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公共事務中的國家與社會——以湖北省交通碑刻為中心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清代地方公共事務中的國家與社會——以湖北省交通碑刻為中心的研究 出處:《蘭州學刊》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文章以清代湖北的交通事業(yè)為例,將清前期和中后期交通設施的經費和管理進行了對比,發(fā)現:清前期湖北交通設施的修建存在"官民合作"的模式。在這種"官民合作"的模式中,官府處于強勢的地位。清中期以后,地方士紳在交通事業(yè)中的作用逐漸增強,地位也逐漸開始提高,但交通設施的興建依然離不開官府的支持,管理上同樣要受到官府的監(jiān)督和干預,并沒有完全擺脫"官民合作"的模式。這說明,整個清朝時期的"社會"并沒能真正獨立于"國家"之外而存在。
[Abstract]:Taking Hubei'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funds and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betwee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in Hubei Provinc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ad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In this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the government was in a strong position.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role of local gentry in the cause of transporta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status began to improve gradually,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still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is also subject to the supervision and interv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is shows that the "society" of the whole Qing Dynasty did not really exist independently of the "state".
【作者單位】: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877.4
【正文快照】: 一、清代前期“官民合作”的修建模式(一)官辦民助型官辦民助型以恩施鶴峰縣燕子鄉(xiāng)百順村百順橋的修建最為典型。百順橋修成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容美驃騎將軍田舜年主持修建。在田舜年所作的《百順橋碑記》中,詳細記載了百順橋的修建過程。丁卯冬(1687),田舜年先派弟弟田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晚清士紳基層社會地位的歷史變動[J];歷史研究;1996年01期
2 鄭振滿;明后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變——兼論明中葉的財政改革[J];中國史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廖華生;;清代蚺城的約保[J];安徽史學;2006年05期
2 常建華;;宋明以來宗族制形成理論辨析[J];安徽史學;2007年01期
3 廖華生;;士紳階層地方霸權的建構和維護——以明清婺源的保龍訴訟為考察中心[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4 歲有生;;清代州縣衙門經費[J];安徽史學;2009年05期
5 修朋月,寧波;清代社會鄉(xiāng)紳勢力對基層社會控制的加強[J];北方論叢;2003年01期
6 張洪;劉鵬;;清代鄂西民族地區(qū)義學發(fā)展述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24期
7 羅國輝;;困境中的改革:清末新政與社會矛盾[J];東疆學刊;2008年02期
8 朱忠飛;溫春香;;國家與地方宗族社會——從《本廟緣田碑記》看明代九峰曾氏家族的發(fā)展[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李鴻雁;;湘西土家族石刻古籍內容初探[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年05期
10 彭福榮;;試論烏江流域民族地區(qū)歷代碑刻文獻的和諧思想[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丹;個人·家·社會[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高月;清末東北新政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吳啟琳;傳承與嬗變:明清贛南地方政治秩序與基層行政之演化[D];復旦大學;2011年
4 莫fx;文化線路視域下的清江流域商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5 饒偉新;生態(tài)、族群與階級[D];廈門大學;2002年
6 陽信生;湖南近代紳士階層研究(1895—1912)[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衷海燕;儒學傳承與社會實踐[D];廈門大學;2003年
8 劉德恩;職員階層的興起[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平亮;卷入“大變局”[D];廈門大學;2004年
10 陳尚敏;近代社會轉型與甘肅士紳[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慧華;明代江西縣級財政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徐靜;清末萬載、上高盧羅兩姓爭界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文保;明代基層防衛(wèi)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李陽;清末民初蘇州士紳的轉變與堅守[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愛麗;咸豐年間河南聯(lián)莊會抗官風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翟巖;清代江西建昌府士紳與地方公共事務[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柏榮;清代福建社會救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靜;《清文宗實錄》福建政經史料及其價值[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汪海軍;清代前期潮陽治理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余清良;明代福建地區(qū)基層鄉(xiāng)治組織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鋒;清代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調整[J];歷史研究;1997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鵬;從碑刻看清代中后期樟林社會的變遷[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倪根金;;中國傳統(tǒng)護林碑刻的演進及在環(huán)境史研究上的價值[J];農業(yè)考古;2006年04期
