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研究
本文選題:農村合作金融 + 發(fā)展。 參考:《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摘要】:我國農村正規(guī)金融供給嚴重不足,使“三農”領域尤其是農村弱勢群體的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導致農村民間借貸十分普遍。研究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問題,對解決弱勢農民的金融需求及規(guī)范農村民間借貸具有重要的作用。 從我國正規(guī)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現狀與發(fā)展歷程來看,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金融組織,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應為股份制的商業(yè)銀行。而農村資金互助社由于發(fā)展時間不長,問題較多,成長緩慢。 非正規(guī)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在我國發(fā)展很快,本文分別把合會、農村基金會、社區(qū)型的資金互助會、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部開展的資金互助會、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推進而產生的貧困村村級發(fā)展互助資金和民間組織幫扶的資金互助組織等六種具有代表性的非正規(guī)合作金融組織的現狀與發(fā)展歷程都做了分析。認為除農村基金會出現組織異化問題被關閉外,非正規(guī)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成員間信息較對稱,貸款方式靈活、便捷,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 為進一步探究農村合作金融存在的必要性,本文剖析了以贏利為目標的我國主要農村商業(yè)性銀行,不愿涉足風險大、成本高的“三農”領域;農業(yè)政策性銀行功能發(fā)揮不足,目前對弱勢農戶與農村小企業(yè)基本沒有涉及。并在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及作者實地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農村合作金融需求進行了分析。認為大力發(fā)展我國農村合作金融尤為重要。 在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的構建中,本文引進了“社會資本”這一概念,通過社會資本理論研究中國農村社會特點,進而分析社會資本對農村合作金融構建的作用機制,提出利用社會資本使農村民間借貸規(guī)范化、組織化的主要途徑就是構建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本文提出了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構建的目標與原則,以及它的的發(fā)起與設立、治理結構、組織體系等。對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產生、規(guī)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做了研究。同時,依據對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現實的考察,以及國外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經驗,揭示了現階段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的三大發(fā)展趨勢:一、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將會形成資金合作與生產合作相結合的發(fā)展趨勢;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必然會建立一個自下而上,自我維護的組織體系;三、財務可持續(xù)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必然會引進市場機制,不斷發(fā)展和壯大自己。另外,在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fā)展過程中,政府的引導與幫扶是不可獲缺的。為更好地發(fā)展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本文還在優(yōu)化農村合作金融的發(fā)展環(huán)境、加強與其它金融組織形式的聯合發(fā)展,以及對農村資金互助社與非正規(guī)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fā)展等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對策措施。
[Abstract]:The shortage of formal financial supply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makes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for fund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especially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rural areas, which leads to the widespread folk lending in rural areas.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the financial needs of the weak farmers and standardizing the rural folk lend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formal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does not belong to the re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hould be 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 But the rural capital cooperative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time is not long, the question is many, the growth is slow. Informal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uts together, rural foundations, community-type mutual fund associations, mutual funds associations within specialized farmers' cooperatives, and the State Council to assist the po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ix representative inform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mutual f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level in poor villages and the mutual fund organizations supported b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analyz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Besides the dissimilation of rural foundations being closed, the information among members of informal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s more symmetrical, the loan mode is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and it can meet the financial needs of farmers to a certain exten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the existence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rural commercial banks, which aim at profit, do not want to set foot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with high risk and high cost, and th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y banks is not given full play. At present, weak farmers and rural small enterprises are not involv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other scholars and the author's field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needs b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develop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n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through the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n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capital ac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ain way to standardize rural folk lending by using social capital is to construct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ts initiation and establishm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so 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mergence, standard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lity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t reveals the three development trends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n our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first,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will for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mbination of capital co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cooperation; second,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will inevitably establish a bottom-up, self-maintenance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ird, Financial sustainable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will inevitably introduce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themselves. In add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help is indispensable.