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禮物交換中的互惠行為及其負外部性:理論與實驗證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4-01-30 01:29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禮物交換是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的一種重要社交現(xiàn)象。贈禮行為觸發(fā)了收禮者對禮物進行互惠回報的義務感。那么,禮物為什么會引發(fā)互惠?對于此問題,現(xiàn)有實驗研究大多集中于雙邊禮物交換這種高度簡化的環(huán)境。而現(xiàn)實中的禮物交換往往涉及到多邊,例如在第三方采購中,具有采購決策權(quán)的一方可能會收到多個競標商的禮物贈予。這些多方禮物的背后往往暗含著通過贈禮在競爭中獲利的逐利心。那么,當簡單的雙邊禮物交換拓展到多邊禮物的競爭性環(huán)境,禮物是否還能夠穩(wěn)健地傳遞善意從而引發(fā)互惠?換言之,多邊禮物交換現(xiàn)象是否穩(wěn)健存在?而多邊禮物交換現(xiàn)象的存在又將對社會整體效率造成何種影響?本文的研究首先立足于對多邊禮物交換中互惠行為內(nèi)在機理的探討,通過對理論的梳理并結(jié)合現(xiàn)實直覺,提出了兩個研究猜想:第一,由外生沖擊導致的禮物收益差異會影響互惠行為;第二,贈禮行為的機會成本會影響互惠行為。本文依據(jù)這兩個猜想構(gòu)建社會偏好模型,并依照理論模型設計實驗對模型中的研究推論進行驗證與進一步研究。在實驗一中,本文設計了一個有兩個贈禮者、一個收禮者和一個第三方的多邊禮物交換博弈。通過控制禮物收益的概率性損失與贈禮行為的機會成...
【文章頁數(shù)】:10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與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與框架
1.4 研究創(chuàng)新點
2 文獻綜述
2.1 文獻回顧
2.1.1 相關(guān)社會偏好的理論研究
2.1.2 禮物交換內(nèi)在機理的實驗研究
2.1.3 禮物交換的負外部性的研究
2.1.4 競爭與不當行為的研究
2.2 文獻評述
3 社會偏好模型
3.1 社會偏好模型構(gòu)建
3.2 博弈背景設置
3.3 研究推論
4 實驗一:多邊禮物交換的內(nèi)在機理研究
4.1 實驗設計
4.1.1 任務一:禮物交換博弈
4.1.2 任務二:社會偏好測度
4.2 實驗實施
4.3 實驗結(jié)果
4.3.1 樣本描述
4.3.2 廠商的贈禮情況
4.3.3 禮物收益與互惠行為
4.3.4 贈禮機會成本與互惠行為
4.4 回歸分析
4.5 本章小結(jié)
5 實驗二:多邊禮物交換的負外部性研究
5.1 實驗設計
5.2 實驗實施
5.3 實驗結(jié)果
5.3.1 樣本描述
5.3.2 社會公共收益情況
5.3.3 贈禮者行為:擠出效應
5.3.4 收禮者行為:決策扭曲
5.4 回歸分析
5.5 本章小節(jié)
6 結(jié)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jié)論
6.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本文編號:3889232
【文章頁數(shù)】:10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與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與框架
1.4 研究創(chuàng)新點
2 文獻綜述
2.1 文獻回顧
2.1.1 相關(guān)社會偏好的理論研究
2.1.2 禮物交換內(nèi)在機理的實驗研究
2.1.3 禮物交換的負外部性的研究
2.1.4 競爭與不當行為的研究
2.2 文獻評述
3 社會偏好模型
3.1 社會偏好模型構(gòu)建
3.2 博弈背景設置
3.3 研究推論
4 實驗一:多邊禮物交換的內(nèi)在機理研究
4.1 實驗設計
4.1.1 任務一:禮物交換博弈
4.1.2 任務二:社會偏好測度
4.2 實驗實施
4.3 實驗結(jié)果
4.3.1 樣本描述
4.3.2 廠商的贈禮情況
4.3.3 禮物收益與互惠行為
4.3.4 贈禮機會成本與互惠行為
4.4 回歸分析
4.5 本章小結(jié)
5 實驗二:多邊禮物交換的負外部性研究
5.1 實驗設計
5.2 實驗實施
5.3 實驗結(jié)果
5.3.1 樣本描述
5.3.2 社會公共收益情況
5.3.3 贈禮者行為:擠出效應
5.3.4 收禮者行為:決策扭曲
5.4 回歸分析
5.5 本章小節(jié)
6 結(jié)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jié)論
6.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本文編號:38892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indaojc/388923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