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地方政府間的稅收不當競爭及其治理
本文選題:地方政府 + 稅收不當競爭 ; 參考:《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摘要】:我國的財政分權制度、地方政府的績效考評制度和地方官員的晉升機制,使我國地方政府表現(xiàn)出強烈的利己特征,稅收政策和征稅行為被地方政府作為策略性工具用于GDP和稅收收入的爭奪中。地方政府間的稅收不當競爭破壞了正常的稅收秩序,扭曲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結構,背離了稅收公平原則和稅收法定原則,導致非法治賦稅模式的生成,并對市場個體的偷漏稅行為形成激勵。在法治背景下,構建稅收協(xié)調、稅收信息交換等軟法治理機制,建立財政民主制度以保障轄區(qū)居民"用手投票"權的實現(xiàn),實現(xiàn)生產(chǎn)要素的自由流動以保障納稅人"用腳投票"退出機制的運行,通過憲法制度確定財權事權劃分,改造現(xiàn)行訴訟制度以實現(xiàn)稅收競爭糾紛的公正處理,是治理地方政府稅收不當競爭的主要路徑。
[Abstract]: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local officials make our local government show strong self-interest characteristics. Tax policies and behaviors are us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s strategic tools to compete for GDP and tax revenue. The improper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destroys the normal tax order, distorts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deviates from the principle of tax fairness and the principle of tax law, and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on-rule of law taxation model. And to the market individual tax evasion behavior form the incentiv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le of law,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soft law governance mechanism, such as tax coordination, tax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o on, and establish a financial democratic system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vote by hand. To realize the free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to ensure the operation of the exit mechanism of taxpayers "voting with their feet", to determine the division of financial rights and powers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and to reform the current litig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air handling of tax competition disputes. It is the main path of local government tax improper competition.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3CFX009) 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0226005205001)
【分類號】:F812.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亞飛;劉小川;;中國省級稅收競爭與環(huán)境污染——基于1998-2006年面板數(shù)據(jù)的分析[J];財經(jīng)研究;2010年04期
2 翟小波;;“軟法”及其概念之證成——以公共治理為背景[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殷存毅;;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一種制度性的分析[J];公共管理評論;2004年02期
4 陳峰;楊俊;;審議民主:一種“審議”傳統(tǒng)憲政理念的民主觀[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王永欽;張晏;章元;陳釗;陸銘;;中國的大國發(fā)展道路——論分權式改革的得失[J];經(jīng)濟研究;2007年01期
6 戴激濤;;論中央與地方爭議的解決機制——以政協(xié)制度的協(xié)商與團結功能為中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王怡;立憲政體中的賦稅問題[J];法學研究;2004年05期
8 徐鍵;;分權改革背景下的地方財政自主權[J];法學研究;2012年03期
9 劉少軍;翟繼光;;試論稅收國家建設[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張義忠;防止和克服執(zhí)法中保護主義的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林;吳天德;;產(chǎn)業(yè)結構變動與制度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沙學鋒;加落木洛;曲木依古;;西部貧困地區(qū)農村公共產(chǎn)品供給缺位分析——四川彝族聚居區(qū)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3 陸德生;紀榮榮;;江澤民民主憲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4 潘艷紅;;論行政壟斷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5 畢金平;劉軍;;論我國憲法中稅收條款之構建——從憲法文本角度[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6 侯作前;周魯耀;王偉;;地方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經(jīng)濟法分析——兼論地方的經(jīng)濟調控權[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7 雷安軍;;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合法性問題初探[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8 吳昕春;公共選擇與公民參與集體行動的動力[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9 周江;信息產(chǎn)品二部定價模型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10 楊善發(fā);;中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淵源、流變與當代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尚蒲;羅必良;;中央與地方博弈:來自1999-2009年土地審批與違法用地的證據(jù)[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李增剛;;國際關系的雙層博弈框架:一個新政治經(jīng)濟學的思路[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李懷;趙萬里;;“制度人”假說[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4 時紅秀;張亦工;;合作定價權:農民如何提高對土地的產(chǎn)權實施能力[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尹恒;;中國縣級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翁禾倩;黃源泉;李宇星;林心穎;;“綠色信貸”實施中制度缺陷的多維博弈分析[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1年
