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巖溶洞穴旅游活動中洞穴環(huán)境因子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09 20:04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巖溶洞穴旅游活動日益頻繁,使得對洞穴環(huán)境的綜合研究以及洞穴旅游管理變得尤為重要。通過調(diào)研國內(nèi)外巖溶洞穴旅游管理的現(xiàn)狀,結合巖溶洞穴環(huán)境的研究成果,綜合分析巖溶洞穴環(huán)境因子,如溫度、相對濕度、洞穴CO2濃度等,對巖溶景觀的影響,探討溶洞環(huán)境的自凈能力以及景觀保護與修復措施等問題;針對目前巖溶洞穴旅游開發(fā)的有限空間與無序客流的矛盾,提出了合理調(diào)控洞穴旅游客流量,增強洞穴旅游景觀資源保護意識,從地學、旅游、環(huán)境以及健康等角度評估和開發(fā)洞穴,使旅游活動對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限制在可控范圍,實現(xiàn)洞穴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文章來源】:中國巖溶. 2020,39(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河北臨城白云洞龍女紗帳景點的洞穴溫度、CO2與游客量的變化[22]
未開發(fā)巖溶洞穴中的CO2主要來源于洞穴上覆土壤中CO2與洞穴中CO2的壓差產(chǎn)生的CO2轉(zhuǎn)移,以及洞穴水體(滴水或地下河等)的脫氣作用等,特別是暴雨—大雨期間(降雨高度集中),大量滲流水將巖溶系統(tǒng)蓄存的CO2壓入洞穴,導致洞穴CO2濃度驟增,即CO2活塞效應。這種情況在中國南方洞穴較為常見,2005年7月24日桂林地區(qū)普降特大暴雨(局部降水量超過200 mm),盤龍洞洞穴CO2濃度由500×10-6驟變到1 500×10-6以上,降雨結束后經(jīng)24~48 h的洞穴自凈化作用,CO2濃度恢復至暴雨前的水平[7]。這種因自然因素造成的CO2增量能夠被洞穴自身消耗(自凈作用),CO2的累積效應可忽略。但是,旅游洞穴中,CO2濃度的改變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疊加效應。與自然洞穴不同,旅游洞穴的CO2主要來自于游客的呼吸,而人類呼吸作用產(chǎn)生的CO2濃度遠高于洞穴的本底值(特殊供給CO2高本底的洞穴除外)。觀測捷克Vypustek洞穴發(fā)現(xiàn),游客產(chǎn)生CO2的衰退/凈化時間超過6 h,而冷凝水吸收CO2后溶蝕洞穴沉積物以及巖壁的作用增強[18]。Guirado通過模型預測洞穴CO2水平[25],以便于管理人員制定合理洞穴游覽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容量。在我國受工作休假制度的影響,旅游活動比較有規(guī)律,旅游旺季為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春節(jié)、寒暑假等,此期間各個景區(qū)游客量驟增,進洞游客量脈沖式的增加必然引起洞穴中CO2濃度大幅上升,如果該旅游洞穴封閉性好,通風條件差,導致洞穴中CO2濃度短時間內(nèi)急劇升高,過高CO2會使游客感到胸口憋悶,呼吸不暢,舒適度降低[11,22,26]。其次,洞穴中CO2濃度升高,導致洞穴水體對空氣CO2吸收系數(shù)增大,水體趨于碳酸化,不僅不利于碳酸鈣沉積,反而加速原有碳酸鈣沉積景觀以及基巖的溶蝕反應[7,18]。同時,洞穴中CO2對洞穴內(nèi)燈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施肥效應,能促進燈光植物的生長(圖3),加劇了巖溶景觀的風化。圖3 洞穴燈光植物(左:鈣華上的蕨類植物,右:壁流石上的藻類)[11]
洞穴燈光植物(左:鈣華上的蕨類植物,右:壁流石上的藻類)[1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川北諾水河景區(qū)溶洞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探析[J]. 羅培,許飛,韓艷,陳秋艷,張鳳秋. 地質(zhì)論評. 2019(05)
[2]貴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開發(fā)現(xiàn)狀的思考[J]. 高占冬,吳克華,李坡,賀衛(wèi),陳玉合. 綠色科技. 2019(10)
[3]貴州綏陽雙河溶洞系統(tǒng)發(fā)育機理與演化研究[J]. 羅書文,李坡,陳偉海,韋躍龍,歐陽志宏,鄧亞東,覃星銘.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1)
[4]基于溶洞石景保護的旅游洞穴景觀照明參數(shù)建議[J]. 段然,王志剛. 照明工程學報. 2018(06)
[5]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續(xù)利用研究[J]. 陳偉海,鄧亞東,唐立,韋躍龍,陽和平. 廣西科學. 2018(05)
[6]開放洞穴環(huán)境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以桂林涼風洞為例[J]. 吳夏,潘謀成,曹建華,朱曉燕,張美良,楊會,唐偉,藍高勇. 中國巖溶. 2019(03)
[7]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氣候環(huán)境要素時空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以貴州織金洞為例[J]. 潘艷喜,周忠發(fā),張結,汪炎林,田衷琿.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8(10)
[8]旅游活動對巴馬水晶宮洞穴環(huán)境及碳酸鈣沉積物景觀的影響[J]. 張美良,朱曉燕,吳夏,張碧云,潘謀成. 中國巖溶. 2017(01)
[9]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對洞穴發(fā)育的控制[J]. 李源,魯新便,蔡忠賢,張恒. 石油學報. 2016(08)
[10]貴州織金洞20年CO2濃度變化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研究[J]. 王紅,羅時琴,楊慶東,彭熙.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4(06)
