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地區(qū)晚第四紀沉積環(huán)境演變及工程地質意義
【圖文】:
2.1 地形地貌華北平原位于太行山山脈以東,燕山山脈以南,地勢平坦開闊,自北、西、西南三個方向向渤海灣略有傾斜。在地形地貌上看,太行山山脈以東至渤海灣一帶,從中山、山地、平原、洼地逐級下降(吳忱,2008;劉芳圓等,2009)。中山地貌帶海拔高度在 1000m 以上,大部分山體沿山脈成西北陡、東南緩的形態(tài),中山地貌帶屬于風化剝蝕區(qū)域,山體被河流切割破碎,呈現(xiàn)出山高陡嶺河谷深切的特點;山地、丘陵地區(qū),地面坡度由西向東逐漸由陡變緩,海拔高度在100~1000m 之間,河流沖刷能力強,山地、丘陵之間常見寬闊河谷,東部邊緣與沖積平原相接;華北平原處于沖積平原、洼地帶,海拔高度在 10~100m(圖 2-1)。華北平原進一步詳細劃分了三個大區(qū),包括:山前洪積扇形平原區(qū)(Ⅰ)、中部沖積扇—沖積泛濫平原區(qū)(Ⅱ)以及濱海沖積-海積平原區(qū)(Ⅲ)。
2.2 氣候水文特征白洋淀地區(qū)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受海洋、地形、季風的影響,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秋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多東南風、降水集中,冬季受西伯利亞和內蒙古高壓控制和影響,多西北風,氣溫低、雨雪稀少(宋中海,2005)。該地區(qū)降水量在全年里呈現(xiàn)出時間、空間差異較大的特點。年平均氣溫在 7~12.7℃范圍,最高氣溫 43℃,一年內溫度差異很大。西側太行山區(qū)迎風帶在夏季風盛行時,在氣流上升過程中冷凝,在太行山迎風帶形成暴雨帶,暴雨帶位于太行山東側且與山脈平行。全年降水量 570mm 左右,并且山區(qū)降水量明顯高于平原地區(qū),水面蒸發(fā)量平均為 967.1mm,,西部山區(qū)較大,東部平原區(qū)較小。太行山迎風帶在夏季風盛行時降水量急劇增加,在山前形成了多條季節(jié)性河流和大型河流。自南、西北三面分布有唐河、府河、漕河、拒馬河等多條河流,河流中拒馬河、唐河屬于常年性河流,其余均為季節(jié)性河流(圖 2-2)。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534.63;P6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改慧;丁國強;陽小蘭;張茹春;李月叢;李冰;;白洋淀地區(qū)全新世以來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J];第四紀研究;2018年03期
2 范友良;胥勤勉;齊曉鳳;李楊;楊吉龍;;華北平原中部第四紀沉積物的巖石磁學性質[J];第四紀研究;2017年03期
3 王艷杰;唐紅渠;姜仕軍;;廣州流溪河水庫沉積物粒度端元模型分析及其沉積動力學意義[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4期
4 劉丹丹;吳現(xiàn)兵;程伍群;王建國;;白洋淀流域降水特性分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4年05期
5 趙紅梅;趙華;毛洪亮;范淑賢;王成敏;吉云平;;華北平原滹沱河沖洪積扇第四紀地層劃分[J];地層學雜志;2014年02期
6 袁桂邦;胥勤勉;王艷;楊吉龍;秦雅飛;杜東;;渤海灣北岸Bg10孔磁性地層研究及其構造意義[J];地質學報;2014年02期
7 趙華;盧演儔;王成敏;毛洪亮;紀洪磊;;水成沉積物釋光測年研究進展與展望[J];核技術;2011年02期
8 朱連江;馬炳先;趙學泉;;基于輪廓系數的聚類有效性分析[J];計算機應用;2010年S2期
9 耿巖;王澤;李雪松;;淺談~(14)C測年在第四紀年代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24期
10 盧連戰(zhàn);史正濤;;沉積物粒度參數內涵及計算方法的解析[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胡瑞林;;關于應用第四紀研究的思考[A];2017年山區(qū)第四紀環(huán)境與城鎮(zhèn)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儲著定;南極菲爾德斯半島全新世冰水沉積物記錄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6307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3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