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常規(guī)常態(tài)治理到新型常態(tài)治理
本文選題:運動式治理 + 非常規(guī)。 參考:《探索與爭鳴》2016年07期
【摘要】:任何事物都處于不斷變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之中,運動式治理不等同于運動式治國。建國至今,從政治動員到專項行動的演進軌跡,塑造了運動式治理從擴張生成到重點集束再到彌散成熟的變遷過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運動式治理形成了一種常態(tài)的治理行動,但其方式和手段是非常規(guī)的,需要轉(zhuǎn)型。"新型常態(tài)治理"而非已有的運動式非常規(guī)的常態(tài)治理行動,宜設為改革與轉(zhuǎn)型目標。在"制度—機制—行動"三維框架下,新型常態(tài)治理必須堅持:制度頂層設計要具備權威性、超脫性和公民性三大根本特質(zhì);機制中觀運行要遵循科學化、法治化和理性化的三大根本規(guī)則;行動微觀改造要順應治理體系從"凝閉"轉(zhuǎn)向"參與"的趨勢。如此方可能最終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定型化任務,順利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
[Abstract]:Everything is in the changing law of development, sports governance is not the same as sports governa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evolution from political mobilization to special action has shaped the process of movement governance from expansion to focus cluster to dispersion and maturity.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thing, and sport governance forms a normal form of governance, but its ways and means are unconventional and need to be transformed. " The new normal governance "should be set as the goal of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instead of the existing unconventional normal governanc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ystem-mechanism-action", the new normal governance must insist o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system should hav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ity, transcendence and citizenship,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should follow a scientific approach. The three basic rules of rule by law and rationaliza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governance system from "closeness" to "participation". In this way,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y be finalized,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n be promoted smoothly.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5CZZ034) 2015年貴州大學文科重點學科及特色學科重大科研項目(GDZT201505) 貴州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基金項目[貴大人基合字(2014)006]
【分類號】:D63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澤;;芻議運動式治國模式的得失[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09期
2 李云龍;;分析政策——運動式治國模式的得與失[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22期
3 鄧貴川;邵侃;;中國政府的運動式行為模式——中國政策工具的選擇邏輯[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24期
4 楊屹泰;變“運動式”整治為“正規(guī)化”管理[J];人民公安;2000年15期
5 李忠春;;“運動式推動”病癥診治[J];人民論壇;2006年13期
6 劉春彥;;運動式執(zhí)法應休矣[J];檢察風云;2007年02期
7 馮志峰;;中國運動式治理的定義及其特征[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2期
8 馮志峰;;中國運動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J];唯實;2007年10期
9 王長江;;摒棄“運動式思維”[J];刊授黨校;2008年08期
10 唐賢興;;運動式治理存在著彌補政府動員能力不足的可能性[J];學術界;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楊志軍;;威權主義、政府治理與常態(tài)政治——“掃黃打非”作為當代中國運動式治理模式的典型[A];第七屆珞珈國是論壇論文集[C];2013年
2 馮志峰;;中國政治發(fā)展:從運動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運動——一項對建國以來110次運動式治理的研究報告[A];公共管理與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C];2009年
3 李飛;米卜;;群眾運動式營銷——基于多案例的理論構建研究[A];第九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邵立;杜絕“公開的暗訪”首先要杜絕運動式施政[N];南方日報;2013年
2 楊志國;抓建基層謹防“運動式”[N];戰(zhàn)士報;2013年
3 顧仲陽;集中居住 切忌“運動式”[N];人民日報;2013年
4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 王長江;摒棄“運動式思維”[N];北京日報;2008年
5 沫子;變“運動式”活動為科學的“習慣養(yǎng)成”[N];中國航天報;2009年
6 劉效仁;淮河治污:運動式治理的敗筆[N];經(jīng)理日報;2004年
7 北京市紅螺寺中學 白蕾;校車安全管理要警惕“運動式執(zhí)法”[N];人民法院報;2011年
8 騰增友;“打假”謹防“運動式”執(zhí)法[N];西部法制報;2012年
9 本報評論員;反浪費要破除運動式思維[N];法制日報;2013年
10 河南省監(jiān)察廳 申國華;破解“中國式過馬路”不能用“運動式”[N];人民法院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應少燕;“運動式”執(zhí)法解決的新路徑:構建獨立執(zhí)法機構[D];延邊大學;2010年
2 劉珂言;論“運動式執(zhí)法”的改革[D];東北大學 ;2009年
3 王慧;運動式執(zhí)法及其消解[D];南京大學;2011年
4 崔曉燕;運動式執(zhí)法的價值與困境[D];復旦大學;2011年
5 王近;論運動式執(zhí)法的成因及其出路[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6 魏佳;運動式治理模式的生成邏輯及其演變[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7 李志巖;法治視角下運動式治理模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8 石青;論從運動式到常態(tài)化的行政管理模式轉(zhuǎn)變[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9 周維四;中國運動式行政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莊劉成;運動式治理模式的困境與轉(zhuǎn)型[D];蘇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9964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99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