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項目管理論文 >

雜交水稻的種質基礎淺析

發(fā)布時間:2017-08-25 03:27

  本文關鍵詞:雜交水稻的種質基礎淺析


  更多相關文章: 雜交水稻 種質基礎 野生稻 育種


【摘要】: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和生產取得輝煌的成就,是世界育種史上的奇跡。然而,經過30多a的實踐,原有的遺傳基礎已經得到充分利用,出現了單產提高難,病蟲害抗性低,品種適應性不廣,高新技術應用成就不顯著等急需解決的難題。分析了造成問題的原因和雜交水稻的種質基礎,提出了雜交水稻發(fā)展的對策:(1)建立惠益共享機制,加強學科合作;(2)加強應用基礎研究,重點是遺傳資源、抗病蟲性和抗逆性的基礎研究;(3)創(chuàng)新項目管理機制;(4)擴大育種遺傳基礎,特別是突出野生稻優(yōu)異種質和國外稻種資源的利用。
【作者單位】: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西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科技信息研究所;
【關鍵詞】雜交水稻 種質基礎 野生稻 育種
【基金】:農業(yè)部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項目(NB10-2130135-15) 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0GXNSFA013086)
【分類號】:S511
【正文快照】: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應用,有效地提高了水稻單產。雜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積推廣以來,到2009年已經累計推廣約3.6億hm2,增產糧食超過5.3億t。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約占水稻總播種面積的一半,而產量則占水稻總產量的58%,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增產的糧食可養(yǎng)活7 00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盧文倍;莫永生;韋政;蔣德書;黎志方;趙博偉;黃琳;農定國;農友業(yè);;野生稻種質在高大韌稻選育中的應用與展望[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2期

2 陳成斌;野生稻資源在育種上的應用[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4年04期

3 肖放華,彭紹裘,羅崇善,劉建賓,,夏捧世;雜交稻種質資源抗稻瘟病鑒定研究[J];湖南農業(yè)科學;1994年06期

4 周琳,譚光軒;野生稻種質資源利用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3期

5 余麗琴,陳大洲,熊玉珍,毛祥青;國際雜交稻觀察圃優(yōu)異資源的初步評價[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1年01期

6 楊忠義;曹永生;蘇艷;劉曉利;奎麗梅;辜瓊瑤;李華惠;盧義宣;;論中國雜交粳稻種質資源的類型[J];西南農業(yè)學報;2007年04期

7 楊忠義;曹永生;蘇艷;劉曉利;奎麗梅;辜瓊瑤;李華惠;盧義宣;;中國三系雜交粳稻種質資源的評價[J];西南農業(yè)學報;2007年06期

8 楊忠義;蘇艷;曹永生;劉曉利;奎麗梅;盧義宣;;中國二系雜交粳稻種質資源的評價[J];西南農業(yè)學報;2008年05期

9 曾千春,范靜華,張樹華,師?;滇型雜交粳稻親本種質資源抗瘟性研究[J];雜交水稻;1997年05期

10 莫永生,何龍飛,黃天進,韋政,農友業(yè);高大韌稻育種論[J];中國農學通報;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史昆,王玉貨,曹梅芳,吳娟,馬全君,馬廣勤;優(yōu)質高產雜交水稻新組合皖稻91[J];安徽農學通報;2004年06期

2 李成荃,王守海,王德正,羅彥長,張培江,吳爽,杜士云,許傳萬;安徽省雜交粳稻研究回顧與展望[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01期

3 施伏芝;羅志祥;阮新明;蘇澤勝;;雜交中秈新組合K優(yōu)954的選育與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12期

4 王健康;劉超;郭榮良;丁成偉;吳玉玲;徐家安;;優(yōu)質超高產雜交粳稻徐優(yōu)201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08期

5 賴群珍;;農業(yè)野生植物種質資源野外采樣標準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35期

6 王美琴;曹新國;唐小馬;胡鋒;朱鋒云;;高產晚粳新品種宣粳9397的選育與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1期

7 魯偉林;祁玉良;余新春;胡建濤;嚴德遠;吳淑萍;;兩系亞種間雜交稻粒重分布和結實特性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2期

8 盧文倍;莫永生;韋政;蔣德書;黎志方;趙博偉;黃琳;農定國;農友業(yè);;野生稻種質在高大韌稻選育中的應用與展望[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2期

9 況浩池;曾正明;羅俊濤;陳光珍;楊揚;付均;;施氮量對Ⅱ優(yōu)615主要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2期

10 況浩池;曾正明;羅俊濤;陳光珍;楊楊;付均;;新育三系恢復系主要經濟性狀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石貴玉;;重金屬鉻對水稻幼苗的毒害效應[A];2003年廣西植物生理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陳娟;趙云芬;;野生稻種質資源多樣性保護現狀及其完善對策[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李林杰;李勁松;鄧麗花;許振成;羅琳;關欣;羅閏良;曾北危;;農村環(huán)境污染防治機制和政策研究——兼論岳陽縣低成本超級稻生態(tài)工程[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徐慶國;楊劍;曹孟良;;野生稻抗性候選基因篩選和克隆[A];第五次全國植物分子育種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5 曾千春;楊德;譚亞玲;范靜華;陳麗娟;張樹華;;粳型雜交稻榆雜29穗頸稻瘟與肥力、密度和基本苗的相關性[A];云南省作物學會2000—2003年優(yōu)秀論文選集[C];2004年

