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紙幣興衰之探源:一個演化視角的解釋
本文選題:宋代 + 紙幣興衰 ; 參考:《國際商務(wù)(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摘要】:兩宋的紙幣經(jīng)歷了萌芽、發(fā)展、衰退、直至崩潰的完整生命周期。本文從演化視角對這一過程做出解釋:在紙幣購買力穩(wěn)定時,由于其使用的便利性,全部使用紙幣交易帶來的效用大于其他任何使用紙幣的比例,經(jīng)過長期的演化,會形成社會成員全部使用紙幣來交易的演化穩(wěn)定均衡;如果紙幣不能保持幣值長期穩(wěn)定,那么由使用金屬貨幣交易向使用紙幣交易的演化無法完成,即使形成了社會成員全部使用紙幣的均衡,一旦其長期貶值,仍會回到原先使用金屬貨幣的均衡;在當期收益足夠大時,政府才有動力偏離原有策略,超發(fā)貨幣;為滿足商品流通中對于貨幣的需求,可以通過提高貨幣價值即使用貴金屬來解決。在從低值貨幣向貴金屬貨幣演進過程不暢的情況下,只能通過發(fā)行紙幣來解決這一問題。由此產(chǎn)生的紙幣違反了貨幣本位應有的演進過程,有著內(nèi)在的不穩(wěn)定性。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s this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 when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paper currency is stable , the utility of all the use of the paper currency transac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any other used paper currency .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經(jīng)濟學院;
【分類號】:K244;F822.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育民;;《宋代戶口》稽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1期
2 史繼剛;;宋代宰執(zhí)的謁禁制度[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3 陶緒;北宋差役與鄉(xiāng)村下戶——兼析“下戶半曾差作役”[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1991年02期
4 劉樹友;;從《夷堅志》看宋代城市下層居民[J];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01期
5 史繼剛;;宋代官吏謁禁制度述論[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6 ;文化享樂與宋代審美文化[J];中文自學指導;1996年05期
7 程民生;略論宋代市民文藝的特點[J];史學月刊;1998年06期
8 姚禮群,,張偉;宋代錢氏家族人才狀況初探[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年01期
9 舒大剛;試論宋人恢復古周易的重要意義[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10 劉濤;宋代官窯的經(jīng)濟話題[J];史學月刊;199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周興濤;;宋代的武學博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楊文新;;宋代狀元宰相梁克家述評[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姜鵬;;宋初文治導向與經(jīng)筵緣起[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4 程龍剛;;宋代四川卓筒井研究[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黎明;從宋代釀酒業(yè)看瓷器生產(chǎn)[N];中國文物報;2002年
2 朱玉寶;宋代的官、職分離制度[N];中國人事報;2001年
3 莊華峰 宋 標;宋代的社會救濟事業(yè) [N];光明日報;2002年
4 何憲景;宋代懲貪“教而后行”[N];檢察日報;2001年
5 莊華峰;宋代長江流域的雕版印刷業(yè)[N];光明日報;2000年
6 張希清;“恩由主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N];文匯報;2002年
7 金鐵鋒;臺諫兩制 相輔相成[N];中國人事報;2001年
8 楊豫文;太清宮與老君臺[N];中國文物報;2000年
9 何振良 鄭煥章;世界上現(xiàn)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晉江草庵[N];中國文物報;2001年
10 李知宴;中國陶瓷的對外傳播(八)[N];中國文物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鐘杰;宋代縣尉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2 劉縉;宋代正規(guī)軍軍事訓練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魏華仙;宋代消費經(jīng)濟若干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4 高楠;宋代民間財產(chǎn)糾紛與訴訟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5 譚景玉;宋代鄉(xiāng)村行政組織及其運轉(zhuǎn)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廖寅;宋代兩湖地區(qū)民間強勢力量與地域秩序[D];武漢大學;2005年
7 王曉龍;宋代提點刑獄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8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9 陳志英;宋代物權(quán)關(guān)系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10 魏峰;宋代遷徙官僚家族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鹿軍;宋代縣級公吏職務(wù)犯罪考察[D];河北大學;2005年
2 劉慧;宋代兩浙地區(qū)景觀資源與旅游活動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3 苗玉勤;試論宋代婦女的地位及其社會作用[D];鄭州大學;2005年
4 付海妮;宋代后妃臨朝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曹強;宋代江南圩田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6 宋乾;宋代賠償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7 胡玉;宋代醫(yī)政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8 馬永娟;宋代舉告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9 汪輝;兩宋皇城司制度探析[D];河南大學;2005年
10 張小平;陳恕年譜[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70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77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