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優(yōu)化多肽pm11對口腔常見微生物殺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30 23:15
本文關鍵詞:新型優(yōu)化多肽pm11對口腔常見微生物殺菌作用的初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1.背景與目的:齲病是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1]。在美國有近90%的青少年或年輕成人患有,或者曾患有齲病[2]。食物、病原菌、宿主和時間為齲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3]。多種細菌、蛋白等在牙齒表面作用一定時間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結構能夠保護內部細菌免受外界刺激的傷害,還能夠增強細菌對一般抗菌藥物的抵抗能力[4]。因此,對生物膜的控制一直是齲病防治的關鍵。氟化物的防齲能力是肯定的,但其推廣有一定的限制[5]。傳統(tǒng)抗生素容易誘使細菌發(fā)生突變而產生耐藥性。因此,需要研發(fā)新型的能夠抑制游離或生物膜狀態(tài)微生物的藥物?咕氖墙鼇砜谇晃⑸飳W研究的熱點,抗菌肽因為具有抗菌譜廣、無免疫原性等特點,所以極有可能成為一種高效、低毒的臨床新型藥物[6]。從美洲鰈(Pleuronectes americanus)的表皮中分離出來的α螺旋陽離子抗菌肽pleurocidin,成為近年來研究較多的抗菌肽之一,具有確定的抗菌效果[6,7]。但是pleurocidin的長度為25個氨基酸,過長的氨基酸更加難以滲透進入生物膜內部,而且過長氨基酸應用于臨床上也提高了合成成本,因此我們需要開發(fā)新的短肽。本研究在pleurocidin活性中心的基礎上設計的新型抗菌多肽pm11,并驗證其殺菌效果。2.方法:2.1使用二倍稀釋法[8]檢測pm11對口腔常見微生物的MIC(最小抑菌濃度),然后使用平板涂布法檢測MBC(最小殺菌濃度)。2.2使用檢測時間殺死曲線(CLSI M26-A)[8]的方法測定高濃度pm11對口腔常見微生物的抗菌作用。2.3通過軟瓊脂鋪板抑菌圈方法進一步直觀檢測pm11對口腔常見微生物在唾液環(huán)境下的抗菌作用。2.4培養(yǎng)細菌生物膜,以PBS處理組為陰性對照,異丙醇處理組為陽性對照,pm11處理組為實驗組,使用活菌死菌染色劑(LIVE/DEAD?Bac Light TM Bacterial Viability Kit L-13152,Invitrogen Inc.美國)避光染色后,激光共聚焦(CLSM)觀察生物膜。2.5培養(yǎng)細菌懸液,以PBS處理組為陰性對照,pm11處理組為實驗組。固定脫水冷凍干燥噴金后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pm11的殺菌作用。3.結果:3.1 pm11對8種微生物具有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相差很大,MIC范圍為2-256μg/ml,MBC范圍為4-256μg/ml。3.2短期(2h)殺菌動力學結果顯示致齲菌隨著pm11作用時間的增加,存活細菌數顯著下降。3.3溶解在唾液和超純水中的pm11的抑菌效果并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且濃度越大,pm11的殺菌效果越強。3.4 pm11處理組紅色死菌數量明顯增多,而且死菌的區(qū)域有向團聚生物膜內細菌蔓延的趨勢。3.5 SEM結果直觀地看到pm11作用下的細菌細胞膜表面有明顯的孔洞、細胞皺縮、細菌溶脹及細胞裂解或碎片。4.結論:4.1 pm11對懸浮態(tài)細菌具有不同的殺菌作用并且呈時間和濃度依賴性。4.2 pm11對細菌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4.3 pm11可能主要通過破壞細菌細胞膜,引起細菌內容物流出,從而導致細菌死亡。
【關鍵詞】:抗菌肽 pm11 變異鏈球菌 血鏈球菌 激光共聚焦 電鏡 齲病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81.1
【目錄】:
- 主要英文縮寫詞表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4
- 實驗一 pm11對口腔常見致齲菌的MIC、MBC測定14-19
- 1. 實驗材料14-15
- 2. 實驗方法15-16
- 3. 實驗結果16-17
- 4. 討論17-19
- 實驗二 pm11對口腔常見致齲菌的殺菌動力學曲線測定19-23
- 1. 實驗材料19
- 2. 實驗方法19-21
- 3. 實驗結果21
- 4. 討論21-23
- 實驗三 唾液等口腔環(huán)境對pm11抗菌作用的影響23-28
- 1. 實驗材料23
- 2. 實驗方法23-25
- 3. 實驗結果25-27
- 4. 討論27-28
- 實驗四 pm11對變異鏈球菌生物膜的殺菌作用研究28-33
- 1. 實驗材料28-29
- 2. 實驗方法29-30
- 3. 實驗結果30-31
- 4. 討論31-33
- 實驗五 pm11對口腔常見致齲菌殺菌機制的掃描電鏡觀察33-38
- 1. 實驗材料33
- 2. 實驗方法33-34
- 3. 實驗結果34-35
- 4. 討論35-38
- 結論38
- 參考文獻38-43
- 附錄43-45
- 本人簡歷43-44
- 致謝44-45
- 綜述45-56
- 參考文獻52-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陸史俊;魏昕;;變異鏈球菌耐酸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08年05期
2 李小明;茍建重;;變異鏈球菌黏結素的提取及檢測[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9年05期
3 李小明;茍建重;;全唾液中變異鏈球菌受體的檢測[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2期
4 劉朝一,范生堯;營養(yǎng)變異鏈球菌的分離及鑒定[J];臨床檢驗雜志;1992年01期
5 崔巖,李世杰,朱姝媛,李玉軍;變異鏈球菌致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一例[J];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1999年05期
6 田曉蓓;何永紅;萬呼春;;變異鏈球菌蛋白質組研究進展[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08年03期
7 趙莉;林煥彩;;口腔變異鏈球菌表面蛋白與轉肽酶的關系[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08年05期
8 何永紅;田曉蓓;萬呼春;溫艷麗;張菲菲;馬琴睿;;變異鏈球菌蛋白質提取方法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9年01期
9 霍麗s
本文編號:4081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4081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