6 李江蘇;袁衛(wèi)東;駱麗英;郭茂綠;;農用地膜殘留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危害的初步研究[A];第三屆全國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郭萌生;張紅林;謝勇;劉躍清;劉海平;張瑞祥;;氣象條件對雜交中晚稻結實率的影響[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生態(tài)氣象業(yè)務建設與農業(yè)氣象災害預警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余應弘;小粒矮稈水稻在雜交水稻工程化制種中的應用基礎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裴承國;水稻極晚熟抽穗期基因qHD8-1的精細定位[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3 官華忠;水稻包穗的遺傳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1年

4 戴劍;雜交稻親本SSR指紋圖譜構建及兩系雜交稻和大青棵鑒定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5 周時榮;水稻花粉半不育基因PSS1的圖位克隆與功能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6 東麗;雜交粳稻育種及配套技術科研質量管理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1年

7 劉宏高;一種魯棒有序的mRNA差異顯示新方法的建立及應用[D];武漢大學;2010年

8 謝建坤;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育性恢復遺傳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9 楊慶文;中國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遺傳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4年

10 劉二明;水稻稻瘟病病圃建立及抗病育種優(yōu)選評價[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樊志明;蘿卜甘藍雙二倍體雄性不育性的遺傳及細胞學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田雨;轉基因抗蟲恢復系配合力研究及強優(yōu)勢組合選育[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章忠貴;水稻株高、脆莖突變系的抗倒伏能力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席旭東;黃芪種苗分級移栽生長發(fā)育特性及采收期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王新斌;秈粳亞種間雜交稻甬優(yōu)6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6 毛一劍;我國雜交稻種子質量管理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7 黃琳;雜交水稻新組合競爭優(yōu)勢的比較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唐曹甲子;吉林省高產水稻品種源庫特征與評價體系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彭生炳;86個水稻品種的SSR多態(tài)性和聚類分析[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1年

10 葉平;MeJA在雜交水稻制種花時調控中的應用[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德軍,孫傳清,付永彩,李晨,朱作峰,陳亮,才宏偉,王象坤;利用AB-QTL法定位江西東鄉(xiāng)野生稻中的高產基因[J];科學通報;2002年11期

2 譚光軒,舒理慧,袁文靜,廖蘭杰,何光存;干燥處理對野生稻愈傷組織綠苗分化率和某些生化指標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4期

3 朱英國;水稻不同細胞質類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J];作物學報;1979年04期

4 李澤炳;對我國水稻雄性不育系分類的初步探討[J];作物學報;1980年01期

5 顏輝煌,胡慧英,張雪琴,張志濤,田淑蘭,熊振民,閔紹楷;稻屬種間雜種花粉植株的細胞遺傳學研究[J];作物學報;1997年06期

6 鐘代彬,羅利軍,郭龍彪,應存山;栽野雜交轉移藥用野生稻抗褐飛虱基因[J];西南農業(yè)學報;1997年02期

7 李勤修;宿根稻Ⅰ.種間復合雜交選育水稻宿根系(英文)[J];西南農業(yè)學報;1997年02期

8 顏輝煌,熊振民,閔紹楷,胡慧英,張志濤,田淑蘭,湯圣祥;緊穗野生稻的褐飛虱抗性導入栽培稻的研究[J];遺傳學報;1997年05期

9 李子先,劉國平,陳忠友;中國東鄉(xiāng)野生稻遺傳因子轉移的研究[J];遺傳學報;1994年02期

10 范靜華,曾千春,陳海如;云南高原粳稻新品種(品系)抗瘟性研究[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森島啟子,王象坤;野生稻與栽培稻之間的遺傳分化[J];農業(yè)考古;1998年01期

2 陳大洲,肖葉青,余麗琴,吳強,楊新喜,華育堅,徐伯剛;江西省宜黃縣發(fā)現野生稻[J];江西農業(yè)科技;2003年12期

3 倪丕沖,李梅芳,沈錦驊,寸錦芳;疣粒野生稻和栽培稻雜交后代性狀的研究初報[J];作物學報;1988年01期

4 戴離安;IRRI對野生稻的研究利用概況[J];世界農業(yè);1990年11期

5 王艷紅,王輝,李志恒;分子標記在我國野生稻種質資源研究中的應用[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2年03期

6 ;野生稻育種業(yè)將蒸蒸日上[J];墾殖與稻作;2004年S1期

7 湖北省水稻三系研究協(xié)作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選育“三系”的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1976年02期

8 范樹國,張再君,劉林,劉鴻先,梁承鄴;中國野生稻的種類、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綜述[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0年05期

