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發(fā)展戰(zhàn)略
本文選題:后危機時代 切入點:國際金融中心 出處:《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上海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在后危機時代的重要國家戰(zhàn)略。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要避免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兩種極端的態(tài)度。從后發(fā)的金融中心建設的經驗來看,不平衡發(fā)展是它們通行的發(fā)展戰(zhàn)略,而集聚效應則可以推動最初的不平衡發(fā)展到最后的平衡發(fā)展。上海的遠期發(fā)展目標應該是建成紐約、東京這樣綜合性的國際金融中心,但近期和中期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也應采取不平衡發(fā)展戰(zhàn)略,在條件已經具備或基本具備的領域大膽的先行先試。
[Abstract]:Shanghai'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y of China in the post-crisis era. Shanghai's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should avoid two extreme attitudes of being arrogant and arrogant. Judg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later financial center constructio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s their prevail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can promote the initial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o the fi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Shanghai's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 should be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like New York and Tokyo. However, in the near and medium term, Shanghai's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should also adopt a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bold first try in areas where the conditions already exist or are basically availabl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基金】:教育部“985二期”復旦大學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項目 教育部國家教學團隊“復旦大學西方經濟學”建設項目 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B101]的資助
【分類號】:F83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大賢;馬丁;;上海為什么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J];國際融資;2009年05期
2 宋國明;;加拿大礦業(yè)證券市場[J];國土資源情報;2005年10期
3 屠光紹;;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zhàn)略、路徑和方法[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孫奉軍;[N];上海金融報;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山;;從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看中央銀行組織人事體制[J];河北金融;2009年10期
2 孫瑞雪;;淺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J];黑龍江金融;2011年05期
3 李茂;;上!皣H金融中心”建設與金融知識產權保護[J];經濟視角(中旬);2011年03期
4 鄭寧;;國外商業(yè)性探礦權投資方式選擇的經驗及啟示[J];科技廣場;2009年12期
5 向會英;;上海設立國際體育仲裁院分部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科研;2010年05期
6 秦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基于功能和影響力視角[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11年04期
7 楊朝峰;秦聰;;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思考[J];中國軟科學;2010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俊芝;我國礦業(yè)上市公司技術信息披露與獨立技術審計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濤;完善我國礦業(yè)資本市場結構與功能的對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2 陳君杰;現(xiàn)代服務業(yè)集群發(fā)展模式與天津金融業(yè)發(fā)展[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春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夢想之旅[J];今日財富(金融版);2008年08期
2 ;財經速遞[J];招商周刊;2004年08期
3 楊建文;;從國家戰(zhàn)略的角度引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J];上海經濟;2009年08期
4 龔學平;;龔學平主任在聽取和審議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情況報告后的講話[J];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6年06期
5 吉曉輝;;關于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情況的報告——2006年10月26日在上海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J];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6年06期
6 陳尚鳴;;上海,正向國際金融中心邁進[J];金融經濟;2007年19期
7 陳尚鳴;;上海向國際金融中心疾行[J];公關世界;2007年10期
8 本刊特約評論員;;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J];上海金融;2009年04期
9 陳嘉歡;;上海-紐約:國際金融論壇2009——中美專家共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J];上海經濟;2009年08期
10 譚軍,張燦;商品期貨市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突破口[J];上海金融;2004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立行;;論經濟轉型期如何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2 羅維;張文冶;;高技術產業(yè)的集聚效應[A];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5卷[C];1999年
3 張紅;;系統(tǒng)創(chuàng)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7年
4 付翠蓮;;后危機時代電子政務建設與中國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陸紅軍;;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評估研究[A];紀念會計改革與開放30年暨上海市會計學會成立30周年專輯[C];2009年
6 陳岱松;羅羽琪;何單;;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法治建設——新中國60周年之際的回顧與展望[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7 劉湘輝;周發(fā)明;孫艷華;;“集聚效應”:中小企業(yè)集群與城鎮(zhèn)化耦合發(fā)展的機理分析[A];《兩型社會建設與湖南管理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邊艷;;河南省旅游產業(yè)集群發(fā)展研究[A];創(chuàng)新發(fā)展——河南省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9年
9 陳建平;;論后危機時代治道變革的行政文化戰(zhàn)略選擇——對“綠色新政”文化訴求的一種審視[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賈良定;崔榮軍;陳永霞;;集聚效應、產業(yè)升級與經濟績效:鄉(xiāng)鎮(zhèn)產業(yè)簇群競爭力的實證研究[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高改芳;上海力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N];中國證券報;2007年
2 郭茹;項俊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承擔新使命[N];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
3 記者 張文績;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突破口在哪?[N];上海金融報;2006年
4 記者 陳韶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一五”規(guī)劃公布[N];文匯報;2006年
5 證券時報記者 耿飛;上海力爭2010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框架[N];證券時報;2006年
6 記者 趙學鋒;扎實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N];上海金融報;2004年
7 許曉青;韓正:上海五年內“沖刺”國際金融中心[N];中國文化報;2006年
8 郗佳荃;上海公布國際金融中心“十一五”規(guī)劃[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9 記者 陳韶旭;六項工作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N];文匯報;2006年
10 陳韶旭;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智庫”建立[N];文匯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兆國;基于集聚效應的企業(yè)區(qū)位選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2 梁仲;基于安全經濟的花炮產業(yè)集聚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3 付銘;現(xiàn)代服務業(yè)集聚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年
4 戴衛(wèi)明;產業(yè)集群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5 吳學花;中國產業(yè)集聚分析[D];山東大學;2006年
6 羅偉;汽車產業(yè)集群的機理與實證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7 趙驊;企業(yè)集群價值網絡的形成與集聚化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8 謝敘yN;上海經濟增長的集聚效應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田新豹;北京小湯山農業(yè)科技園發(fā)展總部經濟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10 米娟;中國區(qū)域經濟增長的要素集聚差異性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洋;中國服務業(yè)集聚效應的區(qū)域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閆昊e,
本文編號:16218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62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