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反思與重構——基于域外的比較
本文選題:ADR 切入點:勞動爭議仲裁 出處:《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7年04期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浪潮的不斷推進,勞動關系已突破原有的傳統(tǒng)形態(tài),無論在主體、內容等方面均發(fā)生著顯著的變化。作為替代性糾紛解決形態(tài)之一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是處理勞動爭議的一種重要方式,但現有的勞動爭議解決機制存在的多重弊端已成為制約勞動糾紛化解的瓶頸。雖然新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更加注重發(fā)揮勞動爭議調解和勞動仲裁的作用,但勞動爭議仲裁的程序前置、強制性、行政化特點并未得以革新,仍是勞動仲裁機制功效發(fā)揮不力的根源性阻障。通過比較國外勞動仲裁制度的中立、獨立地位,借鑒其制度特色,探索適合我國的勞動仲裁之路,理清裁審關系,建立有效的仲裁與訴訟的銜接機制,可以推進我國勞動爭議仲裁的去行政化、去訴訟化改革的步伐。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labor relation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form, regardless of the main body, As one of the alternative forms of dispute resolution, 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al with the labor dispute. However, the existing labor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resolution of labor disputes. Although the new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Law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and labor arbitration, However, the procedure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is preemptive, compulsory and administrative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been innovated, and it is still the root obstacle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arbitration mechanism is ineffective. By comparing the neutral and independent status of foreign labor arbitration system, Using its system characteristics for reference, exploring the road of labor arbitration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bitration and trial, and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link mechanism between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we can promote the deadministrative and delitigation reform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in our country.
【作者單位】: 大連海洋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2.5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肖竹;;對勞動爭議仲裁的反思與未來改革之基本思路[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6年08期
2 吳亞平;;或裁或審、裁審分立、各自終局——對勞動爭議處理程序改革的探討[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年04期
3 涂永前;;我國特色的勞動爭議仲裁終局化之理念和制度架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47條釋正[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4 王斐民;李慈強;;勞動爭議“裁審機制”的問題檢討與協(xié)調之道——兼評《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J];政治與法律;2013年04期
5 周培;;從德國勞動爭議訴訟制度看我國勞動法院的建立[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6 譚玲;;勞動爭議案件一裁終局制度的現實困境與未來轉型[J];人民司法;2012年01期
7 秦國榮;;我國勞動爭議解決的法律機制選擇——對勞動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批判[J];江海學刊;2010年03期
8 翟玉娟;;勞動爭議ADR研究——兼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之解讀[J];法學評論;2009年04期
9 徐智華;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缺陷與完善[J];法學評論;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官瑋瑋;;論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反思與重構——基于域外的比較[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7年04期
2 侯玲玲;;勞動爭議一裁終局制度的反思與改革[J];法商研究;2017年03期
3 袁翠;楊熙;;以勞動爭議案件為試點建立我國案前中立評估制度[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4 劉漢偉;劉金祥;;供給側改革中勞動關系的挑戰(zhàn)和機遇[J];中國勞動;2017年03期
5 陳妙;;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不足及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6年35期
6 金福海;柯羅妮娜;;我國勞動合同法定變更制度及其完善[J];中國勞動;2016年23期
7 章惠琴;;勞動爭議“一裁終局”存廢之爭與修法建議[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6年06期
8 張軍榮;;勞動爭議司法制度的重構——域外勞動司法的比較和借鑒[J];中國勞動;2016年22期
9 胡偉;代奇;;新經濟形勢下資源型城市勞動爭議案件的有效解決路徑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為研究范本[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11期
10 周蘭曲;;群體性勞資沖突的風險治理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6年09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麗雯;;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探究[J];商業(yè)時代;2014年15期
