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與西方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本文關鍵詞:留學生與西方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西方現(xiàn)代科學管理思想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管理之父”是美國的泰羅,其標志性著作是《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該書出版后很快引起在美中國留學生的注意,茅以升等首先選修了科學管理課程,以穆藕初、楊杏佛為代表的中國留學生還及時把這一先進的管理思想傳播到中國:1.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穆藕初翻譯的以《工廠適用的學理學的管理法》為書名、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部科學管理理論譯著。2.在穆藕初譯完《科學管理原理》尚未出版之際,1915年11月楊杏佛在《科學》(由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創(chuàng)辦)第一卷第11期發(fā)表了《人事之效率》論文,題目即源自于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1918年楊杏佛獲得MBA學位回國后,就在當年《科學》11月號以“本期要目”頭條地位推出了《科學的管理法在中國之應用》一文。3.林和成、張廷金、楊端六、王撫洲等留學生也先后出版了一批介紹科學管理思想的著作。4.留學生還在1930年6月成立了以留學生孔祥熙為理事長的“中國工商管理協(xié)會”,即“中國科學管理學會”,編印“科學管理”叢刊,創(chuàng)辦《工商管理月刊》,開辦工商管理補習學校,成立科學管理服務部等。5.留美心理學博士何清儒等發(fā)起成立“中國人事管理學會”,開展人才培訓、方法試驗等。6.留學生們還通過創(chuàng)辦或經營德大紗廠、商務印書館、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金城銀行、東亞公司與永利堿廠等近代民族資本比較集中的紡織、面粉、煙草、火柴、航運等實業(yè),運用和完善科學管理思想,改革企業(yè)管理制度,提高了企業(yè)生產率,增強了企業(yè)競爭力。尤需肯定的是留學生們在傳播科學管理思想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沒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套,而是根據(jù)中國國情和本企業(yè)的情況,把科學管理思想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推行科學管理,推動了企業(yè)文化建設,為中國人學習國外先進科技與管理思想積累了經驗,促進了中國企業(yè)管理的近代化。
【作者單位】: 徐州師范大學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
【關鍵詞】: 留學生 西方現(xiàn)代科學管理思想 傳播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留學生與民國的社會發(fā)展”(主持人周棉)子課題之一
【分類號】:C93;K26
【正文快照】: 科學管理理論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以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主要倡導者,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羅的著作《計件工資制》(1895)、《工場管理》(1903)、《科學管理原理》(1911)的相繼出版為標志。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曾風靡美國,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許康,雷鳴,吳文華;經濟管理學家楊端六[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張忠民;20世紀30年代上海企業(yè)的科學管理[J];上海經濟研究;2003年06期
3 許康,羅達雄;“五四”前后關于科學管理的其他譯著──科學管理法傳人中國源流探索之三[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5年08期
4 許康;八十年前泰勒與中國學者的文字之交──科學管理法傳入中國源流探索之一[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5年03期
5 劉向軍,楊勛,張金誠;論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企業(yè)管理的進步——以"科學管理"在中國的實踐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4年S1期
6 許康,勞漢生,李迎春;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泰羅”──曹云祥生平與事業(yè)[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年06期
7 湯可可;近代企業(yè)管理體制的演進——無錫民族資本企業(yè)發(fā)展歷程中的變革性轉折[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許康,肖小波;關于工業(yè)工程在近代中國的介紹[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02年05期
2 許康;蘇衡彥;;中國管理科學研究的起步[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年01期
3 劉向軍,楊勛,張金誠;論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企業(yè)管理的進步——以"科學管理"在中國的實踐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4年S1期
4 許康,勞漢生,李迎春;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泰羅”──曹云祥生平與事業(yè)[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趙玉華;上海企業(yè)集團空間組織結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孫利平;民國時期香港與內地華資聯(lián)號企業(yè)的組織結構[D];暨南大學;2005年
3 張國超;南洋簡氏兄弟企業(yè)家精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珍珍;從“工頭制”到“科學管理”—20世紀20年代榮氏企業(yè)內部管理體制的演變[D];浙江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許康,史曉斌;楊東莼對“合理化”的介紹──科學管理法傳入中國源流探索之五[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7年03期
