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演變機制研究——基于城市能源與土地要素約束的視角
發(fā)布時間:2023-11-20 17:55
在探索城市經濟高質量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保護"雙贏"的實現(xiàn)路徑中,本文從城市能源與土地要素配置結構約束下的視角出發(fā),以2004—2017年中國的280個微觀城市為樣本,基于SBM-Luenberger生產函數的方法重新測度和分析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GTFP)的增長指數,并對GTFP增長的來源、時空動態(tài)特征、內部驅動因素進行分析,研究顯示:①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GTFP)在2004—2017年總體變化分為三個階段,依次為正向增長階段(2004—2008)→負向增長階段(2009—2015)→正向增長階段(2016年以后),GTFP增長主要來源于其規(guī)模效率的增長。②在空間動態(tài)變化中,初始階段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空間集聚HH區(qū)域(高增長水平)集中在西部,LL區(qū)域(低增長水平)則集中在福建、江蘇、浙江、黑龍江等東部。隨著時間的推移,HH區(qū)域在西部基礎上不斷擴大到中部和京津冀地區(qū),且東岸沿海區(qū)域的LL區(qū)域范圍在縮小。③在增長驅動因素中,城市能源結構的直接負效應與城市新能源電力供給占比較低有關;土地資源供應結構的負向效應說明城市發(fā)展存在"底線競爭"效應;產業(yè)結構的高級進程有利于地區(qū)整體GTFP增長...
【文章頁數】:13 頁
【文章目錄】:
1 文獻綜述
2 指標測算與數據說明
2.1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2.1.1 生產可能性集
2.1.2 SBM方向性距離函數
2.1.3 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
2.2 數據說明
3 時空動態(tài)特征分析
3.1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特征與分解
3.1.1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特征
3.1.2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分解
3.1.3 無效率水平的分解
3.2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空間特征
4 模型構建與機理分析
4.1 模型構建
4.2 變量描述與說明
5 實證分析
5.1 模型的選擇
5.2 實證分析
6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編號:3865546
【文章頁數】:13 頁
【文章目錄】:
1 文獻綜述
2 指標測算與數據說明
2.1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2.1.1 生產可能性集
2.1.2 SBM方向性距離函數
2.1.3 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
2.2 數據說明
3 時空動態(tài)特征分析
3.1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特征與分解
3.1.1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特征
3.1.2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分解
3.1.3 無效率水平的分解
3.2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空間特征
4 模型構建與機理分析
4.1 模型構建
4.2 變量描述與說明
5 實證分析
5.1 模型的選擇
5.2 實證分析
6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編號:38655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ongshangguanlilunwen/386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