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市場中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品種柔性技術決策
本文關鍵詞: 品種柔性 柔性生產技術 供應鏈 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 新產品市場 出處:《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考慮生產兩種產品的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在進行生產技術選擇時可以選擇品種柔性技術或無柔性技術,重點研究其品種柔性技術選擇及產能決策。通過分別構建品種柔性技術和無柔性技術下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的產能決策模型,得出兩種技術下,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的最優(yōu)產能及最大生存概率,從而研究其品種柔性技術決策,并與行業(yè)中原有企業(yè)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行業(yè)中原有企業(yè),新產品市場中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更傾向于選擇無柔性技術;當初始負債較大時,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傾向于選擇品種柔性技術;當品種柔性技術和無柔性技術的單位產能成本之差較小時,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傾向于選擇品種柔性技術。
[Abstract]:The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which consider producing two kinds of products can choose the flexible technology or the non-flexible technology in the selection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cus on the variety of flexible technology selection and capacity decision-maki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eties of flexible technology and non-flexible technology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under the capacity decision model, two kinds of technology are obtained. The optimal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the maximum survival probability of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are studied to study the variety of flexible technology decis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In the new product market,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tend to choose non-flexible technology; When the initial debt is large, the enterprise tends to choose flexible technology. When the difference of unit productivity cost between flexible technology and non-flexible technology is small,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tend to choose flexible technology.
【作者單位】: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971095) 國家科技部基金資助項目(2010IM040300)
【分類號】:F273.1;F224
【正文快照】: 新產品市場中的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需要應對更大的市場不確定性,面臨著更高的破產風險[1]1161-1174。因此,不同于行業(yè)中原有企業(yè),其決策目標應是生存概率最大化,而非期望利潤最大化[2];而如何應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使生存概率最大是創(chuàng)業(yè)型企業(yè)需解決的關鍵問題[3]。為解決此問題,國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冉寶松;;供應金鏈[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年15期
2 方華超;供銷企業(yè)物資供應鏈的管理[J];鐵道物資科學管理;1997年06期
3 張鐸,張成海;供應鏈管理及其面臨的問題[J];物流技術;1998年06期
4 顧橋;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及其緩解對策[J];武漢汽車工業(yè)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5 鄔文兵,詹荷生;供應鏈與流通管理現代化[J];中國物資流通;2000年10期
6 鄭稱德,吳愛胤;供應鏈管理的發(fā)展、問題及第三方管理機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王鋒,易偉,羅云峰;一類供應鏈供需合作的博弈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8 姜文波;供應鏈集成環(huán)境下的物流管理[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4年05期
9 陳斯衛(wèi),符卓;第四方物流的特點與運作模式[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劉川;供應鏈環(huán)境下第三方物流的價值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4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智;霍寶鋒;李垣;趙先德;;供應鏈內部整合與外部整合的匹配研究[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運作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2 孫飛;熊孟英;;基于模糊優(yōu)選法的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選擇[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C];2009年
3 張光明;周蕘陽;;基于供應鏈的物流服務質量研究[A];第三屆中國物流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王華;;供應鏈中物流服務的績效評價[A];現代工業(yè)工程與管理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衣春光;張文杰;;中國第三方物流發(fā)展研究[A];中國鐵道學會物資管理委員會物資管理與營銷暨物資流通系統(tǒng)理論學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徐曉剛;李健;;供應鏈管理的新策略——協(xié)作運輸管理[A];全國第八屆工業(yè)工程與企業(yè)信息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余小慰;;現代食品物流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A];中國商品學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暨商品學發(fā)展與教育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魏凌;許云龍;;新時期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的關系[A];中國鐵道學會——2004年度學術活動優(yōu)秀論文評獎論文集[C];2005年
9 徐兵;熊孟英;;AHP法在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中的應用[A];全國第九屆企業(yè)信息化與工業(yè)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10 李東兵;蹇令香;;對遼寧省物流業(yè)發(fā)展問題的研究[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閆海琳;審時度勢 勾畫未來[N];現代物流報;2008年
2 ;葉軍“煮湯”[N];現代物流報;2008年
3 石軍;輔料譜系確認將啟程 劍指供應鏈回溯[N];醫(yī)藥經濟報;2010年
4 劉偉華邋周麗珍;封閉供應鏈:破解三鹿問題的源頭方案[N];國際商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黃世永 通訊員 韓福文;在供應鏈服務中成長[N];中國郵政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陳鈞 郭曉靜 夏元 實習生 汪海倫;鐵路連通大海 供應鏈本土化[N];重慶日報;2010年
7 徐文靜;供應鏈標準離我們還有多遠?[N];現代物流報;2008年
8 王迪;Rx—360:供應鏈完整性的保護傘?[N];醫(yī)藥經濟報;2009年
9 顧安怡;DHL加速進軍中國供應鏈市場[N];中國交通報;2011年
10 王之泰;區(qū)域經濟:供應鏈視角[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晉;供應鏈管理若干問題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1年
2 陳陽;需求不確定下的供應鏈精柔協(xié)同優(yōu)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3 馬林;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風險識別、評估與一體化管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羅明;航空武器裝備制造供應鏈績效評價與改進策略研究[D];南昌大學;2009年
5 黃q;基于Supply-Hub的供應物流協(xié)同運作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趙宜;基于供應鏈的回收物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7 董曉煒;商業(yè)銀行貿易融資創(chuàng)新及其風險管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8 馮長利;供應鏈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9 侯雅莉;三階層短生命周期產品供應鏈的契約機制與協(xié)調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10 張毅;基于關系營銷的供應鏈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雪;多供應商條件下供應鏈中核心企業(yè)的采購策略研究[D];青島大學;2010年
2 張先鑫;面向第四方物流的供應鏈任務分配機制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3 吳心茹;供應鏈中的群決策方法與模型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4 黃菊;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5 顏輝;我國物流管理問題及策略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6 鄔小撐;基于供應鏈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統(tǒng)研究與實施[D];浙江大學;2003年
7 王曉;供應鏈的建模與分析系統(tǒng)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3年
8 王永康;供應鏈信息共享及其技術實現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9 郝國英;供應鏈環(huán)境下信息共享對庫存的影響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10 蔣曉強;第三方物流企業(yè)在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D];上海海運學院;2002年
,本文編號:14667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46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