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法律維度
本文關鍵詞: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法律維度
更多相關文章: 現(xiàn)代國家建構 國家認同 法律維度 憲法認同 公民身份
【摘要】: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是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的一項重要議題,不僅是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生命和靈魂,同時更關乎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生死存亡。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中國面臨著從“天下王朝”向“現(xiàn)代國家”的轉型。從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歷程審視國家認同,其面臨著由壓制型認同向共治型認同的轉變,從意識形態(tài)化的主權認同向法律認同的轉變。現(xiàn)代國家觀念視域下的國家認同,應該是公民對國家的憲法認同、法律認同。但是在當下中國,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主權與地緣意義上的認同,仍然沒有形成一種觀念、意識層面上的憲法認同、法律認同;國家認同的維系更多地依靠自上而下的強制,而非公民參與的共治。究其原因,這與封建中國的“王朝政治”觀念有著緊密聯(lián)系。封建中國沒有“國家觀念”,只有“天下觀念”,“國家”等于“社會”,甚至等于“王朝”。中國現(xiàn)代國家觀念的興起源自于清末立憲運動,直接導致“天下觀念”的解體,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以及中華民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主權國家觀念的正式確立。之后,國家認同觀念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嬗變:在北洋政府時期,出現(xiàn)了主權國家認同下“王朝觀念”的復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國民黨訓政時期,在此階段“政黨觀念”吞噬“國家觀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呈現(xiàn)出的是“主權與地緣認同”、“同甘苦與共命運的民族感情與民族精神”以及“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感恩情懷”之三位一體的“復合型”國家認同觀念。在現(xiàn)代國家成立之后,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均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但其國家認同觀念依然沒有完成從形式意義上的國家認同,到實質(zhì)意義上的民主法治、憲法政治認同的過渡。反思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實踐發(fā)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歷程中,現(xiàn)代意義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業(yè)已確立,主權與地緣意義上的國家認同觀念占據(jù)主導地位,但“王朝觀念”在主權國家認同下依然存續(xù),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天下”觀念與“民主法治”觀念依然進行著隱匿的斗爭,主權認同與法律認同存在差度,濃厚的暴力革命觀念致使國家認同觀念一直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法律革命觀念的欠缺使得中國一直未能通過完備的法權建構以凝聚人心。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觀念存在如下危機,即現(xiàn)代中國國家認同中的“專制性”對抗“民主性”,“人治性”壓抑“法治性”,國家認同依靠強制、人治單方面的推進;在政治制度建構中,對公共權力本身的監(jiān)督限制不足,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不足,即“權力張揚”與“權利抑制”的沖突,以導致認同的形式化;從而最終形成現(xiàn)代中國國家認同的“形式認同”與“實質(zhì)認同”的抵牾。在現(xiàn)代國家的視域下,中國的國家認同觀念應完成從壓制型的認同到共治型的認同,從主權意義上的政治認同、經(jīng)濟認同到憲法認同、法律認同的轉變。當下中國國家認同中法律認同的轉型路徑選擇,應當重視國家的法權建設,在硬件系統(tǒng)方面建設公共領域的民主商談制度;軟件系統(tǒng)方面應注重培育中國的憲制文化與民主政治文化。通過現(xiàn)代國家的法權建構,以完成現(xiàn)代國家對國民身份從臣民、人民到公民的再造,完成作為法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的重塑。
【關鍵詞】:現(xiàn)代國家建構 國家認同 法律維度 憲法認同 公民身份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921;D032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5
- 一、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的國家認同概述15-29
- (一) 中國現(xiàn)代國家觀念的興起15-21
- (二) 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嬗變21-29
- 二、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法律審視29-45
- (一)“王朝觀念”在主權國家認同下存續(xù)29-33
- (二)“家天下”觀念與“民主法治”觀念的隱匿斗爭33-37
- (三) 意識形態(tài)化的主權認同與法律認同的差度37-41
- (四)“暴力革命觀念”的濃厚與“法律革命觀念”的微弱41-45
- 三、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危機的法律性質(zhì)45-54
- (一) 國家認同中的“專制性”對抗“民主性”45-47
- (二) 國家認同中的“人治性”壓抑“法治性”47-50
- (三) 國家認同中“形式認同”與“實質(zhì)認同”的抵牾50-54
- 四、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轉型54-59
- (一) 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全球化語境現(xiàn)實54-56
- (二) 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觀念轉型56-59
- 五、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法律維度再造59-72
- (一) 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法律維度的意涵59-61
- (二) 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法律認同轉型路徑61-65
- (三) 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公民身份再造65-68
- (四) 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中國家認同的中華民族重塑68-72