7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chǎn)權與國家征收權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武振榮;;公共財政:一個基于憲政主義視角的分析框架[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徐志華;茅麗華;;轉型期中國農地產(chǎn)權制度問題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柯華慶;;法律效率論[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敬;審計期望差距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章于芳;后危機時代我國銀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吳曉暉;論宏觀調控決策的法律調整[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瑾;主權財富基金國際監(jiān)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林惠玲;美國反補貼實體法律實施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馮林;農村基礎設施財政支出方式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秦曼;海洋漁業(yè)資源資產(chǎn)的產(chǎn)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石欣;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曉毅;我國柑橘產(chǎn)業(yè)化中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杜國宏;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業(yè)投資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胡小偉;我國農業(yè)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朱漢明;基于農民權益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王朋良;基于漁民視角的相互制漁業(yè)保險模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王國濤;納稅人權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段真真;政府行政成本結構優(yōu)化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8 劉正平;論我國物業(yè)稅的功能定位及稅制選擇[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劉園園;環(huán)境法律政策的執(zhí)行機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10 楊鵬章;非強制性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行為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曼;韓旭;;法律的自我復制及其限制[J];北大法律評論;1999年02期
2 徐鍵;;強制性支出責任與地方財政自主權[J];北方法學;2011年02期
3 余小平,賈康,王玲;預算外資金的歷史、現(xiàn)狀分析及改革建議[J];財經(jīng)問題研究;1996年08期
4 李永友,叢樹海;我國地區(qū)稅負差異與地區(qū)經(jīng)濟差異——一個橫截面時間序列方法[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5年09期
5 寇鐵軍;關于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定性分析[J];財經(jīng)問題研究;1997年11期
6 鄭賢君;以憲法概念思維:規(guī)范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J];當代法學;2005年02期
7 林廣華;論憲政與民主[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8 楊春福;論法律效力[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9 張娟;習裕軍;;協(xié)商民主的興起與合法性理論的重建[J];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7期
10 陳道英;;憲法慣例:法律與政治的結合——兼談對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反思[J];法學評論;2011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閆采平 蔣曉波;[N];中國財經(jīng)報;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思思;;從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來研究法治鏈[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年05期
2 張宇;論中國漸進式改革成功的原因[J];學習與探索;1997年03期
3 陳李健;;我國投資者保護立法現(xiàn)狀研究[J];時代金融;2014年12期
4 張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jīng)濟的聯(lián)姻[J];經(jīng)濟理論與經(jīng)濟管理;1997年03期
5 恩·納扎爾巴耶夫;;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緊急狀態(tài)法律制度法[J];中亞信息;1994年01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傅光明;;論現(xiàn)代稅制博弈對憲法制度產(chǎn)生的影響[A];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蔣巖波;;澳大利亞憲法制度[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20世紀西方憲政的發(fā)展及其變革[C];2004年
3 葛余金;;用科學的發(fā)展觀指導農業(yè)法治工作[A];2004年全國學術年會農業(yè)分會場論文專集[C];2004年
4 葛余金;;用科學的發(fā)展觀指導農業(yè)法治工作[A];中國青年農業(yè)科學學術年報[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杭州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法學博士 劉練軍;寬容:憲法制度的應然品性[N];檢察日報;2013年
2 林崗;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道路[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河北學者 左春和;用權利防范權力[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4 包婷婷;對公民權利的最大威脅[N];上海證券報;2008年
5 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 蔣惠嶺;均衡發(fā)揮司法的各種功能[N];人民法院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西虎;論作為憲法制度的國哀制度[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本文編號:21062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210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