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行政:國家級新區(qū)管理體制的一種解釋
本文選題:國家級新區(qū) 切入點:模糊行政 出處:《公共管理學報》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國家級新區(qū)往往采取精簡行政的組織形式,事實上形成了一種模糊行政體制。模糊行政特指新區(qū)行政組織在執(zhí)行權力的過程中,行政權限不明、行政職能界限不清的現象。本文立足公共行政組織理論,對標公共行政學中"價值"與"效率"的經典論爭,以貴安新區(qū)為例,刻畫出模糊行政的坐標,剖析其形成的結構條件。研究發(fā)現,模糊行政的形成是"國家實驗下的任務性組織"、"法律地位模糊的非正式組織"、"快速發(fā)展的績效型目標"、單兵突進的"錯位改革思維"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一種探索性的實驗體制,降低交易費用是其取勝的法寶,效率本身壓倒"合體制性"成為政府的價值選擇,同時也為國家實驗保留了"試錯回旋"的余地。但是,模糊行政的"精簡"追求忽略了環(huán)境的復雜性,不得不接受既有體制的重重約束。模糊行政的提出有助于理解各類新區(qū)行政組織的運行、發(fā)掘"效率"與"合體制性"之間的張力與趨向,對于降低新區(qū)發(fā)展阻力、推動新區(qū)行政改革具有參考意義。
[Abstract]:State-level new districts tend to take the form of streamlined administration, which in fact forms a fuzzy administrative system. Fuzzy administration mean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new district is not clear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its pow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lassical controversy between "value" and "efficiency" in the field of standar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aking Gui'an New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o depict the coordinates of fuzzy administratio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 for its formation. The formation of fuzzy administr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task-based organization under state experiment", "informal organization with vague legal status", "rapidly developing performance-oriented goal" and "misplaced reform thinking" of individual soldiers. Exploratory experimental system,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is a magic weapon to win, and efficiency itself overrides "institutional" as a value choice for the government, while preserving the leeway of "trial and error manoeuvre" for national experiments. The pursuit of "simplification" of fuzzy administration neglec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as to be constrained by the existing system. The proposal of fuzzy administration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in various new districts. To explore the tension and trend between "efficiency" and "integration system" is of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reducing the resistan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istrict and promoting the 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the new district.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774175) 湖南省情決策咨詢課題(16JCC001)
【分類號】:D63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安勇;;職責同構:中國政府間縱向關系發(fā)展的癥結[J];法制與社會;2008年14期
2 朱光磊;張志紅;;“職責同構”批判[J];中國智庫;2013年01期
3 赫廣義;中國縱向間政府“職責同構”模式解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賀鵬;;打破職責同構:中國政府間縱向關系重塑的路徑選擇[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5 ;吉林省交通廳改革管理體制封堵腐敗源頭[J];中國監(jiān)察;2002年22期
6 仇和;管理體制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J];中國改革;2001年02期
7 劉熙瑞;發(fā)展公共管理體制是我國的必然選擇[J];新視野;2002年03期
8 胡熠;論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J];行政與法;2002年01期
9 李鏡;;關于創(chuàng)新文化管理體制的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3年10期
10 龔自治,余良伍;改革管理體制,克服官僚主義[J];探索;198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朱光磊;張志紅;;“職責同構”批判[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明與公共政策”政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梁仲明;;也論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路徑——從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視角[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溫映瑞;;關于完善浦東“小政府”管理體制的思考[A];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國際大都市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國際大都市區(qū)域發(fā)展與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欣;泮皋;;青島西海岸新區(qū)行政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研究[A];創(chuàng)新驅動與轉型發(fā)展——青島市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麻睿;;對“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俞曉波;;整體性治理視域下的開發(fā)區(qū)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以浦東“7+1"體制為例[A];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國際大都市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國際大都市區(qū)域發(fā)展與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民間組織“雙重負責”管理體制剖析[A];2006年度中國汽車摩托車配件用品行業(yè)年度報告[C];2006年
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制的基本內涵與構建路徑——“2011·學術前沿論壇”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北京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專場綜述[A];2012·學術前沿論叢——科學發(fā)展:深化改革與改善民生(下)[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明清;“職責同構”模式探析[N];吉林日報;2010年
2 記者 盧磊邋海曙記者站 許玉芬;市慈善總會完成管理體制調整[N];寧波日報;2007年
3 禹尚良 劉偉;湘潭:“六化”管理體制助力社會救助事業(yè)[N];中國社會報;2013年
4 廣州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廣州市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是如何改革的[N];中國社會報;2013年
5 胡京春;理順管理體制營造社區(qū)環(huán)境[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6 南開大學黨委常委、教務長 朱光磊;轉變政府職能的若干誤區(qū)辨析[N];北京日報;2011年
7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常健 田嵐?jié)?沖突管理體制應走向社會化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8 濟選;理順管理體制 推進社區(qū)建設[N];中國社會報;2000年
9 金葉;防腐重于反腐[N];中國改革報;2007年
10 浙江慈溪市企業(yè)經營者協(xié)會秘書長 謝宜耀;創(chuàng)建政府協(xié)會企業(yè)間嶄新管理體制[N];中國企業(yè)報;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優(yōu);對中國縱向政府間“職責同構”模式的研究及反思[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2 黃楨;長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3 李文迪;高新區(qū)管理體制研究[D];貴州財經大學;2016年
4 徐天然;淮安事業(yè)單位管理體制改革對策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6年
5 朱大軍;從“行政一元化”到“治理多元化”[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6 陳穎鴻;我國政府垂直管理體制研究[D];廈門大學;2013年
7 王永明;地級市轄區(qū)行政職能和管理體制探析[D];復旦大學;2009年
8 何新武;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管理體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3年
9 陳勇;試論我國民族地區(qū)行政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10 周權;我國政府垂直管理體制變遷及其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879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58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