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與哲學理解儒家全球領導力:古典模型與現(xiàn)代模型
本文關鍵詞:從歷史與哲學理解儒家全球領導力:古典模型與現(xiàn)代模型
【摘要】:在深入剖析儒家政治領導力的經(jīng)典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基于儒家文化觀的政治領導力新模型。該模型以實用道德與公正道德的新融合為基礎,吸收了儒家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精髓,并嘗試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對儒家經(jīng)典領導力予以分析。這一新模型致力于不懈追求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下國與國間的和諧以及和諧發(fā)展的功能。同時,該模型證明了當?shù)玫竭m當支持時,道德如何以及為何能成為給世界帶來和諧與發(fā)展的主要力量。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關鍵詞】: 儒家 領導力 C理論 民主 法律 道德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17207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資助項目(10YJA630009)
【分類號】:C933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在中國的歷史上,有4種政治領導力模型既在哲學上被提出,又在政治上被踐行:①道家模型,該模型在古代被一些統(tǒng)治者實行,主要適用于小國寡民的情境;②法家模型,僅在秦朝時期被推行;③墨家模型,只是被封閉的墨者群體擁護,未在歷史的長河中予以延續(xù);④儒家模型,被統(tǒng)治階級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詹向紅;;“顏淵問仁”章試詮——從“仁—禮”與“人—己”關系看孔子“仁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毛紅星;;析論傳統(tǒng)娛樂文化開發(fā)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前景[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3 查昌國,吳海波;“克己”重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4 廖永林;;先秦儒家禮制中的親親之情與政治制度建構的背反[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5 靳婕;;先秦時期的舞蹈藝術[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6 朱洪舉;;“經(jīng)”應如何闡釋——論徐復觀的“天命”解中隱含的經(jīng)典闡釋方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白立強;;思想政治教育之健康人格塑造的理性分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周國正;;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界定——從《論語》“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的解讀說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姚小鷗;王克家;;《論語·憲問》篇“駢邑三百”解[J];北方論叢;2008年05期
10 趙玉敏;;樂亡隱情:孔子樂論思想的文學意義[J];北方論叢;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勇;;道德動機的兩種觀念:孔孟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相力;卜然然;;略論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牟穎;;首善之區(qū)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區(qū)文化建設與傳統(tǒng)文化[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4 姚小鷗;王克家;;《論語·憲問》篇“駢邑三百”解[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5 廖名春;;《論語》“學而時習之”章新探[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6 曹美娜;;論“器”[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白子超;;孔子中庸思想再辨析[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馬德鄰;;也論儒家的修身之道[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高旭;;####論《淮南子》的管子觀[A];2014第九屆全國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4年
10 鄧曦澤;;論和平函數(shù)與和平系數(shù)——關于和平程度的計算法[A];“十二五”的中國外交: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中國國際關系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3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春華;顏回資料輯考[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馮一鳴;西漢用《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迎春;觀念、制度與春秋邦交模式變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野;先秦休閑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克標;西漢游俠與鄉(xiāng)里秩序[D];湘潭大學;2010年
4 粟亮;莊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學;2010年
5 徐驥;上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定篇”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陶艷;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珊珊;論和合思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張佩蘭;論當代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調(diào)適[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韓凌;法由道生—韓非的道法思想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連勇;初中思想品德課友愛意識培養(yǎng)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食霖;讓儒家傳統(tǒng)倫理重新鮮活起來——讀《儒家傳統(tǒng)倫理的現(xiàn)代價值》[J];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 盛邦和,何愛國;論儒家對現(xiàn)代化的調(diào)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期
3 涂少彬;;儒家“活法”與儒式公民社會[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方延明;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與日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J];社會科學;1985年02期
5 邁克爾·羅賓遜;李懷印;;儒家傳統(tǒng)與當代韓國社會[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1993年04期
6 賀平;;編者的話[J];企業(yè)文化;2006年02期
7 杜江先;;儒家的“德治”思想[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陳宏志;;臺灣社會儒家思維的體現(xiàn)[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30期
9 張宏敏;;劉基思想的儒家定位[J];浙江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馮旭;;儒家傳統(tǒng)的當代轉(zhuǎn)機——關于杜維明“文化中國”思想的研究[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2年1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旭東;;身體倫理:一個隱而不顯的儒家傳統(tǒng)[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白龍飛;蔣利平;;試論儒家民本思想在晚明的嬗變[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李銳;;論儒家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代價值[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4 馬德鄰;;也論儒家的修身之道[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郭齊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6 馬祥林;;儒家和諧思想辨析[A];孔學研究(第十八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杜維明;;面對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義[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三輯)[C];2004年
8 張言亮;;從“儒學與宗教的討論”看儒家與基督教的對話[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蔡輝振;;儒家人性觀之析論[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關凱;;族群政治的東方神話——儒家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認同[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劍雄 中央民族大學 牟鐘鑒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 杜維明 計海慶譯;再看儒家世界觀[N];社會科學報;2002年
2 秋風;儒家復興與社會整合[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3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彭國翔;儒家認同的抉擇[N];中華讀書報;2009年
4 早報記者 田波瀾;儒家精英政治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可行[N];東方早報;2011年
5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秋風;請經(jīng)濟學家放棄對儒家的偏見[N];中國經(jīng)營報;2011年
6 ;中國道路與儒家的未來[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2年
7 本報記者 褚國飛;探討西方核心價值觀與儒家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平等對話[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李純一;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致遠講席教授貝淡寧: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擔當責任才是首要的[N];文匯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陶繼新;對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觀照[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牟堅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祝瑞開談儒家的核心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克建;儒家民族觀的形成與發(fā)展[D];西南民族大學;2008年
2 方世忠;儒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孔憲峰;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康宇;儒家美德與當代社會[D];黑龍江大學;2007年
5 毛文鳳;近代儒家終極關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吳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現(xiàn)代探尋[D];南開大學;2010年
7 楊孝青;儒家仁學思想的演進與超越[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8 徐加勝;韓愈的道統(tǒng)及其宗教性詮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章益國;論儒家資本主義學說[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冷天吉;知識與道德[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正超;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儒家的困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宋巍巍;儒家和諧政治觀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常佳;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時代意義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年
5 韓金梅;儒家生態(tài)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磊;儒家與基督教“愛”的思想比較研究[D];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一;儒家和諧思想的當代價值[D];山東大學;2010年
8 種丹;儒家身份倫理與人權觀念[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杜倩博;儒家傳統(tǒng)與西方自由主義“關系”的再探討[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文一;政治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君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5210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52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