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in China, this paper also optimize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strengthens the joint development with other forms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utual aid societies and informal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F832.3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澤淵 ,蔣九如;積極發(fā)展城鎮(zhèn)合作金融[J];財貿經濟;1983年06期
2 楊家才;黃裕盛;;關于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方向的構想[J];學習與實踐;1998年11期
3 黃永華;農村合作金融問題研究[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0年08期
4 許崇正;農村合作金融現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張秋虹;發(fā)展農村合作金融 支持地方經濟[J];江西社會科學;1999年03期
6 ;寧波市農村合作金融系統簡介[J];中國內部審計;2010年08期
7 ;段曉興同志在全國農村合作金融監(jiān)管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摘要)[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1997年09期
8 歐陽仁根,張慶亮;論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過程中的制度重構[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3年04期
9 張榮樂;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的現實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05年87期
10 彭春凝;;論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適用條件以及法律建構[J];農村經濟;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建軍;鄭建華;;內部審計在農村合作金融風險控制中的作用研究[A];中國內部審計協會2007年度全國“內部審計在金融機構治理、風險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會一二等獎論文匯編[C];2007年
2 馬艷;李真;;我國新型合作金融組織的制度創(chuàng)新[A];全球化與中國經濟 創(chuàng)新·發(fā)展·安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6年
3 劉樂榮;;淺析農村合作金融信息系統內部審計[A];中國內部審計協會2007年度全國“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內部審計”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會三等獎論文匯編[C];2007年
4 欒敬東;蘇向妮;;強化農村金融體系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研究[A];建設我國現代化農業(yè)的技術經濟問題研究——中國農業(yè)技術經濟研究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高建軍;劉樂榮;;風險導向審計在農村合作金融內部審計中的應用研究[A];中國內部審計協會2008年度全國“風險導向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會三等獎論文匯編[C];2008年
6 張冬平;丁鷺;;創(chuàng)新農村合作金融 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A];中國農業(yè)經濟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姜柏林;;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與推進農村改革十大關系[A];首屆湖湘三農論壇論文集(下)[C];2008年
8 汪金敖;;論現代農業(yè)建設中生產要素供給與聚集[A];推動新型工業(yè)化 促進湖南經濟發(fā)展——2007年湖南科技論壇(下)[C];2007年
9 劉明;;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十種誤區(qū)[A];陜西省經濟學學會第24次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黃國妍;;構建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互助儲蓄銀行模式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山西財經大學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 郗偉明;論農村合作金融法律規(guī)制構建[N];國際商報;2010年
2 內蒙古包頭市南郊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段治龍;建立農村合作金融的全國性組織機構[N];中華合作時報;2011年
3 韓婷婷;溫鐵軍:農村合作金融不一定要急于“轉正”[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
4 丁仁興 王永民;加快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被全國人大正式列入議案[N];中國信息報;2004年
5 鐘紅濤;農村合作金融改革:三大問題待破解[N];金融時報;2011年
6 王松;小額信貸推助農村合作金融[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7 丁偉國;農村合作金融制度重建探析[N];黑龍江日報;2005年
8 韓彤;強化農村合作金融監(jiān)督工作之我見[N];中國審計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葛衛(wèi)校;破解農村合作金融短板難題[N];新農村商報;2010年
10 農信社;市農村合作金融深化改革轉換機制[N];安慶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斌;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
2 張潔;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理論與實踐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陳文生;轉軌時期我國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建構及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4 劉加華;中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與建設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4年
5 王文莉;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產權改革與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6 范靜;農村合作金融產權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05年
7 周世友;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經營績效與風險預警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8 馬寧;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9 王濤;合作金融制度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10 劉勇;中國農村信用社制度變遷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家偉;農村合作金融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2 陳靜;淺析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fā)展與政策扶持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程斌;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羅潔;基于金融發(fā)展權的農村合作金融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5 劉鵬;我國多層次農村合作金融體系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0年
6 朱學亮;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的法律困境及對策[D];吉林財經大學;2010年
7 周永康;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8 姜常青;山東省發(fā)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研究[D];集美大學;2011年
9 王彤輝;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黃璜;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729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97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