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憲政建設道路的選擇
發(fā)布時間:2017-08-22 10:06
本文關鍵詞:論我國憲政建設道路的選擇
更多相關文章: 憲政 憲政建設道路 國家憲政 社會憲政 動態(tài)合作道路
【摘要】:憲政是即憲法的治理,在現(xiàn)代國家,憲政是一種趨勢,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然而一個國家要想實現(xiàn)憲政,必須要走適合自己國家的發(fā)展道路,這就是憲政建設道路。由于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必然在憲政建設道路的選擇上會有或多或少的區(qū)別,正是因為如此,我國的憲政建設雖然已有百年歷史,卻依然未能實現(xiàn)完全意義上的憲政,這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憲政建設道路的重要性。本文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展開論述的,首先分析憲政建設道路的基本理論,其次是對中外的憲政建設道路進行一種考察并進行分析,最后得出最適合中國的憲政建設道路。 我們首先要分析憲政建設道路基本理論,對憲政、憲政建設的含義給予必要的厘清。憲政是一種由憲法、法治、民主、人權組合而成的一種治理狀態(tài),憲政建設道路即達至憲政的方法,有國家推進型的憲政建設方式,也有通過社會的漸進發(fā)展的社會憲政方式。 在對憲政的基本理論理清之后,我們要對中外憲政進行的考察,我國的憲政建設自晚清始,已有百年歷程,其中經歷的許多時期,充分顯示了我國憲政建設的坎坷。通過分析我國的憲政建設道路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國的憲政建設一直是由國家進行推進的,民間力量參與憲政的情況少之又少,而這也是我國憲政建設緩慢的原因之一。再看國外的憲政建設道路,由于歷史情況的不同,憲政的建設道路也是千差萬別的,英國走的是一種漸進的建設道路,憲政的實現(xiàn)是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取得的;美國的憲政其實是一種各式各樣的契約達成的過程,在契約的簡歷過程中,美國的憲政顯現(xiàn)出其端倪;法國的憲政建設總是與重大的社會事件相伴隨的,正是在歷史車輪的前進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反復,并最終實現(xiàn)憲政的。國外憲政的建設道路使我們認識到憲政建設的多樣性與緩慢性,也夠了我們思索我國憲政建設道路的空間。 既然傳統(tǒng)的憲政建設道路無法適應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們要深入思考我國憲政建設道路的選擇。不管是傳統(tǒng)的國家推進型,還是社會演進型,對于我國總是會有缺陷。所以,中國的憲政建設應該走一條特色鮮明的道路,那就是:動態(tài)推進道路。這一道路的實施雖然也是包含著憲法、法治、民主、人權的內容,但在實施的細節(jié)上會更加兼顧國家與社會二者的力量,共同推動憲政建設。
【關鍵詞】:憲政 憲政建設道路 國家憲政 社會憲政 動態(tài)合作道路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921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0 導論7-10
- 0.1 問題的由來7
- 0.2 文獻綜述7-8
- 0.3 研究方法8-9
- 0.4 研究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9-10
- 1 憲政建設道路基本理論10-17
- 1.1 憲政的界定10-11
- 1.2 憲政建設的內容11-15
- 1.2.1 憲法是憲政建設的前提11-12
- 1.2.2 民主是憲政建設的基石12-13
- 1.2.3 法治是憲政建設的載體13-14
- 1.2.4 人權是憲政建設的目的14-15
- 1.3 憲政建設道路釋義15-17
- 1.3.1 憲政建設道路有跡可循又充滿不確定性15
- 1.3.2 國家憲政和社會憲政是憲政建設的主要方式15-17
- 2 中外憲政建設道路的歷史演進17-28
- 2.1 中國憲政建設道路及分析17-22
- 2.1.1 百年中國憲政之路17-20
- 2.1.2 中國憲政建設道路分析:我國憲政建設的得失20-22
- 2.2 西方憲政建設道路及分析22-28
- 2.2.1 漸進型的英國憲政道路22-25
- 2.2.2 契約型的美國憲政道路25
- 2.2.3 建構型的法國憲政道路25-27
- 2.2.4 西方憲政建設道路的啟示27-28
- 3 中國憲政建設道路的選擇:動態(tài)合作道路28-34
- 3.1 我國憲政建設的機遇28-29
- 3.2 既有道路的困境29-32
- 3.2.1 國家憲政的弊端30-31
- 3.2.2 社會憲政的不足31-32
- 3.3 最佳出路:動態(tài)合作道路32-34
- 4 動態(tài)合作道路實現(xiàn)34-40
- 4.1 通過國家倡導與民間努力,共同推進憲法實施34-35
- 4.2 國家繼續(xù)完善法制與民間積極參與,實現(xiàn)依法治國35-37
- 4.3 國家模式與地方模式并行,提高民主水平37-38
- 4.4 國家保護與與民眾積極爭相結合,切實保障人權38-40
- 結語40-41
- 參考文獻41-43
- 致謝43-4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海坤;;中國走向憲政之路——兼論“三個代表”理論和我國憲法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鄭賢君;憲法的社會學觀[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3 李海平;;論社會憲政[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4 張千帆;;司法審查的模式、功能及其監(jiān)督[J];法學家;2008年04期
5 苗連營;鄭磊;;憲政建設的統(tǒng)合模式——超越“上/下”之爭的第三條道路[J];法學評論;2011年03期
6 殷嘯虎;;積極憲政與當代中國憲政發(fā)展的路徑選擇[J];法學;2009年05期
7 張千帆;;中國憲政的路徑與局限[J];法學;2011年01期
8 張千帆;;實行憲政是中國改革的必由之路[J];法學;2011年12期
9 董和平;;憲政建設要樹立中國品牌[J];法學;2011年12期
10 王力群;中國憲政體制和人大監(jiān)督[J];人大研究;2002年08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蔣睿;從“人權入憲”看我國憲政建設[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184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71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