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地域性建筑中概念設計的運用方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20 21:24
在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繁榮的背景下,眾多建筑師試圖通過營建當代地域性建筑作品,以此來喚醒深植在人們內心的民族文化根髓,展現當代建筑應有的價值。然而,對于建筑地域性的片面理解以及在建筑實踐中的簡單表達導致對地域性的主觀解讀和文脈的膚淺表達的盛行,真正有深度的地域性建筑作品依然稀缺,急需新的理論與設計方法的支撐。因此,筆者以提高當代地域性建筑創(chuàng)作水平為目的,嘗試以概念設計運用方法研究作為切入點來探討當代地域性建筑創(chuàng)作的可能途徑。本文通過對大量既往文獻的研究與梳理,提出建筑設計領域概念設計的定義和分類,為概念設計相關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并建立了包含條件性、目的性、操作性三種主要類型以及具體實現手段在內的概念設計分析框架。運用上述分析框架,選擇國內新銳建筑師、國際當代建筑師以及競賽獲獎作品三類案例共計42個地域性建筑作品,運用實地調研、表格分析、圖示分析以及統(tǒng)計分析等多種方法對作品里所運用的概念設計方法進行了分類、比較與總結。同時,對于案例中設計概念的具體實現手段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并從中提取出在當代地域性建筑創(chuàng)作中與地域特征關系密切的保護協(xié)調類、利用協(xié)調類、地域創(chuàng)造類等三類共計10對關鍵詞,總結了適用...
【文章來源】:合肥工業(yè)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2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概念設計在建筑設計方向的國內論文發(fā)表數量逐年統(tǒng)計
第二章概念設計的理論研究112.1.2.1基于TRIZ的分類方法TRIZ理論體系是由前蘇聯創(chuàng)新理論家阿奇·舒勒于1946年提出并建立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問題的解決理論。本文涉及的概念設計的分類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基于隋卓君(2013)[37]對TRIZ在建筑學中的外延的分析,將TRIZ中40個基本創(chuàng)新原理進行重新解讀劃分為4大類,分別為關系型原理、補償性原理、變換型原理和置換型原理。圖2.1與本文相關的TRIZ原理的建筑化外延原理Fig2.1ThearchitecturalepitaxyprincipleofTRIZprinciplerelatedtothispaper(圖片來源:基于隋卓君的TRIZ理論建筑學外延原理研究后作者自繪)上圖是對TRIZ提出的40個創(chuàng)新原理基于物與場的關系進行的分類,建筑的概念設計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創(chuàng)新過程,筆者對此具體分析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和簡化(如圖2.1),與本文有關的原理由灰色標出。對于物與場的理解,重點強調的設計的手法來解決關系型、補償性、變換型、置換型這四大類原理。對本文中概念設計分類方法中的操作性分類有著理論指導意義。2.1.2.2基于設計的全過程的分類方法從建筑設計中條件分析、確立目標、開展設計的過程出發(fā),可將概念設計分為條件性、目的性、操作性三種主要類型,每一種類型都具有其工作關
合肥工業(yè)大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12注的重點,在某個具體建筑的設計中所采用的概念設計類型可能會偏重其中一個類型,也可能會跨越多種類型。1)條件性概念設計(條件制約)條件性概念設計指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主要針對一個或多個設計客觀約束條件進行應對與展開,并對建筑的發(fā)展產生制約與激發(fā)作用。條件性概念主要涉及區(qū)位特征、場地形態(tài),自然氣候、自然存在物、人工存在物、城市肌理、文化文脈、設計任務、經濟效益以及時代背景等內容(見圖2.2,表2.4)。圖2.2條件性的分類圖Fig2.2Theconditionalclassificationdiagram(圖片來源:作者自繪)①區(qū)位特征:區(qū)位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地區(qū)位置,本文中區(qū)位特征指基地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征以及周圍環(huán)境特征。②場地形態(tài):場地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適應某種需要的空地,形態(tài)被解釋為形狀、姿態(tài),本文中的場地形態(tài)指項目建設所在場地內的具體地勢地形和場地的形狀形態(tài)。