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板市場退出機制探究
本文選題:主板市場 + 退出機制 ; 參考:《學術交流》2010年10期
【摘要】:我國滬深主板市場成立至今,只有43家公司因為連續(xù)虧損退出市場,各年退市公司數(shù)占當年末上市公司數(shù)的比重不到1%。從股票終止上市相關規(guī)定來看,我國的退市標準過分關注于連續(xù)三年虧損,退市的數(shù)量標準形同虛設;投資者利益維護、損害賠償?shù)葐栴}缺乏相應的規(guī)定;現(xiàn)有的證券發(fā)行上市制度使上市公司不舍離場;代辦股份轉(zhuǎn)讓系統(tǒng)發(fā)展方面不明確。一系列問題造成我國主板市場退出機制建設停滯不前。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應加大對會計信息的監(jiān)管力度,杜絕"報表重組";明確退市程序和救濟措施,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和民事?lián)p害賠償制度;盡快完善股票發(fā)行市場化改革,新股發(fā)行由交易所自主負責;完善代辦轉(zhuǎn)讓系統(tǒng)融資功能和轉(zhuǎn)板機制建設,使我國主板市場退出機制更加明確和有效。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in Board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only 43 companies have withdrawn from the market because of continuous losses, and the number of delisting companies accounts for less than 1% of the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at the end of that year.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n the termination of the listing of stocks, the delisting standard of our country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losses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the quantity standard of delisting is virtually empty, the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interests, the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and so on, lacks the corresponding provisions.The existing system of issuing and listing of securities makes the listed company leave the market, and the system of agency share transfer is not clear.A series of problems cause the construction of withdrawal mechanism of main board market to stagnate.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our count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ut an end to the "recombination of statements", clarify the delisting procedure and relief measures,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and civil 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stock issuance should be perfect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e new issue should be independently taken charge of by the exchange, and the financing function of the agency transfer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ransferring the board should be improved to make the exit mechanism of the main board market clearer and more effective.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商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與江蘇經(jīng)濟聯(lián)動關系研究”(09SJD7900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F832.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國睿;;私募股權投資基金IPO退出機制的法律研究[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18期
2 方慶軍;宋偉健;;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研究[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02期
3 阮可;;廉租住房的退出機制研究——以杭州為視角[J];現(xiàn)代城市;2011年02期
4 李英;;淺析經(jīng)濟適用房退出機制[J];價值工程;2011年21期
5 邱敏芳;黃建;;我國廉租房退出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6 馬更新;郭淑慧;;新三板擴容存疑[J];董事會;2011年07期
7 陳冰;;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夏京文;萬顏燕;;創(chuàng)業(yè)板與主板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17期
9 小黎飛刀;;市場將面臨中線震蕩考驗[J];股市動態(tài)分析;2011年29期
10 施昌奎;;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亦春;許文彬;;我國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定位問題探討[A];中國風險投資與資本市場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劉黎輝;;我國廉租住房退出機制研究[A];湖南省經(jīng)濟學學會年會暨科學發(fā)展觀與湖南經(jīng)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薛智勝;古正宇;;論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機制的完善[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文庫》(下)[C];2011年
4 樊鴻雁;姜南;;我國風險投資退出的法律環(huán)境分析[A];中國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現(xiàn)代化[C];2008年
5 鄭秀杰;;拓寬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融資之路——天使投資[A];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6 鄭秀杰;;拓寬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融資之路——天使投資[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06年年會暨第19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7 劉丹冰;;創(chuàng)業(yè)風險投資首次公開上市退出法律制度探析[A];中國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現(xiàn)代化[C];2008年
8 馮景雯;尹曉冰;;赴香港聯(lián)交所“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前應做的準備工作[A];跨世紀的中國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9 紀盡善;;盡快創(chuàng)建我國創(chuàng)業(yè)板問題探討[A];中國風險投資與資本市場會議論文集[C];2004年
10 劉鋼;王蘭;;關于如何抑制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發(fā)生逆向選擇的制度分析[A];與時俱進 開拓進取(下)[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木易;“好的退出機制是VC成功的法寶”[N];證券日報;2005年
2 九鼎德盛 肖玉航;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前 主板市場的風險與機遇[N];上海證券報;2009年
3 記者 黃永卓;廣西小化工將行退出機制[N];中國化工報;2010年
4 朱曉培;淘汰落后產(chǎn)能 應首先完善退出機制[N];機電商報;2010年
5 姜煒;保障房制度且慢考慮退出機制[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10年
6 記者章紅雨;中南傳媒今日成功登陸A股主板市場[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7 陳彩虹 記者 操戈;海南橡膠A股榮登主板市場[N];農(nóng)民日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司濤 趙彬彬;西王食品登陸深市主板市場[N];證券日報;2011年
9 記者 白德斌;金川國際成功登陸香港主板市場[N];甘肅日報;2011年
10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玨林 杜娟;保障房建設應有分配和退出機制[N];中國經(jīng)營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萍萍;風險投資運作機理與投資決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2 沈南寧;中國保險市場退出機制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3 張興;政府管制下的中國資本市場效率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4 張建平;我國創(chuàng)業(yè)投資的發(fā)展模式與途徑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彭海城;中國私募股權基金退出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6 馬曉青;中國三板市場交易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寶熙;關于建立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探討[D];廈門大學;2001年
2 王莉娜;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退出機制監(jiān)管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楊飛云;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4 孟憲彬;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5 王東平;風險資本退出機制與退出時點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6 王曉成;我國風險投資的運營機制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7 李純清;H公司私募股權退出方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劉楠;論我國風險投資的運行與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宋丹;風險投資IPO的障礙與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10 韓靜;中國創(chuàng)業(yè)投資退出機制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566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756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