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提高Q公司準時交貨率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9-02 12:11
【摘要】:當前全球化市場競爭的環(huán)境下,企業(yè)之間的競爭由單純產品質量,性能方面的競爭轉向供應鏈的競爭。理所當然,為了企業(yè)的發(fā)展壯大,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供應鏈管理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管理模式,逐漸受到企業(yè)管理者的重視。另外,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無論是國外的企業(yè),還是國內的企業(yè),都愿意結合自身的特點,通過信息技術的改善和實施來實現管理方式的變革,從而為企業(yè)的供應鏈管理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作為整個供應鏈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員,工廠的準時交貨能力成為衡量其自身競爭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因此,通過對企業(yè)訂單管理流程的研究,從供應鏈的角度來探討提高準時交貨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本文根據OEM制造企業(yè)的按訂單生產(MTO)的生產模式特點,結合Q公司的準時交貨率現狀,分析Q公司的訂單生產流程;赒公司產品準時交貨率在80-95%之間的情況,通過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找到了影響公司準時交貨率的主要因素是物料短缺的問題。而影響物料短缺的原因是很多的,如采購提前期,原材料的交貨率,生產時間,插單的等待時間,機械故障等待時間,誤工時間,損耗率及返工率等等。最后通過分析,找到物料短缺的主要原因是采購提前期不夠。影響采購提前期的因素很多,本文從公司接到客戶訂單開始,訂單的生產以及出貨的整個訂單流程進行分析,運用ASME,歸納總結法等方法找出影響提前期的原因,并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得出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訂單流程的繁瑣,以及企業(yè)信息化管理的問題。最后通過實施ERP系統(tǒng),同時運用ESIA法對訂單管理流程優(yōu)化,,從而簡化公司的訂單管理流程,縮短采購提前期,提高物料的準時交貨率,最終提高產品的準時交貨率,增加客戶滿意度。 此文從結構上看是一篇診斷型的論文,雖然Q公司的訂單管理流程得到了優(yōu)化,并讓準時交貨率得到了提高,但有的地方仍然需要改進。希望本文的流程優(yōu)化方案對中小企業(yè)的公司準時交貨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文】:
圖 1-1 供應鏈結構模型供應鏈管理的目標要將對于總成本最低化、服務最優(yōu)化、總庫存最小化、總周期最短化以及物流最優(yōu)化等方向之間的問題進行權衡和調整,從而實現在供應鏈方面的最優(yōu)化,績效最大化,其實質是在于尋求提升服務質量與減小整體成本之間的平衡點[10]。對于供應鏈方面的研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信息共享與傳遞、供應鏈的戰(zhàn)略與優(yōu)化、績效考核等都陸續(xù)得到不斷的關注。本世紀初基于經濟學的博弈與激勵理論,利用數學模型進行研究的供應鏈合約方面的研究[11]發(fā)展到現在也比較成熟,同時與 IT 相關的供應鏈的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近幾年主要的新的研究焦點又轉向了綠色供應鏈和供應鏈風險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引入成為研究供應鏈的重要趨勢[12]。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企業(yè)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劇烈。因此對產品進入市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速度快,才可以在國內外市場贏得更多地市場份額。因此可以說,加強供應鏈管理,務必要加強時間管理。同樣,對于 OEM 企業(yè)而言,產品也需要
可以實現服務水平與運作成本兩個方面的優(yōu)化。實際上是通過對時間的分析,發(fā)現流程中可以該進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并優(yōu)化,來縮短流程運作的時間 ,最終實現時間的優(yōu)化。時間分析的工具,甘特圖是一種常見的分析方式。二、基于供應鏈管理理念的采購管理從廣義上來講,采購被簡單定義為企業(yè)根據需求獲取貨物與服務的過程,采購并不僅僅是一個活動,而是一系列活動的過程,它涉及到多個部門與實體。荷蘭采購管理協會(NEVT)對采購管理的定義是:“為使企業(yè)的運營、維護、管理的基本活動以及輔助活動居于最佳位置,所必須的從外部獲得的所需貨物與服務、能力與知識的過程”[13]。而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也對采購管理也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綜合來說,對采購的定義我們可以總結為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企業(yè)為滿足生產或計劃,采用合適的時間、價格,向合適的供應商購買需求數量的物資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過程。采購是供應鏈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對客戶的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連接起到重要作用。下圖為采購過程的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274;F426.6
本文編號:2530925
【圖文】:
圖 1-1 供應鏈結構模型供應鏈管理的目標要將對于總成本最低化、服務最優(yōu)化、總庫存最小化、總周期最短化以及物流最優(yōu)化等方向之間的問題進行權衡和調整,從而實現在供應鏈方面的最優(yōu)化,績效最大化,其實質是在于尋求提升服務質量與減小整體成本之間的平衡點[10]。對于供應鏈方面的研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信息共享與傳遞、供應鏈的戰(zhàn)略與優(yōu)化、績效考核等都陸續(xù)得到不斷的關注。本世紀初基于經濟學的博弈與激勵理論,利用數學模型進行研究的供應鏈合約方面的研究[11]發(fā)展到現在也比較成熟,同時與 IT 相關的供應鏈的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近幾年主要的新的研究焦點又轉向了綠色供應鏈和供應鏈風險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引入成為研究供應鏈的重要趨勢[12]。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企業(yè)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劇烈。因此對產品進入市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速度快,才可以在國內外市場贏得更多地市場份額。因此可以說,加強供應鏈管理,務必要加強時間管理。同樣,對于 OEM 企業(yè)而言,產品也需要
可以實現服務水平與運作成本兩個方面的優(yōu)化。實際上是通過對時間的分析,發(fā)現流程中可以該進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并優(yōu)化,來縮短流程運作的時間 ,最終實現時間的優(yōu)化。時間分析的工具,甘特圖是一種常見的分析方式。二、基于供應鏈管理理念的采購管理從廣義上來講,采購被簡單定義為企業(yè)根據需求獲取貨物與服務的過程,采購并不僅僅是一個活動,而是一系列活動的過程,它涉及到多個部門與實體。荷蘭采購管理協會(NEVT)對采購管理的定義是:“為使企業(yè)的運營、維護、管理的基本活動以及輔助活動居于最佳位置,所必須的從外部獲得的所需貨物與服務、能力與知識的過程”[13]。而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也對采購管理也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綜合來說,對采購的定義我們可以總結為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企業(yè)為滿足生產或計劃,采用合適的時間、價格,向合適的供應商購買需求數量的物資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過程。采購是供應鏈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對客戶的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連接起到重要作用。下圖為采購過程的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274;F426.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徐俊;徐學軍;王旭陽;;面向供應鏈的ERP研究綜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10年05期
2 廖可;供應鏈管理的目標與策略[J];物流技術;2002年06期
3 韓雅麗;“管理+IT”的奇跡——談中小制造企業(yè)ERP的實施[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牛麗;鄭鵬;馮丹;;基于ERP系統(tǒng)理論視覺的企業(yè)供應鏈管理研究[J];現代商業(yè);2013年07期
本文編號:25309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253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