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水平框架下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3 11:15
本文關鍵詞:多水平框架下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組織公民行為(OCB)對組織的有效運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員工甚至整個群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組織公民行為,單個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與整個群體的組織公民行為之間有何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這是許多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本研究以多水平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為框架,采用多層線性模型(HLM)和多水平協(xié)方差結構分析(MCA)等方法處理具有嵌套關系的數(shù)據,探索OCB的多水平因素結構,并分別考察了個體組織公民行為和群體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影響機制,結果得到許多新發(fā)現(xiàn)。 本研究包括四個部分:預研究對測量工具的信效度進行檢驗,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依據;研究一采用跨水平模型,通過調查62個群體中263名成員,考察了群體凝聚力、描述性規(guī)范和命令性規(guī)范三種群體特征對個人因素與個體OCB之間關系的跨層調節(jié)作用;研究二通過分析68個群體341名成員的數(shù)據,探索了群體OCB的因素結構及其與個體因素結構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研究三采用群體水平模型,考察了程序公平氛圍等五種群體特征對群體OCB的直接作用、間接作用以及群體特征一致性的調節(jié)作用。主要結論如下: 研究一發(fā)現(xiàn):(1)責任感、外向性、程序公平感和描述性規(guī)范(個體)對個體OCB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而宜人性、公仆領導行為和命令性規(guī)范(個體)的預測作用則不顯著;(2)宜人性、外向性、公仆領導行為及命令性規(guī)范(個體)與個體OCB之間的四對關系受到群體凝聚力的跨層調節(jié),當群體凝聚力較高時,這四對關系很弱,當群體凝聚力較低時,這四對關系具有很強的正向關系;(3)宜人性與個體OCB之間的關系受到描述性規(guī)范的跨層調節(jié),當描述性規(guī)范較強時,宜人性與個體OCB之間具有很強的正向關系;當描述性規(guī)范較弱時,宜人性與個體OCB之間相關很弱。 研究二發(fā)現(xiàn):(1)群體OCB能夠復制個體OCB的因素結構;(2)群體OCB的最佳模型為二因素結構模型,其中一個因素為原來的個體領域因素,另一個因素為人際領域、公司領域和社會領域合并成的非個人領域因素;(3)群體OCB的測量信效度優(yōu)于個體OCB的測量信效度。 研究三發(fā)現(xiàn):(1)程序公平氛圍、群體凝聚力、公仆領導行為、描述性規(guī)范和命令性規(guī)范對群體OCB都產生正向影響作用;(2)群體凝聚力一致性對群體凝聚力與群體OCB之間的關系起著調節(jié)作用,當一致性較高時,群體凝聚力與群體OCB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當一致性較低時,群體凝聚力與群體OCB之間的關系不顯著;(3)程序公平氛圍和群體凝聚力都對公仆領導行為與群體OCB之間的關系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關鍵詞】:群體組織公民行為(群體OCB) 個體組織公民行為(個體OCB) 個人因素 群體特征 群體特征一致性 多層線性模型(HLM) 多水平協(xié)方差結構分析(MCA)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F224;C936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12
- 1 前言12-15
- 1.1 選題背景和問題提出12-13
- 1.2 研究意義13-15
- 2 文獻綜述15-31
- 2.1 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和維度15-19
- 2.1.1 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內涵15-16
- 2.1.2 組織公民行為的維度與分類16-19
- 2.2 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因素19-24
- 2.2.1 個體特征19-22
- 2.2.2 工作情境因素22-24
- 2.3 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中的多水平觀點24-31
- 2.3.1 群體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內涵、測量方法及其影響因素25-29
- 2.3.2 組織公民行為多水平的理論和模型29-31
- 3 問題提出與總體研究思路31-36
- 3.1 以往研究中的不足與問題提出31-34
- 3.1.1 個人影響因素與情境影響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問題31-32
- 3.1.2 群體OCB的因素結構問題32
- 3.1.3 群體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因素問題32-33
- 3.1.4 組織公民行為研究方法上的問題33-34
- 3.2 研究設計34-36
- 4 預研究:測量工具修訂與信效度檢驗36-56
- 4.1 研究目的36
- 4.2 研究假設36
- 4.3 研究方法與程序36-41
- 4.3.1 研究對象36-38
- 4.3.2 測量工具38-40
- 4.3.3 研究程序40-41
- 4.3.4 統(tǒng)計方法41