碩士論文
[1]北京石花洞燈光植物調(diào)查與治理研究[D]. 李芳.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2013
[2]旅游活動對喀斯特洞穴環(huán)境的影響及其保護研究[D]. 黃倩.西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073396
【文章來源】:中國巖溶. 2020,39(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河北臨城白云洞龍女紗帳景點的洞穴溫度、CO2與游客量的變化[22]
未開發(fā)巖溶洞穴中的CO2主要來源于洞穴上覆土壤中CO2與洞穴中CO2的壓差產(chǎn)生的CO2轉(zhuǎn)移,以及洞穴水體(滴水或地下河等)的脫氣作用等,特別是暴雨—大雨期間(降雨高度集中),大量滲流水將巖溶系統(tǒng)蓄存的CO2壓入洞穴,導致洞穴CO2濃度驟增,即CO2活塞效應。這種情況在中國南方洞穴較為常見,2005年7月24日桂林地區(qū)普降特大暴雨(局部降水量超過200 mm),盤龍洞洞穴CO2濃度由500×10-6驟變到1 500×10-6以上,降雨結束后經(jīng)24~48 h的洞穴自凈化作用,CO2濃度恢復至暴雨前的水平[7]。這種因自然因素造成的CO2增量能夠被洞穴自身消耗(自凈作用),CO2的累積效應可忽略。但是,旅游洞穴中,CO2濃度的改變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疊加效應。與自然洞穴不同,旅游洞穴的CO2主要來自于游客的呼吸,而人類呼吸作用產(chǎn)生的CO2濃度遠高于洞穴的本底值(特殊供給CO2高本底的洞穴除外)。觀測捷克Vypustek洞穴發(fā)現(xiàn),游客產(chǎn)生CO2的衰退/凈化時間超過6 h,而冷凝水吸收CO2后溶蝕洞穴沉積物以及巖壁的作用增強[18]。Guirado通過模型預測洞穴CO2水平[25],以便于管理人員制定合理洞穴游覽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容量。在我國受工作休假制度的影響,旅游活動比較有規(guī)律,旅游旺季為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春節(jié)、寒暑假等,此期間各個景區(qū)游客量驟增,進洞游客量脈沖式的增加必然引起洞穴中CO2濃度大幅上升,如果該旅游洞穴封閉性好,通風條件差,導致洞穴中CO2濃度短時間內(nèi)急劇升高,過高CO2會使游客感到胸口憋悶,呼吸不暢,舒適度降低[11,22,26]。其次,洞穴中CO2濃度升高,導致洞穴水體對空氣CO2吸收系數(shù)增大,水體趨于碳酸化,不僅不利于碳酸鈣沉積,反而加速原有碳酸鈣沉積景觀以及基巖的溶蝕反應[7,18]。同時,洞穴中CO2對洞穴內(nèi)燈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施肥效應,能促進燈光植物的生長(圖3),加劇了巖溶景觀的風化。圖3 洞穴燈光植物(左:鈣華上的蕨類植物,右:壁流石上的藻類)[11]
洞穴燈光植物(左:鈣華上的蕨類植物,右:壁流石上的藻類)[1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川北諾水河景區(qū)溶洞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探析[J]. 羅培,許飛,韓艷,陳秋艷,張鳳秋. 地質(zhì)論評. 2019(05)
[2]貴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資源開發(fā)現(xiàn)狀的思考[J]. 高占冬,吳克華,李坡,賀衛(wèi),陳玉合. 綠色科技. 2019(10)
[3]貴州綏陽雙河溶洞系統(tǒng)發(fā)育機理與演化研究[J]. 羅書文,李坡,陳偉海,韋躍龍,歐陽志宏,鄧亞東,覃星銘.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1)
[4]基于溶洞石景保護的旅游洞穴景觀照明參數(shù)建議[J]. 段然,王志剛. 照明工程學報. 2018(06)
[5]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續(xù)利用研究[J]. 陳偉海,鄧亞東,唐立,韋躍龍,陽和平. 廣西科學. 2018(05)
[6]開放洞穴環(huán)境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以桂林涼風洞為例[J]. 吳夏,潘謀成,曹建華,朱曉燕,張美良,楊會,唐偉,藍高勇. 中國巖溶. 2019(03)
[7]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氣候環(huán)境要素時空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以貴州織金洞為例[J]. 潘艷喜,周忠發(fā),張結,汪炎林,田衷琿.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8(10)
[8]旅游活動對巴馬水晶宮洞穴環(huán)境及碳酸鈣沉積物景觀的影響[J]. 張美良,朱曉燕,吳夏,張碧云,潘謀成. 中國巖溶. 2017(01)
[9]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對洞穴發(fā)育的控制[J]. 李源,魯新便,蔡忠賢,張恒. 石油學報. 2016(08)
[10]貴州織金洞20年CO2濃度變化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研究[J]. 王紅,羅時琴,楊慶東,彭熙.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4(06)
碩士論文
[1]北京石花洞燈光植物調(diào)查與治理研究[D]. 李芳.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2013
[2]旅游活動對喀斯特洞穴環(huán)境的影響及其保護研究[D]. 黃倩.西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0733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0733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