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連網絡的新模型:多部群論模型
本文選題:互連網絡 切入點:星網絡 出處:《計算機科學》2013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互連網絡是超級計算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互連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超級計算機的性能。在1989年,S.B.Akers等提出了互連網絡的群論模型,據此模型設計出了星網絡、冒泡排序網絡等一大批網絡。尤其是星網絡具有很多很好的性能,被認為是超立方體的替代品。但它們都有一個弱點:網絡規(guī)模(結點數)為n!。即隨著n的增大,n!增速太快,使得據此網絡結構設計出的超級計算機升級較為困難,即擴展性較差。在群論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互連網絡的多部群論模型,進而,據此模型設計出(n,k)-多部星網絡、(n,k)-多部冒泡排序網絡等多種網絡。并證明星網絡是(n,1)-多部星網絡,而且(n,k)-多部星網絡做到了規(guī)模(結點數)增大且增幅固定、直徑增大緩慢、結點度不變,即有很好的可擴展性,其它(n,k)-多部網絡也有類似的性能。
[Abstract]:Interconnection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percomputer. Interconnect network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of supercomputer to a great extent. In 1989, S.B.Akers et al put forward the group theory model of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and designed the star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model. A large number of networks, such as bubbling sorting networks, especially star networks, have a lot of good performance and are considered a substitute for hypercubes. But they all have a weakness: network size (number of nodes) is n! That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n! The speed of growth is too fast, so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upgrade the supercomputer based on the network structure, that is, the expansibility is poor. On the basis of the group theory model, the multipart group theory model of the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is proposed, and then the multipart group theory model of the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is proposed. Based on this model, several kinds of networks are designed, such as several star networks, many bubble sorting networks and so on. It is proved that the star network is a network of nnn ~ (1) and multi-star, and that the scale (number of nodes) and the increase of diameter of the network are fixed,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network increases slowly. The node degree is constant, that is, it has good scalability, and other networks have similar performance.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tǒng)計學院;
【基金】: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ZS991-A25-017-G)資助
【分類號】:TP39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師海忠;牛攀峰;馬繼勇;侯斐斐;;互連網絡的向量圖模型[J];運籌學學報;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祁玉龍;;商空間的基[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2 黃朝軍;利用同態(tài)判斷多項式的可約性[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6期
3 馮桂蓮,鄧紅梅;原根的一個應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4 王建豐;子圖集族的一個新代數性質[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5年06期
5 王耀坤;;關于一類子集格的刻劃[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6期
6 王春艷;;環(huán)的反同態(tài)性質的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7 高偉,谷峰;層環(huán)和層域[J];齊齊哈爾輕工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8 寇福來;;Eisenstein判別法的推廣[J];瓊州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9 顧沈明,葉其宏;Benes網絡中路徑特性的探討[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2期
10 何日挺,王航平;有限集幾種重要等價類數目的計算[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師海忠;馬繼勇;牛攀峰;;修正冒泡排序網絡的邊偶泛圈性[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年08期
2 師海忠;牛攀峰;馬繼勇;侯斐斐;;互連網絡的向量圖模型[J];運籌學學報;201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柳淑花;何力勤;;超立方體中的路徑嵌入[J];青島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2006年03期
2 劉昕;;HCH-立方體在比較模型下的可診斷性[J];濰坊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李勇;樊建席;王喜;周吳軍;;LHL-立方體互連網絡及其性質[J];計算機科學;2010年08期
4 張修梅;;關于超立方體與M銉bius立方體的連接[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5 劉有耀;韓俊剛;;超立方體雙環(huán)互連網絡及路由算法[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9年03期
6 彭自然;羅大庸;喻昕;;交叉立方體中嵌入超立方體的研究[J];微計算機信息;2007年14期
7 閆少華;樊建席;;Cross-cube在PMC診斷模型下的可診斷性[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年17期
8 匡桂娟,鐘普浴,于仁師,王承明;廣度優(yōu)先搜索算法在螺旋立方體中的應用[J];山東輕工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喻昕;吳敏;王國軍;;交叉立方體網絡的無死鎖蟲洞路由算法[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2010年09期
10 喻昕;吳敏;王國軍;;一種新的交叉立方體最短路徑路由算法[J];計算機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曾韻;蔣烈輝;董衛(wèi)宇;;可重構互連網絡的發(fā)展與現狀[A];計算機研究新進展(2010)——河南省計算機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曉明;張冠松;方濱興;;ABC-90jr.互連網絡的性能分析[A];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工科分冊·上冊)[C];1992年
3 張勝滿;陳圣儉;周燕;;基于邊界掃描的擴展互連網絡測試性優(yōu)化方法研究[A];2009年研究生學術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論文集[C];2009年
4 劉同;許都;蘇清博;江果;;多維交換網絡中的一種流量控制機制與實現[A];四川省通信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二)[C];2006年
5 張碩;王寶生;張曉哲;;一種軟件集群路由器的設計與實現[A];中國電子學會第十五屆信息論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網絡編碼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6 呂高鋒;蘇金樹;孫志剛;崔向東;;IBS216Q交換機設計與實現[A];2010年第16屆全國信息存儲技術大會(IST2010)論文集[C];2010年
7 任建平;王愛玲;趙美虹;;Internet的發(fā)展及企業(yè)上網的思考[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8 單懿;;安全IP路由模型的設計[A];西部開發(fā)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12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肖之中;模塊化的NUMA服務器[N];計算機世界;2001年
2 清華大學 林闖 譚章熹;通信技術—減少時延[N];計算機世界;2003年
3 ;“計算機信息網絡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究”榮獲高?萍歼M步一等獎[N];科技日報;2001年
4 楊國強;不花錢的免費路由器[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5 ;SmartBits防火墻測試解決方案[N];網絡世界;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勇;嵌入式系統(tǒng)中互連網絡流量控制及優(yōu)化[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2 王雷;高性能并行計算機互聯(lián)網絡容錯模型及其路由算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3 楊玉星;互連網絡的條件嵌入與容錯[D];山西大學;2012年
4 孫云;二進制立方形遞歸網絡拓撲性質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5 陸松;超立方體互連網絡中的組播算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6 董強;幾類規(guī)則互連網絡的嵌入與容錯嵌入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7 邢長明;基于因特網的資源共享模型及關鍵技術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寶興;基于Cayley圖的互連網絡的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9 劉喜成;互連網絡阻塞分析及高性能自適應尋徑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98年
10 胡明昌;共享虛擬存儲機群高速互連網絡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技術研究所);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一;嵌套式多維超立方交換結構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2 王新陽;新型規(guī)則網絡的構建與性能分析[D];廣西大學;2012年
3 王喜;幾種超立方體變型性質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4 豆秋麗;交換超立方網絡的嵌入問題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5 劉昕;HCH-立方體互連網絡及其性質的研究[D];青島大學;2004年
6 朱得君;PMC模型下EQ_(n,,k)和Q(d_1,d_2)的條件診斷度[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7 孫麗萍;規(guī)則互連網絡的系統(tǒng)級故障診斷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8 陳浩;基于超立方體的容錯性組播及路由仿真系統(tǒng)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9 匡桂娟;廣度優(yōu)先搜索算法在互連網絡通信中的應用[D];青島大學;2005年
10 王慶紅;交叉立方體及加強交叉立方體互連網絡容錯性質的研究[D];青島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6286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162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