③自然氣候:氣候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一個地區(qū)在較長時間段內(30年以上)的天氣變化特點,對自然的解釋則是天然而非人工的,本文中的自然氣候是指基地所處地區(qū)的且對建筑設計有影響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情況。④自然存在物:存在物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持續(xù)地占據著時間和空間的物體,結合自然的解釋,本文中的自然存在物是指場地內存在的天然而非人工留下的物體。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建筑與藝術手法下的工業(yè)遺產重生——以犬島精錬所美術館為例[J]. 段煉,王海月. 建筑技藝. 2018(12)
[2]場所的激流與現代主義的北極星——解讀西扎的加利西亞當代藝術中心[J]. 范路. 裝飾. 2018(08)
[3]建筑的真實性——卒姆托的建筑氛圍[J]. 邱思婷. 建材與裝飾. 2018(15)
[4]建筑創(chuàng)意之體——概念設計模式[J]. 孫曦. 中外建筑. 2017(09)
[5]建筑構思的類型模式[J]. 朱衛(wèi)國. 中外建筑. 2017(02)
[6]勝景幾何——建筑設計地域文化之表達——以績溪博物館為例[J]. 張浩然. 建筑與文化. 2017(01)
[7]澀谷之景 作為城市延伸的校園[J]. 佐野勇太,Laura Mártires,Eric Nakajima. 城市環(huán)境設計. 2016(01)
[8]地域性傳統(tǒng)村落可持續(xù)發(fā)展探索與思考——以貴陽鎮(zhèn)山村更新改造概念設計為例[J]. 蔣怡辰,金瑋思,裘鴻菲. 華中建筑. 2015(10)
[9]建筑構思的特性分析[J]. 朱衛(wèi)國. 中外建筑. 2015(10)
[10]基于場所精神的生態(tài)建筑構思邏輯探究[J]. 陳曉衛(wèi),馬蘭.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1)
博士論文
[1]概念設計研究[D]. 莊紓.南京藝術學院 2017
碩士論文
[1]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建筑創(chuàng)作思想研究[D]. 吳家輝.河北工程大學 2019
[2]文化建筑綜合體的地域性設計初探[D]. 方磊.東南大學 2018
[3]彼得·卒姆托建筑材料的使用特征探析[D]. 周聰.深圳大學 2017
[4]余杭龜山書院的新鄉(xiāng)土建筑概念設計[D]. 劉曉婷.浙江理工大學 2017
[5]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作品的空間組織邏輯研究[D]. 張霓珂.北京建筑大學 2017
[6]在地建造—當代建筑師的鄉(xiāng)村建筑實踐研究[D]. 曾伊凡.浙江大學 2016
[7]劉家琨建筑實踐中的建構文化表達[D]. 張銳敏.重慶大學 2016
[8]韓國建筑師承孝相建筑創(chuàng)作本土化研究[D]. 李瑩.沈陽建筑大學 2016
[9]基于TRIZ理論的建筑創(chuàng)新設計模式分析[D]. 隋卓君.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4
[10]阿爾瓦羅·西扎建筑作品的基地策略研究[D]. 李龍.華中科技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54253
【文章來源】:合肥工業(yè)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2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概念設計在建筑設計方向的國內論文發(fā)表數量逐年統(tǒng)計
第二章概念設計的理論研究112.1.2.1基于TRIZ的分類方法TRIZ理論體系是由前蘇聯創(chuàng)新理論家阿奇·舒勒于1946年提出并建立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問題的解決理論。本文涉及的概念設計的分類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基于隋卓君(2013)[37]對TRIZ在建筑學中的外延的分析,將TRIZ中40個基本創(chuàng)新原理進行重新解讀劃分為4大類,分別為關系型原理、補償性原理、變換型原理和置換型原理。圖2.1與本文相關的TRIZ原理的建筑化外延原理Fig2.1ThearchitecturalepitaxyprincipleofTRIZprinciplerelatedtothispaper(圖片來源:基于隋卓君的TRIZ理論建筑學外延原理研究后作者自繪)上圖是對TRIZ提出的40個創(chuàng)新原理基于物與場的關系進行的分類,建筑的概念設計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創(chuàng)新過程,筆者對此具體分析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和簡化(如圖2.1),與本文有關的原理由灰色標出。對于物與場的理解,重點強調的設計的手法來解決關系型、補償性、變換型、置換型這四大類原理。對本文中概念設計分類方法中的操作性分類有著理論指導意義。2.1.2.2基于設計的全過程的分類方法從建筑設計中條件分析、確立目標、開展設計的過程出發(fā),可將概念設計分為條件性、目的性、操作性三種主要類型,每一種類型都具有其工作關