- 結語:我們是驕傲的中國公民72-74
- 參考文獻74-82
- 作者簡介及科研成果82-83
- 后記83-8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秀紅;張斌;;試論少數(shù)民族的國家認同對邊疆穩(wěn)定的意義——以新疆為例[J];民族論壇;2011年22期
2 寇新華;王帆;帕爾哈提;;提升新疆各民族國家認同的思考[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3年01期
3 張建軍;李樂;;論國家認同與愛國主義[J];前沿;2013年07期
4 劉潔;;民族意識與國家認同——讀《族群、民族與國家構建》[J];中國投資;2013年06期
5 門洪華;;兩個大局視角下的中國國家認同變遷(1982—2012)[J];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09期
6 涂敏霞;王建佶;蕭婉玲;謝美玲;;港澳青少年國家認同研究[J];青年探索;2014年02期
7 李強;;通過社會建設推進國家認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年05期
8 吉紅立;;關于國家認同建構問題的理論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年14期
9 ;21世紀好書榜[J];書城;2005年06期
10 蘇曉龍;;淺論中文語境中的國家認同[J];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踐;;宗教的類型對民族國家認同的影響[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C];2014年
2 饒印莎;;大學生國家認同對其與奧運卷入的影響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 應小萍;陳午晴;王兵;王俊秀;楊宜音;;國家認同和體育觀念關系初探[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4 雷琳;;公民意識與國家認同:西北邊疆執(zhí)政安全理念構設[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南長森;;西北少數(shù)民族新聞傳播市場化運作與國家認同研究[A];第四屆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C];2012年
6 劉新利;;試論電視與少數(shù)民族國家認同的建構[A];第四屆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C];2012年
7 李宜強;;對區(qū)域一體化文化認同的研究:以法國與歐盟為例[A];中華外國經(jīng)濟學說研究會第19次年會暨外國經(jīng)濟學說與國內(nèi)外經(jīng)濟發(fā)展新格局(會議文集)[C];2011年
8 韋磐石;趙燕;張翔;;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及其影響因素[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9 劉永松;Michael H.S.Lam;Beeto W.C.Leung;;國家認同與北京奧運會:大陸,臺灣和香港三地學生的回應(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張東寧;;國際視角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左高山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認同的基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劉力達;法國:國家認同大討論解決了什么問題[N];中國民族報;2010年
3 馮紹雷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qū)發(fā)展研究院院長 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難以抉擇:多重因素影響下的俄羅斯國家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李禹階 向中銀;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中的國家認同觀念[N];光明日報;2011年
5 劉力達;法國移民與國家認同部“立與廢”的糾結[N];中國民族報;2011年
6 韓震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王立新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的國家認同及面臨的挑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中國文化走出去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 韓震;中國夢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N];北京日報;2013年
9 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 王超品 楊榮華;中國夢與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N];云南日報;2014年
10 于福堅;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N];中國民族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趙穎;文化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2 劉向東;文化多元語境下的國家認同建構[D];吉林大學;2015年
3 郭艷;全球化語境下的國家認同[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耿寧飛;民國時期河北回民的國家認同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2 梅永杰;公民身份視角下的中國國家認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3 關曉瓊;國家認同視域下邊境教育安全現(xiàn)狀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4 孔錦秀;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互動中的邊疆治理[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關f ;一個彝族土司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6 汶一凡;建國初期(1949-1957)《人民日報》少數(shù)民族報道對國家認同的建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7 梁璐;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年
8 黃康;香港媒體的“國家認同”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9 王竹溪;甘南藏區(qū)少數(shù)民族國家認同研究[D];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10 羅秀華;鞏固和提升我國當代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7825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78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