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茶褐素組分特征及其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的比較
發(fā)布時間:2021-12-25 03:27
借助膜分離技術對藏茶茶褐素進行分級制備,得到4個茶褐素組分(theabrownine fractions, TBFs),其分子質量范圍分別為5~10 kDa(TBFs1)、>10~50 kDa(TBFs2)、>50~100 kDa(TBFs3)和>100 kDa(TBFs4),并對這4個組分進行理化特性、微觀結構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 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活性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藏茶茶褐素的分子質量不低于5 kDa,4個不同分子質量范圍的茶褐素組分均呈弱酸性,具有不同含量的酚羥基、羧基以及蛋白質和多糖等絡合物。光譜學分析顯示,藏茶茶褐素屬多羥基酚類物質,在202 nm附近有一特征吸收峰;掃描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不同茶褐素組分的聚集形態(tài)差異明顯;钚苑治霰砻,藏茶茶褐素在10~80μg/mL范圍內其質量濃度與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呈線性正相關,且各組分間活性差異顯著,其中活性最強的茶褐素組分為TBFs4(>100 kDa)。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2020,4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不同分子質量范圍茶褐素的紅外光譜圖
用掃描電鏡觀察茶褐素各組分聚集體的表面形貌特征,結果如圖4所示。TBFs1(5~10 k Da)聚集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結構,在1 600×視野下可見其表面較光滑但不規(guī)整,有凹陷和乳突狀大顆粒分布。暗示TBFs1各分子間交聯(lián)緊密,相互作用力較大,易形成緊密結構,可能與該組分的多糖含量高有關。TBFs2(>10~50 k Da)樣品呈片狀或碎屑狀堆積,碎片表面較平整,隨著放大倍數(shù)的增加(1 600×),可見其表面呈現(xiàn)緊密的“蜂窩狀”結構,暗示TBFs2分子質量較大,具有長鏈或多分枝結構,分子間易交叉粘連,相互間的作用較強。TBFs3(>50~100 k Da)的聚集體呈折疊和卷曲形狀,在1 600倍鏡下,可見其表面形貌較為規(guī)則且呈絲網狀結構,說明分子間結合緊密,相互作用較強。而TBFs4(>100 k Da)樣品則堆積成各種無規(guī)則的形貌結構,有枝葉狀、屑狀、片狀、桿柱狀和顆粒狀等,暗示該部分組分的分子特征形態(tài)多樣化,促使各類大分子物質無規(guī)則聚集。綜合以上觀察結果,可見藏茶茶褐素各組分的天然形貌和聚集形態(tài)存在明顯差異,這與各自的分子質量大小、分子間力、大分子的組成及微觀結構等有關。2.5 藏茶茶褐素各組分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評價
不同質量濃度茶褐素組分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嫩度原料對藏茶主要品質及香氣的影響[J]. 李濤,何春雷,蔡亞麗,李夢菡.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9(07)
[2]黑茶茶褐素與茶多糖對脂肪酶的抑制作用[J]. 李祥龍,李曉梅,楊煦,唐磊,許靖逸. 食品與機械. 2018(03)
[3]發(fā)酵方法對普洱茶茶褐素樣品組成的影響[J]. 吳恩凱,王秋萍,龔加順,張婷婷. 食品科學. 2019(04)
[4]雅安藏茶調脂保肝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 袁野,章斌,姚永秀,彭裕紅.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2017(01)
[5]黑茶茶褐素的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 張云天,姚曉玲,魯江,陳小強,袁海波,李山,江用文.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7(11)
[6]茯磚茶褐素組分特征及對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研究[J]. 賀國文,鐘桐生,彭曉赟,龍立平,趙運林,章衛(wèi)民. 茶葉科學. 2016(01)
[7]茶褐素的提取純化與生理功效研究進展[J]. 王偉偉,江和源,張建勇,俞露婷,楊劉艷.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5(04)
[8]黑茶調節(jié)脂質代謝的物質基礎及機理研究進展[J]. 陳智雄,齊桂年,鄒瑤,李建華. 茶葉科學. 2013(03)
