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移除”規(guī)則在專利領域的適用性分析
本文選題:“通知-移除”規(guī)則 + 專利; 參考:《法商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將著作權領域的"通知-移除"規(guī)則應用于專利領域的做法超越了美、日、歐等發(fā)達國家(地區(qū))和知識產權國際新規(guī)則的保護水準。"通知-移除"規(guī)則的適用有其特定范圍和條件,需考慮網絡服務提供商對侵權行為的"控制能力""直接獲益""監(jiān)控成本"及"預期損失"等因素,"合格"通知即致認知是其適用的隱含前提。在專利領域適用"通知-移除"規(guī)則會引發(fā)諸多問題:難以滿足有關適用前提,不符合效益原則并導致利益失衡、使網絡服務提供商越位承擔專利侵權實質審查職責、架空專利訴前禁令制度、引發(fā)"專利流氓"、阻滯我國互聯(lián)網經濟的發(fā)展。建議將"通知-移除"規(guī)則改造為"通知-必要措施"規(guī)則以適用于專利領域,同時增設配套性規(guī)定以平衡各方利益,但不宜引入"反通知-恢復"以及擔保程序。
[Abstract]:In our country's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 "Notification-removal" rules in the field of copyright are applied to the patent field, surpassing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rul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region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Europe and so on. " Notification-removal "rules have their specific scope and conditions for their appli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such factors as "control ability", "direct benefit", "monitoring cost" and "expected loss" of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 to tort, and "qualified" notice is the implicit premise of its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otification-removal" rule in the field of patent will lead to many problems: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levant applicable premis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benefit and leads to the imbalance of interests, which makes the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 offsid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The system of pre-litigation injunction of overhead patent leads to patent hooligan and block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otification-remove" rule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Notification-necessary measures" rule to apply to the patent field, and that a matching provision should be added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but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introduce "counter-notice-recovery" and security procedures.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BFX207)
【分類號】:D923.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嵐;;網絡商標侵權中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法律責任[J];法制與社會;2008年18期
2 王孝穎;;淺論網絡服務提供商侵權責任[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0年01期
3 鄭丹丹;劉志鵬;;論現(xiàn)代電子商務中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通知—刪除”規(guī)則[J];商場現(xiàn)代化;2012年16期
4 許穎;;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0年12期
5 呂凱;楊丹芳;;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J];法制與社會;2011年33期
6 陳宏翔;劉瑾;;“三振法案”視角下網絡服務提供商責任規(guī)制[J];法制與經濟(上旬);2012年05期
7 高希華;費琦;;看《搜索》,再談“人肉搜索”中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年10期
8 胡斌;;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網上侵權中的責任[J];中國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9 邢龍;江茜;;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法律責任及其豁免[J];法制與社會;2010年20期
10 張紅梅;;我國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歸責淺探——從2013年10月中青社起訴百度文庫說起[J];編輯之友;201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楊秀娟;曲明革;;淺談專利領域的“前置審查”[A];2013年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xié)會年會暨第四屆知識產權論壇論文匯編第四部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 朱云;網絡商標侵權分析[N];中國工商報;2009年
2 美國富蘭克林法律中心教授 瑪麗·王;版權法也保護網絡服務提供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3 陳志興 常鳴;網絡服務提供商:如何“躲進”知產糾紛避風港[N];人民法院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玉華;網絡服務提供商侵犯著作權的間接侵權責任研究[D];廣東財經大學;2015年
2 顏柏齡;網絡服務提供商侵權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
3 王新延;網絡服務提供商版權間接侵權責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4 徐珂;我國著作權法下“通知—刪除”規(guī)則的合理定位與適用[D];浙江大學;2017年
5 尹超;網絡服務提供商侵權責任研究[D];南昌大學;2013年
6 馮永光;網絡服務提供商不作為侵權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7 龔晨;網絡商標幫助侵權探析[D];華東政法學院;2007年
8 郝劍鋒;著作權下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義務與侵權責任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陳金龍;網絡服務提供商侵權責任限制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10 王勇;網絡服務提供商侵權民事法律責任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314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83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