- 4.4 結果分析41-54
- 4.4.1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41
- 4.4.2 量表信效度分析41-54
- 4.5 討論54-56
- 5 研究一:群體特征對個體OCB的跨層調節(jié)作用56-92
- 5.1 研究目的56
- 5.2 研究假設56-63
- 5.2.1 個人因素對個體OCB的影響作用57-60
- 5.2.2 個人因素與個體OCB之間關系的跨群體差異60-61
- 5.2.3 群體特征對個人因素與個體OCB之間關系的跨層調節(jié)61-63
- 5.3 研究方法與程序63-72
- 5.3.1 研究對象63-65
- 5.3.2 變量的定義和測量工具65-67
- 5.3.3 研究程序67-68
- 5.3.4 分析方法68-72
- 5.4 結果分析72-85
- 5.4.1 對群體變量測量模型的檢驗結果72-73
- 5.4.2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73-75
- 5.4.3 組織公民行為的組內和組間方差分析75
- 5.4.4 個體水平自變量對OCB的直接影響作用分析75-77
- 5.4.5 群體變量的調節(jié)作用分析77-80
- 5.4.6 對研究假設檢驗結果的總結80-81
- 5.4.7 交互作用的圖解分析81-85
- 5.5 討論85-92
- 5.5.1 個人因素對個體OCB的預測作用問題85-88
- 5.5.2 個人因素與個體OCB之間關系的跨群體差異88-92
- 6 研究二:群體OCB因素結構探索92-111
- 6.1 研究目的92-93
- 6.2 研究方法與程序93-96
- 6.2.1 研究對象93
- 6.2.2 測量工具93-94
- 6.2.3 分析方法與步驟94-96
- 6.3 結果分析96-106
- 6.3.1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96-98
- 6.3.2 MCFA的五步分析結果98-100
- 6.3.3 探索群體OCB的其它結構模型100-104
- 6.3.4 兩個水平測量的信效度分析104-106
- 6.4 討論106-111
- 6.4.1 四因素模型是否適用于群體OCB的問題106-107
- 6.4.2 群體OCB的最佳結構模型選擇問題107-109
- 6.4.3 群體OCB測量中的信效度問題109-111
- 7 研究三:群體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111-139
- 7.1 研究目的111
- 7.2 研究假設111-116
- 7.2.1 公仆領導對群體OCB的影響作用112-113
- 7.2.2 程序公平氛圍對群體OCB的影響作用113
- 7.2.3 群體凝聚力對群體OCB的影響作用113
- 7.2.4 社會規(guī)范對群體OCB的影響作用113-114
- 7.2.5 調節(jié)作用的假設114-115
- 7.2.6 領導行為對群體OCB的間接影響作用115-116
- 7.3 研究方法與程序116-118
- 7.3.1 研究對象116
- 7.3.2 測量工具和變量的測量116-117
- 7.3.3 研究程序117
- 7.3.4 分析方法117-118
- 7.4 結果分析118-135
- 7.4.1 對群體變量測量模型的檢驗結果118-119
- 7.4.2 相關分析119-122
- 7.4.3 群體特征的直接影響作用和調節(jié)作用分析122-132
- 7.4.4 中介作用的分析132-135
- 7.5 討論135-139
- 7.5.1 群體特征對群體OCB的直接影響作用135-137
- 7.5.2 中介作用137
- 7.5.3 特征一致性的調節(jié)作用137-139
- 8 綜合討論139-146
- 8.1 在多水平框架下研究OCB的幾個問題140-142
- 8.1.1 個體OCB與群體OCB在概念內涵上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140
- 8.1.2 OCB的影響因素在哪個水平發(fā)揮影響作用140-141
- 8.1.3 研究方法的選擇問題141-142
- 8.2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142-143
- 8.3 本研究的不足143
- 8.4 對未來研究的展望143-144
- 8.5 本研究對管理實踐的啟示144-146
- 9 研究結論146-148
- 9.1 個體OCB影響因素的研究146
- 9.2 群體OCB因素結構的研究146-147
- 9.3 群體OCB影響因素的研究147-148
- 參考文獻148-160
- 附錄160-169
- 附錄一:各量表觀測變量的平均值、標準差、偏度與峰度值列表160-163
- 附錄二:大五人格量表163-164
- 附錄三:程序公平感量表164-165
- 附錄四:描述性規(guī)范和命令性規(guī)范量表165-166
- 附錄五:公仆領導行為166-167
- 附錄六:群體凝聚力量表167-168
- 附錄七:任務依存性量表168
- 附錄八:組織公民行為量表168-169
- 后記169-170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許揚周;;組織公民行為研究概述[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2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張健;知識員工組織嵌入、組織忠誠與組織公民行為的作用機理[D];天津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尹守華;全業(yè)務運營環(huán)境下電信運營商社會渠道忠誠形成過程模型及實證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2 寧濤;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與團隊績效的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多水平框架下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24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lzh/36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