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的特征、動因與績效——基于“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獎”的多案例文本分析
本文選題:社會創(chuàng)新 + 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獎 ; 參考:《公共行政評論》2016年04期
【摘要】:社會創(chuàng)新作為一種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問題解決的有效機制,逐漸引起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當前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活動不斷涌現(xiàn),然而國內研究依賴國外現(xiàn)有理論的復制與消化,難以滿足社會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需要。論文整理三屆"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獎"全部的69個獲獎項目,采用多案例文本分析法對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的時域分布、主體、領域、內容、方式等基本特征進行統(tǒng)計分析與描述性解讀,并以此為基礎在理論層面上對社會創(chuàng)新的主體參與、動因機制、績效評估、模式擴散等方面進行了深層探討,全面考察了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的特征、動因與績效。當前的社會治理格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需要重新思考政府、社會與市場的各方定位,探索多主體參與下的協(xié)同治理成為未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主旋律。
[Abstract]:Social innovation, a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s, has gradually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he soci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However, the domestic research relies on the replication and digestion of the existing theories abroad, so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69 projects of the three "China Social Innovation Awards" are sorted out, and the time domain distribution, main body, field, content, mode and other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ocial innovation a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by multi-case text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mechanis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mode diffusion of social innov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ocial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current pattern of social governance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novation in China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think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market, and explore the coordinated governance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s the main theme of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public affairs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項目
【分類號】:D63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耿春雷;陳雪嬌;;人是社會創(chuàng)新的靈魂[J];社會與公益;2012年10期
2 耿春雷;;“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獎”頒獎 促進社會組織創(chuàng)新[J];社會與公益;2013年02期
3 丁元竹;公民服務·社會創(chuàng)新·政府改革[J];開放導報;2004年03期
4 紀光欣;卞濤;;論社會創(chuàng)新[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改變就現(xiàn)在,創(chuàng)新需行動——2013英特爾“芯世界”社會創(chuàng)新周在京舉行[J];辦公自動化;2013年11期
6 李斌;;呂朝:培育社會創(chuàng)新者更重要[J];新財經(jīng);2014年01期
7 劉國翰;;組織定性、組織定位、發(fā)展方向:社會復合主體社會創(chuàng)新的三個問題[J];杭州(我們);2013年Z1期
8 李長海;;社會創(chuàng)新周聯(lián)結“創(chuàng)變客”[J];WTO經(jīng)濟導刊;2014年04期
9 周達;宋俊良;;政府創(chuàng)新、公務創(chuàng)新、社會創(chuàng)新的內涵及比較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8年S1期
10 紀光欣;岳琳琳;;德魯克社會創(chuàng)新思想及其價值探析[J];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201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易小平;;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創(chuàng)新管理[A];海南省社科類社會組織工作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融機構,社會創(chuàng)新的“教父”?[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1年
2 記者 李強 通訊員 粵社宣;我省擬再征集兩批社會創(chuàng)新觀察項目[N];南方日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張利平;社會創(chuàng)新:應立足解決社會問題 推動社會進步[N];中國社會報;2012年
4 本報評論員 祝乃娟;轉型社會更需要社會創(chuàng)新[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2年
5 本報記者 張利平;社會創(chuàng)新: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N];中國社會報;2012年
6 記者 李強 通訊員 粵社宣;廣東社會創(chuàng)新 研究聯(lián)盟啟動[N];南方日報;2012年
7 本報記者 胡靜波;發(fā)現(xiàn)中國本土“社會創(chuàng)新家”[N];中華工商時報;2014年
8 上海市社聯(lián)科研處 俞厚未;在合作與互動中推進社會建設[N];文匯報;2010年
9 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王振耀;用社會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轉型[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3年
10 本報記者 章文峰;推進政社合作 創(chuàng)新社會建設[N];中國社會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賈兆義;社會創(chuàng)新視閾下創(chuàng)新型國家社會基礎培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997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89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