2 勞動爭議案件一裁終局制度實施效果評估課題組;曹可安;孫瑜香;;勞動爭議案件一裁終局制度實施效果評估[J];中國勞動;2014年05期
3 王振麒;;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改革創(chuàng)新的初步建議[J];中國勞動;2014年05期
4 肖鵬燕;劉霞;李付俊;;美國勞動爭議仲裁組織運行及仲裁員管理研究[J];第一資源;2013年03期
5 崔景誠;黃健暉;;對我國勞動爭議仲裁終局裁決制度的檢討與重構[J];法律適用;2012年07期
6 譚玲;;勞動爭議案件一裁終局制度的現實困境與未來轉型[J];人民司法;2012年01期
7 劉敏;;論民事訴訟前置程序[J];中國法學;2011年06期
8 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專業(yè)委員會課題組;鄭東亮;曹可安;孫瑜香;周國良;;《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跟蹤研究[J];中國勞動;2011年06期
9 付龍飛;;德國社會保障權法律救濟制度及啟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肖強;陳正華;;論我國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優(yōu)化[J];天津法學;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春鳴;淺談企業(yè)勞動爭議的調節(jié)[J];北方經貿;2000年02期
2 ;勞動爭議仲裁辦事手續(xù)(九)勞動爭議仲裁參加人的條件[J];勞動保護;2000年08期
3 ;解決勞動爭議的途徑有哪些?[J];稅收與社會;2000年06期
4 ;關于區(qū)域性勞動爭議調解工作的調查[J];中國工運;2000年05期
5 ;解決勞動爭議有哪些途徑?[J];中國職工教育;2000年07期
6 ;從事兼職發(fā)生勞動爭議怎么辦?[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2年05期
7 熊成濤;做好企業(yè)勞動爭議調解工作[J];中國工運;2002年05期
8 姚韶軍;曠工、病假引起的勞動爭議[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02年03期
9 劉培;北京市東城區(qū) 成立勞動爭議調解指導委員會[J];工會博覽;2002年22期
10 裴麗紅;;勞動爭議及勞動爭議處理制度[J];中國社會保障;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婉婷;;勞動爭議的預防和處理[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2 白保群;;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的異同[A];處理勞動爭議律師網絡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黃玉華;;勞動爭議及其預防[A];處理勞動爭議律師網絡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當前勞動爭議的特點和勞動爭議處理中的特殊法律問題[A];處理勞動爭議律師網絡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黃良軍;;對處理勞動爭議效率的思考[A];規(guī)劃·規(guī)范·規(guī)則——第六屆中國律師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6 顧金林;;簡言社區(qū)勞動爭議調解是構建和諧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活動征文選[C];2008年
7 劉淑芬;;議勞動爭議立法的出現及發(fā)展[A];首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陳曦;劉顯中;侯繼山;;我國勞動爭議解決制度的反思與重整[A];中國律師2000年大會論文精選(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確處理勞動爭議仲裁案件問題研究[A];2003’江蘇省勞動和社會保障論文集[C];2003年
10 馬建軍;;涉外勞動爭議的法律適用以及司法管轄[A];處理勞動爭議律師網絡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偉杰;應當高度重視和充分發(fā)揮勞動爭議調解的作用[N];工人日報;2006年
2 謝升;勞動爭議調解是工會維權的重要機制[N];工人日報;2007年
3 潘躍;工會力推調解解決勞動爭議[N];人民日報;2007年
4 鄭勇;5月起申請勞動爭議仲裁不收費[N];工人日報;2008年
5 史秉恒;甘肅開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宣傳日活動[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8年
6 通訊員 佚名;河北:3部門聯(lián)合通知停止征收勞動爭議仲裁費[N];就業(yè)時報;2008年
7 記者 顧雯 實習生 楊志;6種勞動爭議 街道便可調解[N];南京日報;2009年
8 記者 湯碧琴 通訊員 江浩波 童密芳 北侖記者站 顧霄揚;我市建立社會化勞動爭議調處機制[N];寧波日報;2009年
9 記者 王寶杰 通訊員 韓云琴;吉林 部署區(qū)域性勞動爭議調解試點[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9年
10 全國總工會法律工作部勞動爭議處理處副處長 黃龍;準確把握工會在勞動爭議調解中的地位和作用[N];工人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蔡毅芬;勞動爭議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2 熊琳;日本勞動爭議解決制度及其最新發(fā)展[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煒煉;論我國勞動爭議調解協(xié)議的法律效力[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歡;論我國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的銜接[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3 韓笑;我國勞動爭議裁審關系比較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4 高靖茹;論我國勞動爭議協(xié)商處理制度[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5 紀陽;金州新區(qū)勞動爭議仲裁管理調研報告[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6 孫志勤;勞動爭議處置的雙軌制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
7 朱倩山;群體性勞動爭議預防及處理機制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
8 季麗琛;論集體勞動爭議的現狀及處理機制[D];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
9 陳志毅;東莞市人力資源局莞城分局勞動爭議仲栽管理系統(tǒng)的研究與分析[D];云南大學;2015年
10 祖宇航;基于長效機制的哈S乳品有限公司勞動爭議預警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725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67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