[9]普洱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作用(英文)[J]. 陳玉瓊,樊蓉,劉思思,倪德江. 食品科學. 2013(19)
[10]四川黑茶加工過程中感官品質和化學成分的變化[J]. 陳應娟,齊桂年,陳盛相,陳智雄. 食品科學. 2012(23)
碩士論文
[1]膜技術分離青磚茶減肥降脂活性組分的研究[D]. 趙書青.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2
[2]茶樹品種間多糖組成、活性差異及低活性茶多糖的結構分析[D]. 孫婭.華中農業(yè)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551707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2020,4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不同分子質量范圍茶褐素的紅外光譜圖
用掃描電鏡觀察茶褐素各組分聚集體的表面形貌特征,結果如圖4所示。TBFs1(5~10 k Da)聚集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結構,在1 600×視野下可見其表面較光滑但不規(guī)整,有凹陷和乳突狀大顆粒分布。暗示TBFs1各分子間交聯(lián)緊密,相互作用力較大,易形成緊密結構,可能與該組分的多糖含量高有關。TBFs2(>10~50 k Da)樣品呈片狀或碎屑狀堆積,碎片表面較平整,隨著放大倍數(shù)的增加(1 600×),可見其表面呈現(xiàn)緊密的“蜂窩狀”結構,暗示TBFs2分子質量較大,具有長鏈或多分枝結構,分子間易交叉粘連,相互間的作用較強。TBFs3(>50~100 k Da)的聚集體呈折疊和卷曲形狀,在1 600倍鏡下,可見其表面形貌較為規(guī)則且呈絲網狀結構,說明分子間結合緊密,相互作用較強。而TBFs4(>100 k Da)樣品則堆積成各種無規(guī)則的形貌結構,有枝葉狀、屑狀、片狀、桿柱狀和顆粒狀等,暗示該部分組分的分子特征形態(tài)多樣化,促使各類大分子物質無規(guī)則聚集。綜合以上觀察結果,可見藏茶茶褐素各組分的天然形貌和聚集形態(tài)存在明顯差異,這與各自的分子質量大小、分子間力、大分子的組成及微觀結構等有關。2.5 藏茶茶褐素各組分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評價
不同質量濃度茶褐素組分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嫩度原料對藏茶主要品質及香氣的影響[J]. 李濤,何春雷,蔡亞麗,李夢菡.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9(07)
[2]黑茶茶褐素與茶多糖對脂肪酶的抑制作用[J]. 李祥龍,李曉梅,楊煦,唐磊,許靖逸. 食品與機械. 2018(03)
[3]發(fā)酵方法對普洱茶茶褐素樣品組成的影響[J]. 吳恩凱,王秋萍,龔加順,張婷婷. 食品科學. 2019(04)
[4]雅安藏茶調脂保肝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 袁野,章斌,姚永秀,彭裕紅.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2017(01)
[5]黑茶茶褐素的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 張云天,姚曉玲,魯江,陳小強,袁海波,李山,江用文.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7(11)
[6]茯磚茶褐素組分特征及對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研究[J]. 賀國文,鐘桐生,彭曉赟,龍立平,趙運林,章衛(wèi)民. 茶葉科學. 2016(01)
[7]茶褐素的提取純化與生理功效研究進展[J]. 王偉偉,江和源,張建勇,俞露婷,楊劉艷.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5(04)
[8]黑茶調節(jié)脂質代謝的物質基礎及機理研究進展[J]. 陳智雄,齊桂年,鄒瑤,李建華. 茶葉科學. 2013(03)
[9]普洱茶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作用(英文)[J]. 陳玉瓊,樊蓉,劉思思,倪德江. 食品科學. 2013(19)
[10]四川黑茶加工過程中感官品質和化學成分的變化[J]. 陳應娟,齊桂年,陳盛相,陳智雄. 食品科學. 2012(23)
碩士論文
[1]膜技術分離青磚茶減肥降脂活性組分的研究[D]. 趙書青.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2
[2]茶樹品種間多糖組成、活性差異及低活性茶多糖的結構分析[D]. 孫婭.華中農業(yè)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5517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517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