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心地下河系統(tǒng)碳來源分析及其碳循環(huán)意義
【學位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X14;P642.25
【部分圖文】:
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4.2 技術路線按照實際所需工作,擬定本論文的技術路線如圖 1-1 所示;诘卣{項目的研究資料,選擇坡心地下河流域為研究區(qū),根據(jù)該地下河系統(tǒng)的結構,在其主要補給支流,地下河天窗,泉水設置監(jiān)測點。對各監(jiān)測點進行定期監(jiān)測和采樣,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該研究區(qū)的水化學特征。結合地質地貌等資料,分析補給支流,地下河天窗,地下河排泄出口水化學特征。進行碳來源、遷移過程的分析,并進行地下河出口的碳輸出通量和碳匯量的估算。據(jù)上述資料建立該流域系統(tǒng)的碳循環(huán)概念模型,以揭示地下河系統(tǒng)的碳循環(huán)的過程。
10圖 2-1 坡心地下河系統(tǒng)水文地質示意及采樣點分布Fig. 2-1 Hydrogeologic illustration and sampling Points distribution in Poxin ground riversystem圖 2-2 坡心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質剖面示意圖Fig. 2-2 Hydrogeologic Profile of Poxin ground river basin
圖 2-1 坡心地下河系統(tǒng)水文地質示意及采樣點分布Fig. 2-1 Hydrogeologic illustration and sampling Points distribution in Poxin ground riversystem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琦;;秘境繹美·地下河串起百窗千谷——廣西都安地下河國家地質公園[J];南方國土資源;2014年11期
2 吳慈華;;恩施馬尾溝流域地下河系統(tǒng)特征[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14年06期
3 ;甜蜜地下河[J];小獼猴智力畫刊;2018年03期
4 禾青子;;地下河[J];廈門文學;2018年06期
5 楠雨;;地下河[J];延河;2015年01期
6 喻紅;;某地下河的開發(fā)與利用[J];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07年07期
7 楊群興;;廣東黎水地下河開發(fā)利用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年03期
8 謝運球,袁道先;地下河系統(tǒng)水土資源關系[J];水土保持學報;2002年06期
9 嚴啟坤;一個巖溶地下河流域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巖溶;1988年02期
10 陳文俊;地蘇巖溶地下河系研究[J];中國巖溶;198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世界級地下河待開發(fā)[A];廣州市老工程師協(xié)會論文集(第四輯)[C];2008年
2 劉景蘭;郭純青;;廣西巖溶地下河系初步研究[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自然科學篇)[C];2004年
3 盧慶林;;郴州萬華巖地下河—溶洞群形成背景及形成階段初探[A];飛天山丹霞地貌與生態(tài)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李瑞;肖瓊;;里湖地下河N、S來源及水巖作用過程[A];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yè)委員會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質應用成果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5年
5 馬婷;郭純青;唐自威;;巖溶地下河流域水文過程初步研究[A];環(huán)境變化與水安全——第五屆中國水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付允;孫玉川;毛海紅;沈立成;賈亞男;;地下河流域土壤中有機氯農(nóng)藥的分布特征及來源分析[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張成忠;杜真科;;貴州省平塘塘邊—羅甸董架天坑群與羅甸小井地下河系統(tǒng)的相關性[A];貴州省旅游資源大普查地學旅游研究論文集[C];2017年
8 易連興;王U`;盧海平;趙良杰;;地下河管道水頭損失特征研究[A];第二十七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下冊)[C];2015年
9 ;“巖溶含水層與水資源”全球對比研究[A];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8年
10 胡英;祁士華;張俊鵬;;重慶老龍洞地下河水體中HCHs和DDTs的污染評價研究[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 李騰芳 程瑞瑞;示蹤劑之旅:帶你走進神奇的地下河世界[N];中國自然資源報;2019年
2 曹建文 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地下河:隱匿地下的寶藏[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7年
3 本報記者 藍鋒 本報通訊員 李雪松;都安有條“世界級”地下河[N];廣西日報;2013年
4 記者 秦京午;中國第二大天坑群被發(fā)現(xiàn)[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5 本報記者 劉維;大西南:地下河的隱憂[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6 地調;我國有3000多條地下河[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張孔生;地下河連接市區(qū)3河道[N];揚州日報;2010年
8 特約記者 蘇櫓萱;地下河硝酸鹽超標主因系農(nóng)家肥施用[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9 曾祥惠 黃中朝;京城涌動地下河[N];湖北日報;2003年
10 陸漢魁;廣西發(fā)現(xiàn)串珠式巖溶地下河天窗群[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藍家程;巖溶地下河系統(tǒng)中多環(huán)芳烴的遷移、分配及生態(tài)風險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2 裴建國;寨底地下河系統(tǒng)水質演化趨勢及碳匯通量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3 趙瑞;四川盆地南緣地形梯度帶區(qū)域巖溶水系統(tǒng)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4 張遠矚;外源酸(硫酸、硝酸)對巖溶碳循環(huán)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7年
5 賀秋芳;青木關地下河巖溶系統(tǒng)中的氮循環(huán)及其相關微生物作用與示蹤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孔祥勝;典型巖溶巨型漏斗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環(huán)境行為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2年
7 藍芙寧;湘西大龍洞地下河流域土地利用與植被格局對巖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特征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7年
8 楊平恒;重慶青木關地下河系統(tǒng)的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懸浮顆粒物運移規(guī)律[D];西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覃彤;坡心地下河系統(tǒng)碳來源分析及其碳循環(huán)意義[D];西南大學;2019年
2 盛婷;基于氮氧同位素和IsoSource模型的農(nóng)業(yè)區(qū)地下河硝酸鹽來源研究[D];西南大學;2019年
3 馬振杰;城市生活廢棄物對巖溶地下河的污染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顏赫;巖溶槽谷區(qū)地下河的水質特征對比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5 李超;基于ArcGIS的重慶地下河數(shù)據(jù)存儲與網(wǎng)絡發(fā)布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韋麗麗;巖溶地下河系統(tǒng)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布與遷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胡大超;巖溶地下河雨季~(15)N同位素及微常量元素特征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王艷華;基于ArcGIS的重慶市地下河數(shù)據(jù)庫設計、實現(xiàn)和系統(tǒng)開發(fā)[D];西南大學;2010年
9 張媚;典型巖溶地下河中有機質來源、遷移特征分析[D];西南大學;2017年
10 陳雪彬;重慶青木關巖溶地下河水文過程模擬[D];西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280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2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