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東周王城的宮城
本文選題:東周王城 切入點:宮城 出處:《考古與文物》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一般認為東周王城是沒有宮城僅有郭城的都邑形態(tài)。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東周王城是傳統(tǒng)的內(nèi)城外郭的都邑形態(tài)。宮城位于其西南部,是外有城壕、內(nèi)有墻垣的獨立城圈,并有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春秋時期宮城規(guī)模最大,戰(zhàn)國早中期一分為二成為略小的宮城和倉城東西并立。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king city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is a form of capital without a palace and only a city of Guo.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the imperial city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is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the capital of the inner city outside the city of Kuo. The palac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city, with a trench outside and an independent circle with wall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iyagi City was the largest,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Miyagi City and the Cangcheng City, which stood side by sid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基金】:“遼寧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編號WJQ2011020)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綜合改革試驗專業(yè)(博物館)試驗項目(編號Z201134) 遼海歷史與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資助
【分類號】:K878.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洛陽澗濱東周城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9年02期
2 徐昭峰;朱磊;;洛陽瞿家屯東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初步研究[J];文物;2007年09期
3 梁云;;戰(zhàn)國都城形態(tài)的東西差別[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04期
4 徐昭峰;;“谷、洛斗,將毀王宮”事件的考古學觀察[J];中原文物;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柄睿;;秦漢郎中令與衛(wèi)尉的權力分野——以《史記·呂太后本紀》所載劉章?lián)魵萎a(chǎn)事為切入點[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1年01期
2 陳聲波;;試論中國史前宗教巫術對聚落形態(tài)的影響[J];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3 王歲孝;中國婚姻史上的雜婚和血婚問題[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李如森;先秦古城演變與漢長安城模式確立[J];北方文物;1994年01期
5 余云華;;重慶文化主源頭:來自伏羲族的“蛇”巴[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08期
6 武廷海,戴吾三;“匠人營國”的基本精神與形成背景初探[J];城市規(guī)劃;2005年02期
7 王魯民,韋峰;從中國的聚落形態(tài)演進看里坊的產(chǎn)生[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2年02期
8 毛曦;;先秦蜀國城市起源與形成初論[J];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9 陳淳;;聚落形態(tài)與城市起源研究[J];都市文化研究;2007年01期
10 于德源;中國城市的起源及早期發(fā)展[J];大同高專學報;199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陶復;;建筑考古三十年綜述(1949—1979)[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三、四輯)[C];1982年
2 馬曉;周學鷹;;中國古代建筑“活化石”——蘇北徐、宿、連地域歷史建筑大叉手木構架研究[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3 賓慧中;;大理白族傳統(tǒng)民居結構體系源流探析[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4 蕭紅顏;;居丘、起墳與筑臺[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5 瑪麗安娜;;陜西扶風云塘西周建筑群復原研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6 王貴祥;;關于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群基址規(guī)模問題的探討[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五輯 上)[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曾忠忠;基于氣候適應性的中國古代城市形態(tài)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劉海宇;山東漢代碑刻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張楠;作為社會結構表征的中國傳統(tǒng)聚落形態(tài)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5 張帆;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研究再探[D];清華大學;2010年
6 劉沛林;中國傳統(tǒng)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7 吳文清;兩周中原與楚文化視野下的器物工藝比較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8 倪玉湛;夏商周青銅器藝術的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11年
9 劉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包瑞峰;嬴秦禮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旭輝;秦都移異與秦的崛起和統(tǒng)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為;東周時期楚國都城形制研究[D];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2010年