9 李麗淑,黃金艷,張向軍,李小勇,陳遠孟,呂維莉,韋鵬霄,李容柏;一種快速提取野生稻總DNA的方法(英文)[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5年03期

10 游修齡;釋“離先稻熟”[J];中國農史;198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兆建;陳冬玲;何玉池;蔡得田;;以栽培稻/野生稻雜種為例,試論整體基因組轉移與多倍體化結合創(chuàng)新植物保護與育種新途徑[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2 章祿標;王英;柴路;徐建龍;潘學彪;黎志康;;長雄蕊野生稻導入栽培稻誘發(fā)配子選擇效應的初步研究[A];中國作物學會50周年慶祝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陶大云;胡鳳益;楊友瓊;;長雄野生稻繁殖特性的研究利用[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4 吳綺;李剛;劉虹;劉學群;段峰森;劉如亮;馬西祥;覃瑞;;利用稻屬A、C基因組gDNA和COt-1 DNA對兩個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比較分析[A];基因開啟未來:新時代的遺傳學與科技進步——湖北省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5 吳綺;李剛;劉虹;劉學群;段峰森;劉如亮;馬西祥;覃瑞;;利用稻屬A、C基因組gDNA和C0t-1 DNA對兩個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比較分析[A];基因開啟未來:新時代的遺傳學與科技進步——湖北省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6 何光存;;野生稻遺傳基礎研究和重要基因的發(fā)掘鑒定[A];湖北省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李紹清;朱英國;;紅蓮型不育細胞質在AA基因組野生稻中的分布[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8 楊國華;李紹清;朱英國;李陽生;;野敗型恢復基因在AA基因組野生稻中的分布[A];湖北省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鐘蕾;何虎;曾研華;潘曉華;;若干雜交水稻恢復系及其F_1劍葉無機磷、蔗糖含量日變化研究[A];中國作物學會50周年慶祝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梁鳳山;鄧啟云;王岳光;金德敏;袁隆平;王斌;;應用SSR方法對野生稻高產基因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A];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陳云芬;“長雄野生稻地下莖基因克隆和功能驗證”項目啟動[N];云南日報;2009年

2 記者 梁宇廣;梧州萬年野生稻,生命超強蟲病不侵[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記者 鄭勁松;院士呼吁搶救野生稻[N];中國環(huán)境報;2004年

4 ;我們不能失去野生稻[N];農民日報;2000年

5 王勇;野生稻[N];農民日報;2001年

6 記者 馬曉剛;西雙版納野生稻收集保護示范點獲好評[N];農民日報;2010年

7 辛華;廣東發(fā)現罕見野生稻[N];農民日報;2001年

8 ;我國自主完成首個野生稻全基因組框架圖譜[N];中國食品報;2010年

9 馬波;世界首個野生稻全基因組框架圖譜完成[N];糧油市場報;2010年

10 林葉;云南省設立國內首個野生稻保護示范區(qū)[N];中國經濟導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亞寧;粳稻全基因組物理圖譜及非洲野生稻BIBAC/TAC文庫的構建[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4年

2 余舜武;熒光原位雜交和分子標記在水稻和小麥種質資源研究中的應用[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2年

3 吳成軍;云南野生稻資源的保護生物學與遺傳性狀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李紹清;水稻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與育性恢復的分子機理[D];武漢大學;2004年

5 裔傳燈;稻屬不同染色體組著絲粒BAC克隆的篩選及其在種間雜種研究中的應用[D];揚州大學;2007年

6 楊海元;兩個野生稻來源的抗褐飛虱基因的遺傳分析和分子標記定位[D];武漢大學;2004年

7 何瑞鋒;藥用野生稻基因組文庫構建與大片段DNA轉化[D];武漢大學;2003年

8 譚光軒;藥用野生稻重要基因的轉移與定位[D];武漢大學;2003年

9 王雪艷;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多態(tài)性研究和Ptr(t)基因的精細定位[D];浙江大學;2009年

10 胡鳳益;長雄野生稻地下莖基因Rhz2、Rhz3精細定位及地下莖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段峰森;利用FISH技術從細胞水平對三種CCDD野生稻的比較分析[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2 劉志鵬;20個玉米群體與我國主要種質配合力及雜種優(yōu)勢關系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高健;野生稻與栽培稻rDNA的ITS序列分析及系統(tǒng)學意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鄭浩;野生稻轉育品系揮發(fā)物與抗褐飛虱的關系[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1年

5 胡鳳益;長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莖分子定位和遺傳研究[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2年

6 徐中根;稻屬植物微形態(tài)特征的比較分析[D];揚州大學;2010年

7 任福剛;水稻AA基因組DNA多樣性的分析[D];武漢大學;2003年

8 趙紀瑩;亞洲栽培稻與長雄野生稻種間雜種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和精細定位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9 陳潔;東鄉(xiāng)野生稻抗稻飛虱QTL定位及其連鎖累贅分析[D];安徽農業(yè)大學;2005年

10 楊劍;野生稻抗性候選基因的篩選和克隆[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3479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73479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d1f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