3 孟學華;劉世彬;;明清時期貴州平塘縣毛南族地區(qū)的社會組織形式探析——平塘縣毛南族地區(qū)幾處碑刻的社會學價值[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常建華;;明清山西碑刻里的鄉(xiāng)約[J];中國史研究;2010年03期
5 李雪梅;;工商行業(yè)規(guī)范與清代非正式法——以會館碑刻為中心的考察[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6 張暉;;《荊門碑刻》的史料價值[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7 王晚霞;;周敦頤石刻題名考述[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王翌;;淺談巴蜀歷代文昌碑及其研究價值[J];現代交際;2011年08期
9 陳橋驛;;《水經注·金石錄》序[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10 徐無聞;《寰宇貞石圖》淺說[J];江漢考古;198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湖北省錢幣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簡訊[A];湖北錢幣?偟诹赱C];2007年
2 ;湖北省錢幣學會會長黃代坤在湖北省錢幣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工作報告[A];湖北錢幣專刊總第六期[C];2007年
3 高文;;四川新出土一批漢代碑刻考[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吳振宇;;試析《桑園圍全圖》碑刻[A];中國生物學史暨農學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5 康興軍;;《藥王廟孫真人碑記》的整理與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12屆1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行長張靜在湖北省錢幣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致辭[A];湖北錢幣?偟诹赱C];2007年
7 ;湖北省民間組織管理局李晴處長在湖北省錢幣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A];湖北錢幣?偟诹赱C];2007年
8 夏紅艷;;民國時期湖北省棗陽縣商會及其錢票[A];湖北錢幣專刊總第六期[C];2007年
9 ;湖北省錢幣學會錢幣?寮s[A];湖北錢幣?偟谒钠赱C];2005年
10 史若民;;從平祁太留存碑刻看其經濟社會變遷[A];山西區(qū)域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范翔宇;碑刻文化 紀事存史[N];北海日報;2010年
2 ;云居寺出土遼代碑刻[N];北京日報;2005年
3 卞利;徽州碑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4 馮濤;《寧夏歷代碑刻集》面世[N];寧夏日報;2007年
5 記者 陳玉;河北:戚繼光修的長城竟被扒開大豁口[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6 皇甫美鮮;我區(qū)考古學者發(fā)現一批元代碑刻資料[N];內蒙古日報(漢);2007年
7 王兆麟;《蘭亭序》并非只有唐摹本[N];文匯報;2000年
8 朱鴻偉;中國最早南北朝碑刻[N];成都日報;2006年
9 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吳文峰 師磊;寧鄉(xiāng)發(fā)現清代分水合同碑[N];湖南日報;2010年
10 施立學;摩挲辨識 洗認前朝[N];協(xié)商新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海宇;山東漢代碑刻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馬新宇;清代碑學批評[D];吉林大學;2007年
3 王文廣;中國古代碑之設計[D];蘇州大學;2012年
4 呂蒙;漢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何山;魏晉南北朝碑刻文字構件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王力春;漢魏南北朝石刻書人考辨[D];吉林大學;2009年
7 吳文文;漢碑文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王鵬江;唐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10 于孟洲;峽江地區(qū)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萍;從《徽州千年契約文書》看清代徽州民間糾紛和訴訟[D];廈門大學;2006年
2 袁宙飛;清代民間木版年畫女性人物圖像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敖海平;甘肅交通碑銘概述[D];蘭州大學;2008年
4 李婷玉;海東漢文碑詞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李春梅;西南地S@古代法律碑刻奮姙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6 馮軍;濟瀆廟碑刻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7 李榆;云南地區(qū)圓首冠形碑淵源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董建華;臨夏回族自治州古代碑刻的史料價值[D];蘭州大學;2006年
9 王盛婷;漢魏六朝碑刻禮俗詞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司曉潔;論漢代士人儒家思想對漢碑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681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6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