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主體性的刑法審視
發(fā)布時間:2021-03-30 20:29
強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具有自主性和適應性特征,從法律技術(shù)上可以承認其主體人格,賦予其擬制主體地位。然而,智能機器人與自然人(單位)之間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權(quán)利與義務也是不對等的。從刑事法角度看,智能機器人具備成為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也可賦予其作為被害人的法律人格。但相對于自然人(單位),智能機器人不能成為犯罪人或被害人,只能作為犯罪工具或?qū)ο?這是倫理法則的底線要求。智能機器人可以被視為法律擬制的"數(shù)據(jù)主體"而成為犯罪主體,其主體性存在的范圍局限于智能機器人內(nèi)部,犯罪行為類型局限于信息數(shù)據(jù)犯罪;對于智能機器人外部的自然人(單位)實施的犯罪,應依據(jù)現(xiàn)行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對于智能機器人內(nèi)部的數(shù)據(jù)主體犯罪,應設定特定的刑罰方法予以懲處。
【文章來源】: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20,35(02)
【文章頁數(shù)】:10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對強智能機器人刑事責任主體地位否定說的回應[J]. 劉憲權(quán). 法學評論. 2019(05)
[2]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的反智化批判[J]. 劉艷紅. 東方法學. 2019(05)
[3]人工智能時代的刑事責任體系不必重構(gòu)[J]. 冀洋. 比較法研究. 2019(04)
[4]權(quán)利視閾下的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J]. 袁曾.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19(04)
[5]人工智能法律行為論[J]. 李愛君. 政法論壇. 2019(03)
[6]強人工智能刑事責任之否定[J]. 周銘川.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19(02)
[7]中國人工智能立法的科學性探析[J]. 金夢.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9(01)
[8]人工智能時代刑事責任認定思路的挑戰(zhàn)與更新[J]. 吳波,俞小海.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18(05)
[9]論機器人的法律人格——基于法釋義學的討論[J]. 陳吉棟.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3)
[10]人工智能時代刑法歸責的走向——以過失的歸責間隙為中心的討論[J]. 儲陳城. 東方法學. 2018(03)
本文編號:3110105
【文章來源】: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20,35(02)
【文章頁數(shù)】:10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對強智能機器人刑事責任主體地位否定說的回應[J]. 劉憲權(quán). 法學評論. 2019(05)
[2]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的反智化批判[J]. 劉艷紅. 東方法學. 2019(05)
[3]人工智能時代的刑事責任體系不必重構(gòu)[J]. 冀洋. 比較法研究. 2019(04)
[4]權(quán)利視閾下的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J]. 袁曾.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19(04)
[5]人工智能法律行為論[J]. 李愛君. 政法論壇. 2019(03)
[6]強人工智能刑事責任之否定[J]. 周銘川.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19(02)
[7]中國人工智能立法的科學性探析[J]. 金夢.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9(01)
[8]人工智能時代刑事責任認定思路的挑戰(zhàn)與更新[J]. 吳波,俞小海.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018(05)
[9]論機器人的法律人格——基于法釋義學的討論[J]. 陳吉棟.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3)
[10]人工智能時代刑法歸責的走向——以過失的歸責間隙為中心的討論[J]. 儲陳城. 東方法學. 2018(03)
本文編號:31101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311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