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金融同業(yè)組織保護權益的機制研究——基于上海錢業(yè)公會的視角
【作者單位】: 上海金融學院國際金融學院;
【分類號】:F83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吳景平;評上海銀錢業(yè)之間關于廢兩改元的爭辯[J];近代史研究;2001年05期
2 陶水木,鄒榮華;上海錢業(yè)公會在穩(wěn)定金融中的作用(1917—1927年)[J];歷史教學;2004年01期
3 林地煥;30年代的金融環(huán)境變化與中國錢莊業(yè)的更生[J];貴州社會科學;1999年01期
4 杜恂誠;;近代上海錢業(yè)習慣法初探[J];歷史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宏軍;國有企業(yè)制度變遷的路徑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孫義飛;王晉新;;多元化、多樣化、拓展化與開放性——西方學術界“17世紀普遍危機”論爭及其啟示[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3 高山平;;解決土地補償的有效手段——供需對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11期
4 徐德信;權力市場的制度安排——政治概念的一個經濟分析框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姚芳;我國構建電子政府的現狀與完善途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侯宣杰;明清商人會館中的封建宗族文化探微[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王會華;;論政府主導型制度創(chuàng)新[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8 朱立奎;;政府在制度創(chuàng)新中的角色定位[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鄒東濤,席濤;制度變遷中個人、企業(yè)和政府行為主體的經濟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0 陸益龍;1949年后的中國戶籍制度:結構與變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程啟智;向宏橋;;循環(huán)經濟的均衡模型與發(fā)展路徑分析[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中國體改研究會課題組;;推進要素市場化[A];中國改革論壇暨中國體改研究會2005年北京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魏黎;沈紅;;大學生資助制度的理性重構——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關付新;;我國現代農業(yè)組織創(chuàng)新的制度含義與組織形式[A];2005年中國農業(yè)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田堅堅;;農業(yè)產業(yè)化條件下的中國農地產權制度改革探討[A];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問題研究[C];2006年
6 張景華;;經濟學兩種范式關于人性假設前提的比較分析[A];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雷玉桃;;產權理論與流域水權配置效率研究[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8 朱蔭貴;;抗戰(zhàn)前錢莊業(yè)的衰落與南京國民政府[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9 李振東;;中國經濟法:技術引進與制度變遷的同構性及其自主創(chuàng)新[A];中部崛起與現代服務業(yè)——第二屆中部商業(yè)經濟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維春;現代化進程中區(qū)域經濟非均衡與協調發(fā)展[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0年
2 李洪江;轉軌時期國有商業(yè)銀行風險控制的制度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羅曉春;對外貿易與江蘇農村產業(yè)結構的變動(1895—1936)[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1年
5 鄒平;我國證券公司發(fā)展的制度研究[D];中南大學;2001年
6 劉建武;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7 李風圣;中國制度變遷的博弈分析(1956-1989)[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張興勝;中國經濟轉型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姜長云;體制轉型時期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融資問題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張大偉;私營企業(yè)主的成長歷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坤;道光時期中英貿易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2 胡杰;中國商業(yè)銀行市場結構變遷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3 紀昀;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與中國[D];天津財經學院;2000年
4 段滔;地下經濟核算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5 謝安;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變遷[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1年
6 閆志軍;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D];天津財經學院;2001年
7 李名峰;證券監(jiān)管結構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熊建軍;論產業(yè)結構變遷中的制度因素[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杜堯年;二層結構與交換經濟的發(fā)展[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王松;西部開發(fā):政府政策與外國直接投資[D];西南財經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景平;江蘇兼上海財政委員會述論[J];近代史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f ;熊金武;;從“漲價歸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稅制度——兼論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思想與經濟制度的關系[J];財經研究;2010年01期
2 ;本刊薦書[J];商周刊;2010年05期
3 ;旅游、休閑[J];中國商貿;2010年Z1期
4 田至美;文一惠;;天津市旅游資源的空間組合特征及其優(yōu)化開發(fā)策略[J];資源與產業(yè);2010年01期
5 侯賀良;竇玉生;;十里洋場的世博腳步[J];走向世界;2010年06期
6 朱蔭貴;;論研究中國近代資本市場的必要性[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01期
7 劉暢;;從發(fā)展經濟學角度試析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年07期
8 劉玲;;近代東南沿海與內地不平衡發(fā)展成因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王建明;;留學生與中國近代航空工業(yè)[J];軍事歷史研究;2010年01期
10 皇甫秋實;;“網絡”視野中的中國企業(yè)史研究述評[J];史林;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倫信;;論教育研究實證化趨勢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2 陳時見;;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較[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3 宋海兵;;試析中國教會女子教育[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4 王雷;;日本社會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影響[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5 曲鐵華;梁清;;略論蔡元培的科學教育思想[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6 楊思信;;“教育和宗教分離”思想輸入及其對中國教育的影響[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7 周谷平;代妮娜;;林礪儒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8 單中惠;;杜威教育思想與近代中國教育[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9 吳洪成;;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教育改革[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10 劉清華;;試論傳教士對晚清教育改革的參與及影響[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方朔文章認為:“東盟加一”:臺灣面臨徹底邊緣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yī)藥事業(yè)國情調研組 陳其廣;民間中醫(yī)藥 是振興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生力軍[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3 浙江財經學院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博士 丁騁騁;近代中國三次金融熱潮[N];上海證券報;2010年
4 記者 趙健仲 章頡;天津預計今年國內旅游收入破千億[N];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
5 文海(媒體推廣);殘世挽歌[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6 邱巍;從家族角度切入: 近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新方向[N];中國文化報;2010年
7 石進旺;重讀文化經典的必要性[N];美術報;2010年
8 虞云國;誰的歷史沒有學透?[N];東方早報;2010年
9 劉本森;濟南扶輪社成立始末[N];聯合日報;2010年
10 記者 楊小玲;《大秦嶺》熱播啟示錄[N];陜西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曉舟;近代中國藝術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尹振濤;歷史演進、制度變遷與效率考量[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付志宇;近代中國稅收現代化進程及其思想史考察[D];湖南大學;2009年
4 吳立保;中國近代大學本土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遲曉靜;中國國民黨憲政理念與實踐考察:1925-1948[D];南開大學;2009年
6 王少清;晚清上海:西方物質文明與新知識群體的近代體驗(1843-1894年)[D];南開大學;2009年
7 王冬;前驅先路者的探索[D];南開大學;2009年
8 徐雪梅;清朝職官制中的滿漢差異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9 李澤昊;胡思敬史學與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10 李維慶;近現代中國典當業(yè)之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小亮;憲政思想的發(fā)育與憲政的仿行[D];東華大學;2010年
2 陳力生;論孫瑜電影與上海(1932-1935)[D];東華大學;2010年
3 劉娜;論中國近代科技期刊在科技傳播中的影響和啟示[D];東華大學;2010年
4 朱海波;蕪湖米市新探[D];蘇州大學;2009年
5 陳夏紅;近代中國的破產制度變遷[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6 沈孟晴;越界筑路與近代上海城市變遷(1862-1925)[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年
7 程琳;近代齊齊哈爾城市的歷史變遷(1897-1949)[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曾瓊;1927-1936年中國的糧食進出口貿易[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年
9 石瑩;近代中國教會慈善事業(y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馬珂;德占時期以來青島城市規(guī)劃思想演變研究(1897-1949)[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450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254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