研究評述
1.3 主要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之處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內容
1.3.3 創(chuàng)新之處
1.4 技術路線
1.5 本章小結
2 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
2.1.1 志愿者
2.1.2 志愿者組織
2.1.3 志愿服務
2.1.4 自然災害
2.1.5 自然災害救助
2.1.6 精準救助
2.2 志愿服務與精準救助的內在聯系和外在表現
2.2.1 內在聯系
2.2.2 外在表現
2.3 理論基礎
2.3.1 市場失靈理論和政府失靈理論
2.3.2 公民社會理論
2.4 本章小結
3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需求-供給結構特征分析
3.1 自然災害救助“需求-供給”業(yè)務分析
3.2 自然災害中的需求
3.2.1 災害突發(fā)階段的需求
3.2.2 應急疏散階段的需求
3.2.3 短期安置階段的需求
3.2.4 長期安置階段的需求
3.3 政府和企業(yè)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供給能力和供給邊界
3.3.1 政府供給的能力
3.3.2 企業(yè)供給的能力
3.3.3 政府供給邊界
3.3.4 企業(yè)供給的邊界
3.4 我國志愿者組織在自然災害救助中的供給能力
3.5 我國志愿者組織在自然災害救助中的供給邊界
3.6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的供給匹配性分析
3.6.1 供需不匹配狀態(tài)
3.6.2 供需匹配狀態(tài)
3.7 本章小結
4 國外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經驗借鑒
4.1 美國的經驗研究
4.1.1 政治環(huán)境
4.1.2 經濟環(huán)境
4.1.3 社會環(huán)境
4.1.4 技術環(huán)境
4.2 日本的經驗研究
4.2.1 政治環(huán)境
4.2.2 經濟環(huán)境
4.2.3 社會環(huán)境
4.2.4 技術環(huán)境
4.3 德國的經驗研究
4.3.1 政治環(huán)境
4.3.2 經濟環(huán)境
4.3.3 社會環(huán)境
4.3.4 技術環(huán)境
4.4 本章小結
5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互聯網﹢”精準救助模式研究
5.1 “互聯網﹢”精準救助系統的運行方式
5.2 “互聯網﹢”精準救助方案目標設計
5.2.1 志愿者相關數據信息獲取方案
5.2.2 災區(qū)相關數據信息獲取方案
5.2.3 救助資源數據信息獲取方案
5.3 “互聯網﹢”精準救助模式總體方案設計
5.4 “互聯網+”精準救助系統運行模擬展示
5.4.1 案例背景
5.4.2 “互聯網+”精準救助系統的運行(以汶川地震為例)
5.5 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精準救助效果評價
5.5.1 目前的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效果的評價方法
5.5.2 模糊層次分析評價體系
5.5.3 全新的志愿者組織參與自然災害精準救助效果評價體系
5.6 本章小結
6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
學位論文數據集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根據PEST分析法談中小型商業(yè)銀行的發(fā)展[J]. 哈斯.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8(18)
[2]“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精準扶貧的路徑研究[J]. 黃邦根,劉麗.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8(03)
[3]大數據時代精準扶貧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研究——基于公共服務供給分析框架的視角[J]. 殷強,丁建軍,李峰.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3)
[4]公益組織商業(yè)化運營模式研究[J]. 閆藝馨. 現代商貿工業(yè). 2017(33)
[5]災害救助中中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模式研究[J]. 董天美,張鳴. 求是學刊. 2017(05)
[6]“精準供給”視閾下精準扶貧的內涵、困境與突破[J]. 陳健,龔曉鶯. 科學社會主義. 2017(04)
[7]論檔案管理在民政救災中的應用[J]. 齊文靜. 檔案天地. 2017(07)
[8]三網融合視域下的社會組織災害救助微治理[J]. 張勇,劉軍. 社會科學家. 2016(11)
[9]精準救助的三個維度及政策指向[J]. 胡思洋. 中國民政. 2016(19)
[10]論社會救助的精準實施——以《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執(zhí)行機制創(chuàng)新為視角[J]. 汪湖泉. 求實. 2016(08)
博士論文
[1]公民社會視域下當代中國志愿服務發(fā)展研究[D]. 高嶸.浙江大學 2012
[2]公共治理視角下的災殘人口社會救助體系研究[D]. 仇志娟.西南財經大學 2012
[3]公益組織參與災害治理研究[D]. 康曉強.復旦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社會組織在災害救助中的作用研究[D]. 劉譯鴻.甘肅農業(yè)大學 2018
[2]完善政府對社會組織災害救助行為監(jiān)管的對策研究[D]. 林木子.沈陽師范大學 2018
[3]非政府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研究[D]. 門鈺璐.鄭州大學 2018
[4]公眾有序參與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的影響因素研究[D]. 張凱倫.哈爾濱工程大學 2018
[5]內外治理困境下我國社區(qū)志愿者組織發(fā)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 孫晨晨.電子科技大學 2018
[6]應急管理中志愿者組織與政府合作研究[D]. 范如意.南京工業(yè)大學 2017
[7]我國高校志愿者組織發(fā)展研究[D]. 喻耀.鄭州大學 2017
[8]幫工關系的法律性質及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研究[D]. 全欣.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7
[9]精準扶貧背景下的社會救助精準化研究[D]. 付國凱.南京大學 2016
[10]我國民間慈善組織參與自然災害救助研究[D]. 方予.江西財經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4453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4535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