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反貧困績效的推動因素測度及分解:1978-2014
本文選題:反貧困 + 推動因素 ; 參考:《財貿經濟》2017年09期
【摘要】:本文利用《中國住戶調查年鑒》和中國居民收入調查數據庫(CHIPS)數據分階段對農村反貧困績效的推動因素進行測度和分解,并進行檢驗。實證結果顯示,1978-1985年,農村貧困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土地政策的內生性改革;1986-1993年,農村貧困率仍在迅速下降,經濟增長因素起了主導作用,但邊際收益在下降。盡管在1994-2000年,農村地區(qū)實施了開發(fā)式扶貧與社會救助"雙輪驅動"的反貧困模式,但貧困率下降幅度不大,從貢獻率來看,主要是經濟增長的正向效應被分配因素的不合理帶來的負向效應部分抵消。2001-2014年,農村貧困率有小幅上升,這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增長因素對貧困的降低程度在逐漸減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扶貧瞄準機制所發(fā)揮的收入分配效應不高,導致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要素的復合貢獻率在下降?v觀農村三十多年的反貧困戰(zhàn)略和路徑,本文發(fā)現,經濟增長因素是主導,隨著貧困率和貧困缺口率的反彈,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因素緩解貧困的貢獻率將會上升。政府應從加大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的尺度上來優(yōu)化農村反貧困的策略和路徑。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China Household Survey Yearbook and China resident income Survey Database (CHIPS) to measure and decompos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rural anti-poverty performance in stages and test them.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78 to 1985, the decline of rural poverty rate was mainly due to the endogenous reform of land policy. The rural poverty rate was still declining rapidly, the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played a leading role, but the marginal income was declining. Although the "dual wheel drive" anti-poverty model of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ocial assistance was implemented in rural areas from 1994 to 2000, the poverty rate declined only marginally, and in terms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It is mainl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that is partly offset by the negative effect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factors. In 2001-2014, the rural poverty rate increased slightly, partly because of the decreasing degree of poverty caused by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factors is decreasing due to the low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ing mechanism. Looking at the anti-poverty strategies and paths in rural areas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is paper finds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the dominant factor. With the rebound of poverty rate and poverty gap rat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to alleviate poverty will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should optimize the strategy and path of rural anti-poverty from the scale of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rural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社會保障權益與收入分配公平問題研究”(16JJD840008) 資助單位: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分類號】:F323.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楊生;為開發(fā)式扶貧叫好[J];黨建;2000年03期
2 蘇萱,辛華;探索開發(fā)式扶貧的成功之舉[J];求是;2001年11期
3 才久鳳;怎樣用好“雙百村資金”[J];新農業(yè);2002年09期
4 ;雙百村開發(fā)式扶貧 阜新縣探出新路[J];新農業(yè);2003年03期
5 葉華職;堅持開發(fā)式扶貧[J];老區(qū)建設;1994年06期
6 陳延榮;貧困山區(qū)實行開發(fā)式扶貧的幾條途徑[J];農業(yè)經濟問題;1997年04期
7 張全有;開發(fā)式扶貧芻議[J];甘肅農業(yè);1998年07期
8 萬水;把握兩個環(huán)節(jié)堅持開發(fā)式扶貧[J];老區(qū)建設;1999年05期
9 ;關于2003年實施400個貧困村開發(fā)式扶貧的意見[J];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報;2003年01期
10 雷生輝;堅持開發(fā)式扶貧 為農民增收作貢獻[J];老區(qū)建設;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柳曉玲;靳偉強;邸邴權;;做好開發(fā)式扶貧 促進貧困農民增加收入[A];中國“三農”問題研究獲獎優(yōu)秀論文選編(2004)[C];2004年
2 李棉管;;J縣開發(fā)式扶貧的瞄準機制研究[A];秩序與進步:中國社會變遷與浙江發(fā)展經驗——浙江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朝明;;中國農村30年開發(fā)式扶貧:政策實踐與理論反思[A];全國高等財經院!顿Y本論》研究會2008年第25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邢春冰;;遷移、自選擇與收入分配——來自中國城鄉(xiāng)的證據[A];經濟學(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5 夏慶杰;宋麗娜;Simon Appleton;;經濟增長與農村反貧困[A];經濟學(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6 賀京同;張戰(zhàn)平;;農民增收:關鍵在于改善農民在我國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基于行為經濟學模型的農民增收難問題的根源分析[A];2004年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的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蘭天;開發(fā)式扶貧助農戶增收致富[N];柳州日報;2012年
2 通訊員 王東 譚志學 記者 趙寶玉;安塞:開發(fā)式扶貧實現“民富”夢想[N];陜西日報;2013年
3 劉兵 董峻;開發(fā)式扶貧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方針[N];市場報;2006年
4 劉堅 (本文作者系國務院扶貧辦主任);開發(fā)式扶貧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方針[N];中華新聞報;2007年
5 王潤枝 王海濤;蘇尼特左旗開發(fā)式扶貧讓194戶牧民與貧困說再見[N];內蒙古日報(漢);2010年
6 侯雙龍 記者 石家家;普市整村推進開發(fā)式扶貧[N];大連日報;2010年
7 李雪蓮 張小溪 本報記者 周澗;龍江讓開發(fā)式扶貧更“堅挺”[N];齊齊哈爾日報;2012年
8 張從華 李華武;大姚縣開發(fā)式扶貧顯成效[N];楚雄日報(漢);2013年
9 賈偉;堅持走開發(fā)式扶貧路子 切實加快貧困地區(qū)發(fā)展[N];河北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施維 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教授 康曉光;開發(fā)式扶貧應更注重社會服務領域[N];農民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曹洪民;中國農村開發(fā)式扶貧模式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2 王力;兵團農牧團場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8年
3 祝偉;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農村貧困[D];蘭州大學;2010年
4 趙亮;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5 韓菡;勞動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對于農民收入分配的影響[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惠;丹東市開發(fā)式扶貧對策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6年
2 谷彩蘭;試論甘南州開發(fā)式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高鵬;淺析我國農村貧困地區(qū)開發(fā)式扶貧模式[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4 朱治菊;人力資本視角下農村開發(fā)式扶貧的困境及消解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5 閆冬;呂梁市開發(fā)式扶貧模式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4年
6 郭猛超;基于SD-AHP的開發(fā)式扶貧項目仿真及后評價[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范俊楠;收入分配差距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8 葉磊;財政開發(fā)式扶貧項目資金績效評價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9 袁金鳳;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優(yōu)化農村收入分配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10 李杰;云南省農村地區(qū)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貧困的相關性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999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799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