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定罪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0 22:58
交通肇事案件近年來案發(fā)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交通肇事后往往肇事者身份、肇事者是否醉駕、有無駕駛資格,對交通肇事案件行為人的個人職業(yè)影響、保險索賠、賠償責(zé)任劃分都有重要影響。由此,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犯罪行為發(fā)生后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責(zé)任逃跑,往往不作加重處罰追究。但因為刑法中交通肇事罪中加入了逃逸情節(jié)的認(rèn)定,源于我國法律上對“逃逸”行為沒有明確規(guī)定,加之對妨害作證罪客觀表現(xiàn)方面認(rèn)識也有分歧,導(dǎo)致了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案件在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了許多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主要有三種不同判決結(jié)果:以交通肇事罪定罪、以交通肇事罪加逃逸情節(jié)定罪、以交通肇事罪和妨害作證罪定罪。對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如何定性,本文是在認(rèn)定行為人交通肇事行為構(gòu)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應(yīng)該區(qū)分有無救助被害人和頂包人是同案人還是第三人兩種情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論文分為三個部分作具體研究。首先選取三個司法實案為樣本進行分析。列舉司法實踐中三個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案件的基本案情和判決結(jié)果,得出實踐中主要是三種觀點,即以交通肇事罪定罪、以交通肇事罪加逃逸情節(jié)定罪、以交通肇事罪和妨害作證罪定罪。對理論界存在...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xué)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38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交通肇事罪中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案例與爭議焦點
(一) 交通肇事罪中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案例
(二)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構(gòu)罪之爭議焦點
1. 交通肇事罪
2. 交通肇事罪+逃逸情節(jié)
3. 交通肇事罪和妨害作證罪數(shù)罪并罰
二、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分析
(一)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概述
1.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概念
2.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特征
3.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具體形態(tài)
4.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不是事后不可罰行為
5.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刑事構(gòu)罪性
(二)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與交通肇事罪逃逸情節(jié)比較
1.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為的界定
2.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
3.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與“逃逸”行為之比較
(三)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與妨害作證罪比較分析
1. 妨害作證罪的界定
2.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是否構(gòu)成妨害作證罪分析
三、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研究結(jié)論
(一) 履行了救助被害人義務(wù)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定罪
(二) 未履行救助被害人義務(wù)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定罪
(三) 三個案例的定罪建議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頂包后肇事者滯留現(xiàn)場構(gòu)成交通肇事逃逸[J]. 谷昔偉,齊海生. 人民司法. 2014(24)
[2]事后不可罰行為在司法實踐中的應(yīng)用研究——以陳某汽車租賃詐騙案為例[J]. 張留豐. 青年與社會. 2014 (02)
[3]交通肇事逃逸的相關(guān)問題研究[J]. 勞東燕. 法學(xué). 2013(06)
[4]交通肇事后現(xiàn)場指使他人頂替、作偽證的定性[J]. 張向東. 人民司法. 2012(06)
[5]事后不可罰行為研究[J]. 賈學(xué)勝. 現(xiàn)代法學(xué). 2011(05)
[6]論事后不可罰行為的概念及特點[J]. 蔡葉利. 文學(xué)教育(中). 2010(08)
[7]交通肇事后找人頂替與交通肇事逃逸[J]. 龔鵬飛. 交通企業(yè)管理. 2008(10)
[8]論妨害作證罪[J]. 張明楷. 人民檢察. 2007(08)
碩士論文
[1]交通肇事罪疑難問題研究[D]. 申慶東.吉林大學(xué) 2016
[2]妨害作證罪的實踐難題及解決[D]. 褚欣.遼寧大學(xué) 2015
[3]交通肇事后找人“頂包”行為的法律分析[D]. 周冬雪.蘭州大學(xué) 2015
[4]論交通肇事并找人頂包行為的定性[D]. 李藝.湘潭大學(xué) 2014
本文編號:2928709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xué)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38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交通肇事罪中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案例與爭議焦點
(一) 交通肇事罪中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案例
(二)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構(gòu)罪之爭議焦點
1. 交通肇事罪
2. 交通肇事罪+逃逸情節(jié)
3. 交通肇事罪和妨害作證罪數(shù)罪并罰
二、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分析
(一)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概述
1.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概念
2.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特征
3.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具體形態(tài)
4.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不是事后不可罰行為
5. 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刑事構(gòu)罪性
(二)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與交通肇事罪逃逸情節(jié)比較
1.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為的界定
2.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
3.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與“逃逸”行為之比較
(三)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與妨害作證罪比較分析
1. 妨害作證罪的界定
2. 指使他人“頂包”行為是否構(gòu)成妨害作證罪分析
三、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研究結(jié)論
(一) 履行了救助被害人義務(wù)后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定罪
(二) 未履行救助被害人義務(wù)指使他人“頂包”行為的定罪
(三) 三個案例的定罪建議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頂包后肇事者滯留現(xiàn)場構(gòu)成交通肇事逃逸[J]. 谷昔偉,齊海生. 人民司法. 2014(24)
[2]事后不可罰行為在司法實踐中的應(yīng)用研究——以陳某汽車租賃詐騙案為例[J]. 張留豐. 青年與社會. 2014 (02)
[3]交通肇事逃逸的相關(guān)問題研究[J]. 勞東燕. 法學(xué). 2013(06)
[4]交通肇事后現(xiàn)場指使他人頂替、作偽證的定性[J]. 張向東. 人民司法. 2012(06)
[5]事后不可罰行為研究[J]. 賈學(xué)勝. 現(xiàn)代法學(xué). 2011(05)
[6]論事后不可罰行為的概念及特點[J]. 蔡葉利. 文學(xué)教育(中). 2010(08)
[7]交通肇事后找人頂替與交通肇事逃逸[J]. 龔鵬飛. 交通企業(yè)管理. 2008(10)
[8]論妨害作證罪[J]. 張明楷. 人民檢察. 2007(08)
碩士論文
[1]交通肇事罪疑難問題研究[D]. 申慶東.吉林大學(xué) 2016
[2]妨害作證罪的實踐難題及解決[D]. 褚欣.遼寧大學(xué) 2015
[3]交通肇事后找人“頂包”行為的法律分析[D]. 周冬雪.蘭州大學(xué) 2015
[4]論交通肇事并找人頂包行為的定性[D]. 李藝.湘潭大學(xué) 2014
本文編號:29287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292870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