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阿怒人的社會空間建構
本文關鍵詞:命名:阿怒人的社會空間建構
【摘要】:居住在藏彝走廊的阿怒人,在怒江流域高山峽谷的地理環(huán)境和多民族共居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對社區(qū)內的土地命名和確定邊界,構建了屬于自己的社會空間,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意義的"地方"。這個地方構建的過程,既體現(xiàn)了阿怒人社會和宇宙觀的本質,也呈現(xiàn)了歷史進程的影響。是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態(tài)空間建構的一種類型。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態(tài)空間特征研究”(批準號:08BMZ027)
【分類號】:C95
【正文快照】: 在藏彝走廊南北走向的高山峽谷中,各民族有著自己的家園,每個村落或者村寨,都有一個被從地理環(huán)境建構為地方的過程。正如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所說,空間是人的實踐和創(chuàng)造的物質面向,因而空間實際上可以區(qū)分為兩類,一是比較抽象的空間(絕對空間),一是生活和有意義的空間(社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樹民;;藏彝走廊——區(qū)域研究的沃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1期
2 王銘銘;;藏彝走廊——多學科區(qū)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1期
3 吳其付;;藏彝走廊與遺產(chǎn)廊道構建[J];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4 石碩;;關于認識藏彝走廊的三個角度與研究思路[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郭嵐;;袁曉文、李錦的《藏彝走廊東部邊緣族群互動與發(fā)展》出版[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段渝;;藏彝走廊與絲綢之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7 曾現(xiàn)江;;吐蕃東漸與藏彝走廊的族群互動及族群分布格局演變[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石碩;;關于藏彝走廊的民族與文化格局——試論藏彝走廊的文化分區(qū)[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12期
9 陳心林;;藏彝走廊研究芻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7期
10 王銘銘;;初入“藏彝走廊”記[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石碩;;藏彝走廊:一個獨具價值的民族區(qū)域——談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與區(qū)域[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2 劉復生;;族群問題三議——以藏彝走廊民族為例[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3 劉輝強;;藏彝走廊的民族語言[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4 白志紅;;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認同及其主體性——以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藏回”為例[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5 鄧平;;藏彝走廊“鍋莊貿(mào)易”的機制和啟示[A];共識(2012秋刊08)——創(chuàng)新邊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閔克;“藏彝走廊族群認同及社會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本文編號:1230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23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