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移動網絡論文 >

基于網絡行為匿名特征的Tor網絡匿名度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11-21 06:44
【摘要】:Tor網絡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匿名服務,目前關于Tor網絡匿名度研究主要是從系統(tǒng)設計的角度出發(fā)、基于信息熵理論構建靜態(tài)匿名度模型,這類模型難以動態(tài)刻畫Tor網絡在不同網絡環(huán)境下的具體網絡行為的匿名性。因此提出了一種基于網絡主體行為匿名特征的動態(tài)匿名度模型,改善了現存的匿名度表示方式不適用于大規(guī)模匿名網絡的情況,并通過增加多種匿名特征的考量提升了匿名度的精確度,為匿名用戶對匿名網絡的匿名性評估提供理論依據,并通過仿真實驗證明了行為匿名度對比傳統(tǒng)的信息熵匿名度的優(yōu)越性。在此基礎上,以Tor網絡中常見的擁塞溯源為例,分析了Tor網絡在惡意服務器發(fā)送爆發(fā)式流量擁塞匿名路徑情況下的匿名度,得出擁塞溯源會對Tor網絡的匿名度產生一定影響的結論。
[Abstract]:Tor network can provide high quality anonymous service.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anonymity of Tor network is main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design, and constructs static anonymity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theory. This kind of model can not dynamically describe the anonymity of specific network behaviors of Tor networks under different network environments. Therefore, a dynamic anonymity model based on the anonymous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agent behavior is proposed, which improves the existing anonymity representation method, which is not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anonymous networks. And by adding a variety of anonymous feature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nonymity,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onymous users to evaluate the anonymity of anonymous network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havior anonymity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entropy anonymity. On this basis, taking the common congestion traceability in Tor networ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onymity degree of Tor network in the case of malicious server sending burst traffic congestion anonymous path.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gestion traceability will affect the anonymity of Tor networks.
【作者單位】: 電子工程學院網絡系;
【分類號】:TP393.0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忠儒;;網絡安全框架與機制的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年13期

2 季偉東,高中文;一種網絡資源分配求解模型[J];信息技術;2004年05期

3 黃書強;楊亞濤;;一種改進的基于OpenID機制的網絡實名制方案設計[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2012年06期

4 帥典勛,王亮,鄧志東;網絡資源并行優(yōu)化的縱橫復合彈簧網絡方法[J];計算機學報;2002年03期

5 李勇奇,盧昱;開放網絡環(huán)境下基于動態(tài)標識的身份認證研究[J];指揮技術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6 武金虎;王昌龍;李飛;;基于P2P網絡的信譽模型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7 龍毅宏;潘丹;;基于模糊理論的間接推薦信任傳遞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16期

8 何韋偉;俞柏鋒;季新生;劉彩霞;;基于TCAPsec協議的網絡模型設計及性能分析[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8年31期

9 張芷源;李建華;陳秀真;李生紅;;基于超網絡的Web社會群體復雜關系建模[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10期

10 周賢偉;郭繼文;;基于HuffMHT的自組織網絡實體認證協議[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黃鵬程;林榮恒;鄒華;;基于P2P的融合網絡業(yè)務模式研究[A];2011年通信與信息技術新進展——第八屆中國通信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陳再峰;NGN SIP 域內的標準化[N];人民郵電;2004年

2 劉清 樂燕群;業(yè)務主宰未來[N];計算機世界;2003年

3 安徽 愛蓮;深度防護[N];電腦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爽;基于FP-Outlier挖掘的P2P網絡惡意節(jié)點檢測模型[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2 侯香君;基于平衡理論的分布式P2P信任網絡發(fā)現算法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3 徐昕虹;網絡空間用戶信用評估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4 張久輝;MANETs-蜂窩式融合網絡身份認證問題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陳鵬;網絡實體地理定位IPMapping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6 李亮;基于域索引的P2P網絡副本管理策略[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7 孫家寶;基于網絡教育服務QoS評價的服務推薦系統(tǒng)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張剛;基于JXTA的P2P網絡在WEB系統(tǒng)中的應用與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9 劉斯偉;基于測量的eMule/Kad網絡k桶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10 王崇香;基于P2P的管理機制的關鍵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234618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234618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949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