2 許康;八十年前泰勒與中國學者的文字之交──科學管理法傳入中國源流探索之一[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5年03期
3 許康;楊銓(杏佛)對科學管理的宣揚──科學管理法傳入中國源流探索之二[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5年04期
4 許康,,羅達雄;“五四”前后關于科學管理的其他譯著──科學管理法傳人中國源流探索之三[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5年08期
5 湯可可;近代企業(yè)管理體制的演進——無錫民族資本企業(yè)發(fā)展歷程中的變革性轉折[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03期
6 許康,勞漢生,李迎春;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泰羅”──曹云祥生平與事業(yè)[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桂龍;吳祿貞出國留學及畢業(yè)回國時間補考[J];史林;1989年01期
2 夏明;;興起“洋務運動” 廢除太監(jiān)“八股” 清朝時期(下)[J];中國就業(yè);2004年12期
3 郭際;;用軍艦換回的“海歸”[J];教育;2007年32期
4 王凱;;洋務運動時期的留學生派遣制度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馬林安;淺論中國近現(xiàn)代留學生史的分期、特點和代表人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6 康菲;;簡評洋務運動與中西文化交流[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11期
7 徐健;;晚清官派留德學生研究[J];史學集刊;2010年01期
8 王奇生;近代軍事留學生述議[J];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02期
9 沈光明;留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化路向的選擇[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10 張敏卿;;近代中國學生群的產生及其歷史作用[J];中州學刊;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茂慶;;福建船政學堂赴歐留學生的貢獻及其經驗教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2 周雪莉;;沈葆楨與赴歐軍事留學[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李漢東;吳菁;;創(chuàng)辦學堂 培育精英——從福州船政學堂看沈葆楨的教育思想[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楊小輝;;覺醒與吶喊——20世紀初新知識階層的“中等社會”論說[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房奕;;留英期間嚴復與郭嵩燾交往研究[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6 朱淦銀;;沈葆楨與中國早期軍事教育[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趙可;;市政改革新興勢力的崛起和市政發(fā)展效仿目標的轉向[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8 邵宗海;白中t+;;同盟會成立時知識分子對孫中山態(tài)度的轉折[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9 忒莫勒;;偽滿興安省蒙民厚生會始末[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10 李衛(wèi)華;;福建海洋文化與中國近代第一批留歐學生[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石孫;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留學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2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劉志強 副教授 王瑞華;中國留學生與辛亥革命后的社會進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3 鄭智勇;丁日昌促成中國首批留學生赴美[N];學習時報;2003年
4 屠亞芳;嘉興名人與百年前的留學潮[N];嘉興日報;2005年
5 本報駐京記者 李梁 實習生 董書華;“海歸”從政百年演進[N];南方周末;2005年
6 李喜所;清末的歸國留學生考試[N];中華讀書報;2003年
7 高小兵;歷史告訴我們[N];中山日報;2006年
8 王慧敏;矢志振興中華[N];人民日報;2005年
9 王頻 葛玉紅;換個角度看清末新政[N];光明日報;2007年
10 記者 陳超;我駐外使館紛紛舉行紀念紀念抗戰(zhàn)勝利活動[N];科技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傅羽弘;偽滿洲國時期東北知識分子的日本認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白文剛;清末新政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玉青;清末教育改革與帝制危機[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劍利;留學生與南京政府兵工事業(yè)發(fā)展研究[D];山西大學;2008年
3 邢瑞;清末民初陜北留學生研究[D];延安大學;2009年
4 楊思;近現(xiàn)代蘇州留學生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5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6 馮吉紅;晚清留學生地理分布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7 周君閑;晚清留學畢業(yè)生獎勵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甄艷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留學政策的演變及對策思考[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9 胡國華;洋務留學政策與庚款留美政策之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靳春泓;晚清留學制度演變考察[D];西北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留學生與西方科學管理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88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glzh/28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