合肥工業(yè)大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12注的重點,在某個具體建筑的設計中所采用的概念設計類型可能會偏重其中一個類型,也可能會跨越多種類型。1)條件性概念設計(條件制約)條件性概念設計指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主要針對一個或多個設計客觀約束條件進行應對與展開,并對建筑的發(fā)展產生制約與激發(fā)作用。條件性概念主要涉及區(qū)位特征、場地形態(tài),自然氣候、自然存在物、人工存在物、城市肌理、文化文脈、設計任務、經濟效益以及時代背景等內容(見圖2.2,表2.4)。圖2.2條件性的分類圖Fig2.2Theconditionalclassificationdiagram(圖片來源:作者自繪)①區(qū)位特征:區(qū)位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地區(qū)位置,本文中區(qū)位特征指基地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征以及周圍環(huán)境特征。②場地形態(tài):場地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適應某種需要的空地,形態(tài)被解釋為形狀、姿態(tài),本文中的場地形態(tài)指項目建設所在場地內的具體地勢地形和場地的形狀形態(tài)。③自然氣候:氣候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一個地區(qū)在較長時間段內(30年以上)的天氣變化特點,對自然的解釋則是天然而非人工的,本文中的自然氣候是指基地所處地區(qū)的且對建筑設計有影響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情況。④自然存在物:存在物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持續(xù)地占據著時間和空間的物體,結合自然的解釋,本文中的自然存在物是指場地內存在的天然而非人工留下的物體。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建筑與藝術手法下的工業(yè)遺產重生——以犬島精錬所美術館為例[J]. 段煉,王海月. 建筑技藝. 2018(12)
[2]場所的激流與現代主義的北極星——解讀西扎的加利西亞當代藝術中心[J]. 范路. 裝飾. 2018(08)
[3]建筑的真實性——卒姆托的建筑氛圍[J]. 邱思婷. 建材與裝飾. 2018(15)
[4]建筑創(chuàng)意之體——概念設計模式[J]. 孫曦. 中外建筑. 2017(09)
[5]建筑構思的類型模式[J]. 朱衛(wèi)國. 中外建筑. 2017(02)
[6]勝景幾何——建筑設計地域文化之表達——以績溪博物館為例[J]. 張浩然. 建筑與文化. 2017(01)
[7]澀谷之景 作為城市延伸的校園[J]. 佐野勇太,Laura Mártires,Eric Nakajima. 城市環(huán)境設計. 2016(01)
[8]地域性傳統(tǒng)村落可持續(xù)發(fā)展探索與思考——以貴陽鎮(zhèn)山村更新改造概念設計為例[J]. 蔣怡辰,金瑋思,裘鴻菲. 華中建筑. 2015(10)
[9]建筑構思的特性分析[J]. 朱衛(wèi)國. 中外建筑. 2015(10)
[10]基于場所精神的生態(tài)建筑構思邏輯探究[J]. 陳曉衛(wèi),馬蘭.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1)
博士論文
[1]概念設計研究[D]. 莊紓.南京藝術學院 2017
碩士論文
[1]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建筑創(chuàng)作思想研究[D]. 吳家輝.河北工程大學 2019
[2]文化建筑綜合體的地域性設計初探[D]. 方磊.東南大學 2018
[3]彼得·卒姆托建筑材料的使用特征探析[D]. 周聰.深圳大學 2017
[4]余杭龜山書院的新鄉(xiāng)土建筑概念設計[D]. 劉曉婷.浙江理工大學 2017
[5]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作品的空間組織邏輯研究[D]. 張霓珂.北京建筑大學 2017
[6]在地建造—當代建筑師的鄉(xiāng)村建筑實踐研究[D]. 曾伊凡.浙江大學 2016
[7]劉家琨建筑實踐中的建構文化表達[D]. 張銳敏.重慶大學 2016
[8]韓國建筑師承孝相建筑創(chuàng)作本土化研究[D]. 李瑩.沈陽建筑大學 2016
[9]基于TRIZ理論的建筑創(chuàng)新設計模式分析[D]. 隋卓君.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4
[10]阿爾瓦羅·西扎建筑作品的基地策略研究[D]. 李龍.華中科技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54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35425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