3 歐陽科亮;大學校園的禮儀性空間構成[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4 鞏文斌;云南古代傳統(tǒng)樓閣建筑特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5 郭強;成周、王城之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程曉丹;虢國墓地喪葬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毛洪東;關中地區(qū)出土西周青銅兵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志明;山西地區(qū)出土晉系青銅器紋飾類型與文化因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娟利;商周方彝的整理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周建全;西安市未央?yún)^(qū)漢代遺址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萬松;張劍;李德方;;西周洛邑城址考[J];華夏考古;1991年02期
2 ;山東臨淄齊故城試掘簡報[J];考古;1961年06期
3 楊鴻勛;;鳳翔出土春秋秦宮銅構——金戫[J];考古;1976年02期
4 曹明檀;袁仲一;韓偉;;鳳翔先秦宮殿試掘及其銅質建筑構件[J];考古;1976年02期
5 楊寬;;西漢長安布局結構的再探討[J];考古;1989年04期
6 ;洛陽澗濱東周城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9年02期
7 ;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fā)掘(上)[J];考古學報;1982年03期
8 周曉陸,路東之,龐睿;秦代封泥的重大發(fā)現(xiàn)——夢齋藏秦封泥的初步研究[J];考古與文物;1997年01期
9 陳力;秦都咸陽金屬窖藏性質試析[J];考古與文物;1998年05期
10 梁云;成周與王城考辨[J];考古與文物;200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宏;趙海濤;;河南偃師市二里頭遺址宮城及宮殿區(qū)外圍道路的勘察與發(fā)掘[J];考古;2004年11期
2 錢國祥;郭曉濤;劉濤;肖淮雁;;河南洛陽市漢魏故城發(fā)現(xiàn)北魏宮城三號建筑遺址[J];考古;2010年06期
3 段智鈞;趙娜冬;呂學貞;;北魏平城宮城及其主要建筑遺跡考證[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馮致清;故宮的城墻[J];中國房地產(chǎn);1994年06期
5 曹慧奇;王學榮;谷飛;李志鵬;;河南偃師商城宮城第八號宮殿建筑基址的發(fā)掘[J];考古;2006年06期
6 蕭默;五鳳樓名實考——兼談宮闕形制的歷史演變[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01期
7 李健超;;唐長安1:2.5萬復原圖[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02期
8 李令福;論秦都咸陽西城東郭說之不能成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01期
9 吳嵐;關于北宋東京外城城垣及里城、宮城的城壕問題[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10 朱朱;自古宮門朝南開——歷代皇宮的正門[J];紫禁城;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迪;李德方;;東周王城內(nèi)大墓與東周王陵[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曹岳森;;洛陽東周王城新發(fā)現(xiàn)的一點思考——兼及城址考古中的環(huán)境信息分析[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程永建;;洛陽東周墓出土貨幣研究[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李德方;;中國古代宮城出現(xiàn)于龍山時代[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李合群;;北宋東京皇宮新考[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1995年
6 張劍;;洛陽東周王城內(nèi)發(fā)現(xiàn)的諸侯國遺物[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鄭孝燮;;古都北京皇城的歷史功能和傳統(tǒng)風貌與紫禁城的整體性[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五輯 上)[C];2007年
8 張大偉;;馬丕瑤府第研究[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9 楊維周;;淺談金中都及其對紫禁城營建的影響[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二輯)[C];1997年
10 王貴祥;;元代城市與宮苑概說[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錢國祥 劉瑞 郭曉濤/文;漢魏洛陽故城宮城發(fā)掘獲得重要發(fā)現(xiàn)[N];中國文物報;2002年
2 記者李杰;北魏宮城正門重見天日[N];人民日報;2002年
3 王宏偉;六朝建康皇宮露出東南角[N];新華日報;2006年
4 新華社記者 桂娟;偃師二里頭發(fā)現(xiàn)3600多年前“紫禁城”[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5 記者 張亞武 通訊員 孫慧寶 樊祥勝;隋唐洛陽城宮城中心區(qū)考古發(fā)掘喜獲豐收[N];洛陽日報;2008年
6 戰(zhàn)艷、馮國;漢代宮城多地道,疑與政治斗爭有關[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7 李冀;1500年前南京竟是“傾斜之城”[N];南京日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王宏偉;專家呼吁重新劃定六朝宮城保護區(qū)[N];新華日報;2006年
9 朱國忱;重大收獲 豐碩成果[N];中國文物報;2010年
10 ;千年宮城三燕故都遺址[N];朝陽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學論[D];西安美術學院;2009年
2 張應橋;河南地區(qū)西周墓葬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3 王文廣;中國古代碑之設計[D];蘇州大學;2012年
4 王鵬江;唐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芳芳;戰(zhàn)國秦漢妝奩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榞莉丹;《考工記》兵器疏婭[D];復旦大學;2011年
7 李嘉;造物史視野中的先秦青銅“壺”形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8 劉傳賓;郭店竹簡研究綜論(文本研究篇)[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炳華;晉系青銅器文化因素研究[D];山西大學;2005年
2 潘付生;洛陽東周王城布局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3 石宇;中國古代鎧甲材質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4 張文靜;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實用鋪首形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任佳;中國玉器石雕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6 陳欽龍;鄭韓故城考古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7 崔鮮花;渤海服飾的考古學探索[D];吉林大學;2007年
8 王山;中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粟特人墓葬相關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9 栗曉文;內(nèi)鄉(xiāng)縣衙建筑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10 陳章龍;宋代銅鏡分期初探[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606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6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