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雙層指針縮短切換時延及優(yōu)化路由的分布式移動性管理方案
本文選題:移動性管理 切入點:分布式錨點 出處:《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根據(jù)錨點位置固定有否,移動IP協(xié)議分為錨點固定的移動性管理協(xié)議和分布式移動性管理協(xié)議兩類,后者允許移動節(jié)點在會話開始時動態(tài)地選擇較近的接入路由器作為錨點,從而可以縮短切換時延并實現(xiàn)近似最優(yōu)的路由.然而,對于給定的會話,錨點的位置是固定的,在會話持續(xù)時間內(nèi)進行移動節(jié)點切換時,切換操作與錨點固定的移動性管理協(xié)議相同,存在切換時延長和路由欠優(yōu)問題.為解決該問題,提出了應用雙層指針的分布式移動性管理方案.使用"低層指針"在具有移動性管理功能的接入路由器間建立指向關系以縮短切換時延;使用"高層指針"定期向錨點或對端節(jié)點注冊優(yōu)化路由并動態(tài)更換錨點;推導了所提方案和已有方案的切換時延公式.數(shù)值分析和仿真結果表明,所提方案可以縮短分布式移動性管理的切換時延.
[Abstract]: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anchor position is fixed or not, the mobile IP protocol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with anchor point fixed and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The latter allows mobile nodes to dynamically select the nearest access router as anchor poi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ssion. However, for a given session, the anchor position is fixed, and when the mobile node is switched within the duration of the session, The handoff operation is the same as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with fixed anchors, and there are the problems of handoff extension and underrouting.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scheme with double pointer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lower level pointer" is used to establish a poin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ss routers with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 to shorten the handover delay. The "high level pointer" is used to register the optimized route to the anchor point or the peer node periodically and to dynamically change the anchor point. The switching delay formula of the proposed scheme and the existing scheme is derive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shorten the handoff delay of distributed mobility management.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中心;嘉興學院數(shù)理與信息工程學院;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LY16F020031) 杭州師范大學科研啟動經(jīng)費項目(2017QDL008)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Y201328875)
【分類號】:TP393.0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梅;胡曉;房雅丁;宋俊德;;分級移動IPv6中一種新的魯棒移動性管理方案[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2 鄭大偉;高錦春;唐碧華;劉元安;;基于網(wǎng)絡的局域性移動性管理研究[J];電子測量技術;2008年07期
3 沈曉玲,許享華;移動IP的移動性管理機制[J];中國數(shù)據(jù)通信;2001年08期
4 張傳福,吳偉陵;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移動性管理[J];郵電商情;2001年Z1期
5 胡曉軍,鮑艦,張力軍;用戶移動性建模及其應用[J];江蘇通信技術;2002年02期
6 王煜,韋崗;移動IP的移動性管理[J];移動通信;2003年03期
7 田永春,郭偉;無線通信網(wǎng)絡的移動性管理[J];電信科學;2003年12期
8 李唐,劉亞峰;下一代全IP移動通信網(wǎng)中的微移動性管理[J];現(xiàn)代電信科技;2003年10期
9 劉芳;下一代無線通信網(wǎng)絡的移動性管理完全解決方案[J];山東通信技術;2003年04期
10 唐宏,韋世紅,李兆玉,龔濤,吳中福;基于多層小區(qū)結構的移動IP移動性管理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5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豪;賈雪琴;;機器類型通信低移動性優(yōu)化技術研究[A];2012全國無線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12年
2 馬文鋒;易強;馬刈非;;CDMA2000系統(tǒng)中的分組模式[A];開創(chuàng)新世紀的通信技術——第七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孫偉;王剛;畢文通;張帆;李海東;劉婷婷;;基于海量用戶軌跡再生技術的GSM網(wǎng)絡用戶移動性建模研究[A];2012全國無線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12年
4 章堅武;;IP多址廣播技術在個人通信移動性管理中的應用[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5 劉巍;;3G標準TD-SCDMA終端交換域移動性管理子層的一般過程及測試[A];四川省通信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前斌;黃瓊;隆克平;;下一代網(wǎng)絡(NGN)通用移動性管理技術初探[A];第九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池剛毅;;蜂窩IP技術淺析[A];2005'中國通信學會無線及移動通信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江修斯;;引入TCP地址解決移動IP的缺陷[A];武漢市首屆學術年會通信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彬;倪桂強;張雪;朱航;;移動IP中一種改進的基于代理的緩存管理方案[A];2010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五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0年
10 杜金柱;蔣曉原;杜磊;;基于MPLS的HMIPv6網(wǎng)絡體系結構及其全融合微移動性管理方案的研究[A];中國通信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電網(wǎng)絡 徐東升;優(yōu)化移動性管理向3G平滑過渡[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04年
2 ;移動性管理成為NGN標準重要內(nèi)容[N];人民郵電;2004年
3 歐陽;GRPS網(wǎng)絡中的移動性管理[N];人民郵電;2003年
4 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分有限公司 馬麗麗;WCDMA移動性管理探討[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05年
5 北電網(wǎng)絡(中國)有限公司 徐東升;探討UMTS與GSM移動性管理[N];中國電子報;2004年
6 北電網(wǎng)絡公司 徐東升;UMTS與GSM移動性管理探討[N];計算機世界;2004年
7 趙慧玲;“融合”成為主旋律[N];人民郵電;2004年
8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 善秀云;IMS如何保證移動化與個性化[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05年
9 鄧輝;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接入架構向扁平式發(fā)展[N];中國電子報;2008年
10 北京郵電大學 張瑩 常永宇;3GPP牽手WLAN[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劍敏;IPv6的移動性管理關鍵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2 任飛;面向內(nèi)容網(wǎng)絡移動性管理及移動緩存技術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3 朱德慶;無線局域網(wǎng)絡中移動IPv6技術的實現(xiàn)策略與性能優(yōu)化[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唐余亮;異構無線網(wǎng)絡的移動性管理關鍵技術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5 鄭大偉;下一代全IP無線網(wǎng)絡移動性管理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年
6 胡博;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絡層移動性管理關鍵技術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6年
7 周華春;基于網(wǎng)絡的移動性管理機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8 劉俠;下一代無線通信網(wǎng)絡中移動性管理關鍵技術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9 黃國盛;移動IP的切換與移動性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朱藝華;移動通信網(wǎng)絡中移動性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兆平;基于CPN模型的認知無線電系統(tǒng)移動性管理策略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2 巫振棠;Ad Hoc融合異構網(wǎng)絡移動性管理與自適應配置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林勤明;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移動性管理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4 張昕;TD LTE NanoCell規(guī)模組網(wǎng)的設計與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5 楊莉;基于移動IPv6的切換策略與實時性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6 徐杰;異構無線網(wǎng)絡移動性管理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7 申強;LTE異構網(wǎng)絡移動性管理增強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8 陳璐;命名數(shù)據(jù)網(wǎng)絡移動性機制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
9 吳義鎮(zhèn);面向下一代網(wǎng)絡架構的移動管理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10 王祝琳;移動云計算中任務分配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5927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159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