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山區(qū)泥石流形成及發(fā)生成因分析——以灌陽縣仁合村泥石流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9-19 19:29
泥石流是最為常見的山區(qū)地質(zhì)災害之一,是降水在向斜溝或背斜坡上形成的一種含有大量細顆粒、粗顆;虻[顆粒等堅硬物質(zhì)的特殊流體。泥石流具有同發(fā)性、周期性及群發(fā)性等災害特征。泥石流的成因分析是預防及治理泥石流災害的根本。以桂北山區(qū)灌陽縣仁合村委蔣家屯泥石流為研究對象,結合現(xiàn)場詳細勘察數(shù)據(jù),基于地形地貌、巖性、地質(zhì)構造、氣象條件等多方面分析該處泥石流發(fā)生的原因。結果表明,陡峭的地形、松散的巖性、斷裂帶的作用、古滑坡造成的堰塞湖以及短時間強降雨都是造成該泥石流發(fā)生的主要因素。
【文章來源】:土工基礎. 2020,34(05)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灌陽縣灌陽鎮(zhèn)仁合村委蔣家屯泥石流整體照(186°)
蔣家屯泥石流災害點位于構造侵蝕中山齒峰峽谷地貌區(qū)(見圖2),沖溝流域最高點高程1 356 m,堆積區(qū)高程539 m,流域高差817 m,泥石流溝兩邊山體坡度25°~45°,有些坡段達60°,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3.2 地層巖性及地質(zhì)構造
災害點所在山體上覆坡殘積(Q4)層含礫石粉質(zhì)粘土,顏色呈土黃色,礫石占10%~15%,呈可塑狀,手捻有砂感,手搖表面沒有現(xiàn)象,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稍光滑,含礫石10~15%,成分為黑云母、長石,大小為1~2 cm,全風化—強風化狀。該層土在整個泥石流表面均有分布,厚度一般2~3 m。下部巖體為[14]溝谷上游為泥盆系下統(tǒng)D1l砂巖,巖層產(chǎn)狀為310°∠64°,結構面發(fā)育,砂巖全風化帶2~3 m;溝谷下游基巖為志留紀上統(tǒng)(S3r3h)細粒斑狀含角閃黑云二長花崗巖,全風化帶厚4~6 m,風化構造發(fā)育,巖土松散,極易松動、易碎(剖面圖見圖3~圖5)。圖4 泥石流A-A′剖面示意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泥石流源地土體應力應變特性對降雨響應過程的分析——以蔣家溝泥石流為例[J]. 王裕宜,詹錢登,洪勇,田冰,鄒仁元. 山地學報. 2009(04)
[2]四川泥石流災害與降雨關系的初步探討[J]. 蘇鵬程,劉希林,郭潔. 自然災害學報. 2006(04)
[3]暴雨泥石流預報[J]. 陳景武. 山地研究. 1987(04)
博士論文
[1]泥石流發(fā)生雨型響應及其臨界降雨條件[D]. 倪化勇.成都理工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馮家峪鎮(zhèn)黃梁根橋溝泥石流防治工程體系設計[D]. 韓生生.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2]坡面泥石流發(fā)生中的植被因素分析[D]. 夏大慶.西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02203
【文章來源】:土工基礎. 2020,34(05)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灌陽縣灌陽鎮(zhèn)仁合村委蔣家屯泥石流整體照(186°)
蔣家屯泥石流災害點位于構造侵蝕中山齒峰峽谷地貌區(qū)(見圖2),沖溝流域最高點高程1 356 m,堆積區(qū)高程539 m,流域高差817 m,泥石流溝兩邊山體坡度25°~45°,有些坡段達60°,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3.2 地層巖性及地質(zhì)構造
災害點所在山體上覆坡殘積(Q4)層含礫石粉質(zhì)粘土,顏色呈土黃色,礫石占10%~15%,呈可塑狀,手捻有砂感,手搖表面沒有現(xiàn)象,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稍光滑,含礫石10~15%,成分為黑云母、長石,大小為1~2 cm,全風化—強風化狀。該層土在整個泥石流表面均有分布,厚度一般2~3 m。下部巖體為[14]溝谷上游為泥盆系下統(tǒng)D1l砂巖,巖層產(chǎn)狀為310°∠64°,結構面發(fā)育,砂巖全風化帶2~3 m;溝谷下游基巖為志留紀上統(tǒng)(S3r3h)細粒斑狀含角閃黑云二長花崗巖,全風化帶厚4~6 m,風化構造發(fā)育,巖土松散,極易松動、易碎(剖面圖見圖3~圖5)。圖4 泥石流A-A′剖面示意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泥石流源地土體應力應變特性對降雨響應過程的分析——以蔣家溝泥石流為例[J]. 王裕宜,詹錢登,洪勇,田冰,鄒仁元. 山地學報. 2009(04)
[2]四川泥石流災害與降雨關系的初步探討[J]. 蘇鵬程,劉希林,郭潔. 自然災害學報. 2006(04)
[3]暴雨泥石流預報[J]. 陳景武. 山地研究. 1987(04)
博士論文
[1]泥石流發(fā)生雨型響應及其臨界降雨條件[D]. 倪化勇.成都理工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馮家峪鎮(zhèn)黃梁根橋溝泥石流防治工程體系設計[D]. 韓生生.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2]坡面泥石流發(fā)生中的植被因素分析[D]. 夏大慶.西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022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4022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