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6-01 03:13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和經(jīng)濟體制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發(fā)生巨大的轉變,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與發(fā)展也迫切要求能產(chǎn)生與之相匹配,形成合力的完美政體。尤其是在21世紀初期,伴隨著政治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推進,社會各階層的利益主體對于政府的利益訴求呈現(xiàn)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征,民主行政作為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一種基本價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須對于社會民眾的基本要求做出積極,準確的回應并采取行動加以滿足。這無疑是對日益繁雜的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特別是要對傳統(tǒng)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革以期適應全球化的挑戰(zhàn)。因此,如何提高政府現(xiàn)階段的回應能力,建設一個高效的政府回應制度就成為建設并完善服務型政府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全文除引言和結論外,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府回應理論概述,包括政府回應的概念設定,政府回應的理論基礎及政府回應機制特征表現(xiàn)。第二部分是我國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現(xiàn)狀和實踐,包括我國建設政府回應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和現(xiàn)實意義。第三部分是我國政府回應的缺失表現(xiàn)與原因分析,列舉出我國目前政府回應表現(xiàn)出的三個不足方面,即回應速度遲緩,回應公平失衡,回...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1 引言
1.1 選題背景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外相關研究狀況
1.2.2 國內(nèi)相關研究狀況
1.3 研究方法與思路
1.4 創(chuàng)新之處與局限所在
2 政府回應理論概述
2.1 政府回應的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1 政府回應的概念界定
2.1.2 政府回應的理論基礎
2.2 政府回應機制的特征
2.2.1 以以人為本為首要特征
2.2.2 以服務社會為價值導向
2.2.3 以合作共治為核心要求
2.2.4 以及時回應為鮮明特征
2.2.5 以依法治理為基本要求
3 我國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現(xiàn)狀
3.1 我國在建設政府回應機制方面取得的成績
3.1.1 政府與社會平等合作,完善政府自身建設
3.1.2 政府回應的載體建設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3.2 建設政府回應機制的現(xiàn)實意義
3.2.1 建設政府回應機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nèi)在要求
3.2.2 建設政府回應機制是經(jīng)濟與社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3.2.3 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建設政府回應機制
3.2.4 建設政府回應機制有利于改善政府工作形象
4 我國政府回應的缺陷表現(xiàn)與原因分析
4.1 我國政府回應的缺陷表現(xiàn)
4.1.1 回應速度遲緩
4.1.2 回應公平失衡
4.1.3 回應效果不明顯
4.2 我國政府回應缺陷的體制內(nèi)原因分析
4.2.1 管制型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長期存在
4.2.2 權力主導,不透明的決策過程
4.2.3 政府組織結構層級繁多,溝通不暢
4.2.4 回應制度建設的不完善
4.3 我國政府回應缺陷的體制外原因分析
4.3.1 公民參與的力度不強,參與能力較低
4.3.2 公民參與的組織性單一,參與渠道不理想
4.3.3 我國公民社會發(fā)育尚不成熟
5 關于我國政府機制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5.1 我國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系統(tǒng)框架
5.2 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政府方面
5.2.1 回應平臺建設
5.2.2 回應過程建設
5.2.3 回應制度建設
5.3 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社會方面
5.3.1 明確公民參與權利,提高公民參與的合法性
5.3.2 提高公民參與意識,培育公民參與環(huán)境
5.3.3 積極鼓勵與支持第三部門的發(fā)展和壯大
6 結論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985476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1 引言
1.1 選題背景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外相關研究狀況
1.2.2 國內(nèi)相關研究狀況
1.3 研究方法與思路
1.4 創(chuàng)新之處與局限所在
2 政府回應理論概述
2.1 政府回應的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1 政府回應的概念界定
2.1.2 政府回應的理論基礎
2.2 政府回應機制的特征
2.2.1 以以人為本為首要特征
2.2.2 以服務社會為價值導向
2.2.3 以合作共治為核心要求
2.2.4 以及時回應為鮮明特征
2.2.5 以依法治理為基本要求
3 我國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現(xiàn)狀
3.1 我國在建設政府回應機制方面取得的成績
3.1.1 政府與社會平等合作,完善政府自身建設
3.1.2 政府回應的載體建設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3.2 建設政府回應機制的現(xiàn)實意義
3.2.1 建設政府回應機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nèi)在要求
3.2.2 建設政府回應機制是經(jīng)濟與社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3.2.3 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建設政府回應機制
3.2.4 建設政府回應機制有利于改善政府工作形象
4 我國政府回應的缺陷表現(xiàn)與原因分析
4.1 我國政府回應的缺陷表現(xiàn)
4.1.1 回應速度遲緩
4.1.2 回應公平失衡
4.1.3 回應效果不明顯
4.2 我國政府回應缺陷的體制內(nèi)原因分析
4.2.1 管制型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長期存在
4.2.2 權力主導,不透明的決策過程
4.2.3 政府組織結構層級繁多,溝通不暢
4.2.4 回應制度建設的不完善
4.3 我國政府回應缺陷的體制外原因分析
4.3.1 公民參與的力度不強,參與能力較低
4.3.2 公民參與的組織性單一,參與渠道不理想
4.3.3 我國公民社會發(fā)育尚不成熟
5 關于我國政府機制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5.1 我國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系統(tǒng)框架
5.2 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政府方面
5.2.1 回應平臺建設
5.2.2 回應過程建設
5.2.3 回應制度建設
5.3 政府回應機制建設的社會方面
5.3.1 明確公民參與權利,提高公民參與的合法性
5.3.2 提高公民參與意識,培育公民參與環(huán)境
5.3.3 積極鼓勵與支持第三部門的發(fā)展和壯大
6 結論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9854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9854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