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研究與技術開發(fā)框架計劃的實踐及其啟示
本文關鍵詞:歐盟研究與技術開發(fā)框架計劃的實踐及其啟示
【摘要】:歐盟研究與技術開發(fā)框架計劃(以下簡稱框架計劃)至今已實施近三十年,是歐盟科技政策的重要內容,并已經(jīng)成為歐共體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助推器。本文介紹了框架計劃的宏觀管理體制、科技項目的管理機制及科研經(jīng)費的管理制度,總結了框架計劃實施的特點。借鑒歐盟做法,結合我國重大科技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如下啟示與建議:重視科技計劃的統(tǒng)籌協(xié)調與系統(tǒng)集成并加強科技計劃的宏觀管理與動態(tài)調整;優(yōu)化科技投入結構,提高基礎性研究的投入水平;強化重大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構建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建設等。
【作者單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分類號】:G321
【正文快照】: 技術進步是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歐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基石,這其中實施近三十年的框架計劃功不可沒,本文將重點介紹科技框架計劃體制機制設計的具體做法,分析其實施過程中的主要特點,以達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一、歐盟研究與技術開發(fā)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秦濤;韓軍;施筱勇;葉資英;;中歐科技合作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基于中國參與歐盟框架計劃情況的調查[J];調研世界;2010年11期
2 徐翔;聶鳴;;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年11期
3 李正風,朱付元,曾國屏;歐盟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的特征及其問題[J];科學學研究;2002年02期
4 張菊;中歐科技合作的現(xiàn)狀與前景[J];中國科技論壇;2003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馬勇;歐盟科技一體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郝瑩瑩;歐盟科技政策及其區(qū)域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鄧草心;高校在學習型區(qū)域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瑜;歐盟結構基金援助的重點領域及政策效果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2 李梅;歐盟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3 趙峰;科技政策與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4 吳暉;株洲市科技創(chuàng)新問題及策略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5 王晶晶;政產學研合作中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因素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
6 馬佳美;我國政府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導向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美國近期要在科技政策方面抓六件大事[J];學會;2002年12期
2 ;9·11事件以后的美國科技政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2年18期
3 李運祥;;建國以來黨的科技政策的沿革及偉大實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年07期
4 姜桂興;;對印度新科技政策的解析[J];中外科技信息;2003年Z1期
5 劉助仁;冷戰(zhàn)后美國科技政策導向及其啟示[J];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01期
6 謝治國,胡化凱;冷戰(zhàn)后美國科技政策的走向[J];中國科技論壇;2003年01期
7 鐘有為;歐盟的科技政策導向[J];安徽科技;2003年12期
8 隋永強,潘勇,婁成武;關于我國區(qū)域科技政策制定的思考[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9 彭富國,彭炳忠;湖南科技政策效果的評估與建議[J];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10 伍玉林;以日本的政策優(yōu)勢為鑒形成黑龍江的科技政策導向[J];科技導報;2003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政策制定向度的社會形塑[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楊斌;;中國科技政策理論與實踐的特性分析[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3 劉雯;;完善食品安全科技政策的思考及建議[A];食品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李光;文劍英;;從科學與社會互動看科技政策的目的[A];首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5年論文集(上)[C];2005年
5 李建峰;;中國與韓國科技政策的比較分析[A];首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5年論文集(上)[C];2005年
6 馬來平;解世杰;;關于科學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問題[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4: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優(yōu)先還是技術優(yōu)先[C];2007年
7 郭曉林;;《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及科技政策》(摘要)[A];2009'沿海區(qū)域產業(yè)科技管理研討會會議資料(部分)[C];2009年
8 趙筱媛;蘇竣;;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A];首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5年論文集(上)[C];2005年
9 李喜先;;進行“冷聚變”研究是堅持科學精神[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7:“冷聚變”爭論[C];2008年
10 劉立;;中國科技政策的議程設置模式: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為例[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武夷山;完善我國科技政策的三大建議[N];光明日報;2007年
2 ?;長寧區(qū)率先建立科技政策服務站[N];上?萍紙;2007年
3 本報記者 王燕寧;千名“科技政策輔導員”進萬家企業(yè)[N];科技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鈕懌;打開科技政策的“降落傘包”[N];文匯報;2012年
5 記者 唐樂燕;配套“組合拳”釋放科技政策含金量[N];蕪湖日報;2014年
6 孫蔚;科學價值觀與科技政策的制定[N];科技日報;2001年
7 李壯;科技政策為自主創(chuàng)新保駕護航[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6年
8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完善我國科技政策需三策[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7年
9 郭凱;展望美國新政府的科技政策[N];大眾科技報;2009年
10 竇曉竹;千名輔導員為企業(yè)提供“套餐式”政策服務[N];江蘇科技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卉玨;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2 郝瑩瑩;歐盟科技政策及其區(qū)域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毛寶銘;科技政策的公眾參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崔祿春;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張華倫;知識流動視角下科技政策績效評價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潔;我國公共科技政策制定及其評估體系的建立研究[D];燕山大學;2008年
2 張紅太;試論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和諧思想[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劉凱;湖南科技政策的制定狀況與實施效果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4 王珍燕;中美日科技政策的形成與發(fā)展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5 劉爍;和諧社會視域下我國科技政策的制定[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6 凌芳;科技政策的社會形成[D];湖南大學;2010年
7 管書華;科技政策制定與評價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8 楊健;我國科技政策制定問題研究[D];東南大學;2004年
9 陳堯;重慶市科技政策效果評估與建議[D];重慶大學;2005年
10 覃永毅;科技政策的倫理問題及其對策[D];廣西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973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129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