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于法有據(jù)”的爭論及其破解——基于良性違憲的思考
本文關鍵詞:“改革于法有據(jù)”的爭論及其破解——基于良性違憲的思考
更多相關文章: 改革于法有據(jù) 實踐導向 頂層設計 授權改革
【摘要】: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重大改革必須于法有據(jù),直指當前轉型時期中國面臨的改革與法治之間一定程度的緊張關系。上世紀末我國學界提出的關于法與改革關系的爭論一直持續(xù)到今天,在爭論中出現(xiàn)了諸如憲法變遷、地方變通、法律解釋、法律修改等諸多理論,但這些理論忽略了我國改革發(fā)展初期的特殊性,即改革與法治起步較晚且同時進行且起步較低從而導致改革以"實踐"為導向而非法治。破解"改革于法有據(jù)"的難題,要實現(xiàn)推進改革與遵守憲法法律的有機結合,運用好授權改革方式;立足社會變革實際,正確把握憲法變遷、憲法修改與憲法的穩(wěn)定性、權威性之間的關系;充分發(fā)揮法律解釋與法律修改的建設性作用。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
【關鍵詞】: 改革于法有據(jù) 實踐導向 頂層設計 授權改革
【分類號】:D921
【正文快照】: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經濟、政治、文化百廢待興,國家在農村土地、城市建設、高等教育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發(fā)展。盡管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但法學家們卻發(fā)現(xiàn)一些改革舉措與憲法條文存在“起前”與“滯后”關系的某種程度上的緊張。自1996年起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常安;;“摸著石頭過河”與“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改革背景下的當代中國憲法變遷[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2 曦中;對“良性違憲”的反思[J];法學評論;1998年04期
3 韓大元;社會變革與憲法的社會適應性——評郝、童兩先生關于“良性違憲”的爭論[J];法學;1997年05期
4 楊登峰;;區(qū)域改革的法治之路——析上海自貿區(qū)先行先試的法治路徑[J];法治研究;2014年12期
5 郝鐵川;論良性違憲[J];法學研究;1996年04期
6 童之偉;“良性違憲”不宜肯定——對郝鐵川同志有關主張的不同看法[J];法學研究;1996年06期
7 張千帆;;憲法變通與地方試驗[J];法學研究;2007年01期
8 陳金釗;;對“以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的解讀[J];河北法學;2014年02期
9 姜峰;;權利憲法化的隱憂——以社會權為中心的思考[J];清華法學;2010年05期
10 韓大元;論憲法解釋程序中的合憲性推定原則[J];政法論壇;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宗璋;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憲法解釋制度[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2期
2 胡大剛,劉峰,劉衛(wèi)儒;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3 張富良;論鄧小平的獨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4 鄭文瑜;對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理論的幾點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3期
5 余松;試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阿壩師專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6 王玉瓊;《共產黨宣言》的真實價值[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7 李海紅;論新形勢下腐敗現(xiàn)象及其防治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8 李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淺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9 于學強;;論鄧小平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10 李尚志;王恒;;鄧小平主權思想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王春璽;;堅持走獨立自主的中國道路——以中國與拉美改革道路的選擇為視角[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歷程和經驗[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李曦輝;;科學發(fā)展觀、微觀經濟理論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謝瑛;;從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發(fā)展中談民生[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高燕;;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國的運用與發(fā)展[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肖小明;;論民生問題背景下責任政府的構建[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黃建明;;在社會階層構成變化中提高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能力的路徑探析[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吳曉暉;論宏觀調控決策的法律調整[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黃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主權原則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6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8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9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10 呂曉萍;我國以工促農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lián)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6 姚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白雪;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曉晶;中國特色多黨合作制度理論與實踐發(fā)展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秦曉宇;論科學發(fā)展觀對鄧小平發(fā)展理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學賓;;美國憲法解釋中的不同民主觀——原旨主義和能動主義之比較[J];當代法學;2010年01期
2 強世功;圖施耐特和“大眾憲法”[J];讀書;2004年11期
3 馬嶺;當代大學生憲政觀念管窺——一次關于“良性違憲”問題的討論[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4 劉茂林;轉型社會的憲法穩(wěn)定觀[J];法商研究;2004年03期
5 王磊;;人權的憲法保護的幾個誤區(qū)[J];法學家;2004年04期
6 童之偉;;重提“違憲改革合理說”宜審慎——以過去數(shù)年之鄉(xiāng)鎮(zhèn)長直選“試點”為事證[J];法學家;2007年04期
7 曦中;對“良性違憲”的反思[J];法學評論;1998年04期
8 童之偉;憲法實施靈活性的底線——再與郝鐵川先生商榷[J];法學;1997年05期
9 郝鐵川;溫柔的抵抗——關于“良性違憲”的幾點說明[J];法學;1997年05期
10 韓大元;社會變革與憲法的社會適應性——評郝、童兩先生關于“良性違憲”的爭論[J];法學;1997年05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步云;[N];法制日報;200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什么是“改革頂層設計”?[J];中國科技術語;2011年02期
2 葉小文;;讓頂層設計激發(fā)底層動力[J];學習月刊;2011年09期
3 本刊編輯部;;要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J];宏觀經濟管理;2011年06期
4 謝國平;;頂層設計:從此改革強調系統(tǒng)性[J];浦東開發(fā);2011年02期
5 安宇宏;;頂層設計[J];宏觀經濟管理;2011年07期
6 朱健;;改革頂層設計的三道必答題[J];領導之友;2011年06期
7 秦德君;;頂層設計:是什么,不是什么[J];決策;2011年05期
8 高尚全;;加強改革頂層設計[J];改革與開放;2011年13期
9 衛(wèi)東;;閑話“頂層設計”[J];群眾;2011年06期
10 鄧聿文;;“頂層設計”的困境和破解[J];商周刊;2011年1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尚全;;加強改革頂層設計[A];當前形勢與改革座談會內容匯編[C];2011年
2 杜治洲;;我國防止利益沖突制度的頂層設計[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羅雪飛;欒欣超;;論“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契合——基于方法論視角的考察[A];第七屆珞珈國是論壇論文集[C];2013年
4 解建喜;宋筆鋒;李為吉;;飛行器頂層設計決策權衡研究[A];探索創(chuàng)新交流--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文集[C];2004年
5 曾峻;;關于加強行政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的思考[A];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國際大都市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國際大都市區(qū)域發(fā)展與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蘇紀迅;;大創(chuàng)新時代更需強化頂層設計——簡論音樂醫(yī)學行業(yè)的規(guī)劃和建設[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十一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7 蔡東航;劉滿福;;官員腐敗防范機制的頂層制度設計研究[A];第十一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中國汽車產業(yè)集聚區(qū)發(fā)展與合作論壇論文集(人文社科與教育學分冊)[C];2014年
8 袁緒程;;頂層設計與組織準備是改革的基礎[A];2013年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內容匯編[C];2013年
9 張漢軍;;“頂層設計、分層管控”——營銷標準化新思路[A];市場踐行標準化——第十一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C];2014年
10 馬耀峰;;旅游研究之頂層設計——時空思維的旅游應用與啟示[A];中國旅游評論2011[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松柏;“頂層設計”的魅力和價值[N];經濟日報;2011年
2 曾峻;用“頂層設計”來深化改革[N];學習時報;2011年
3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馬曉河;科學理解“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1年
4 石家友;曬“三公”也需要“頂層設計”[N];寧波日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羅春雄;實現(xiàn)富民強桂目標需要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N];廣西日報;2011年
6 肖國元;倡導“頂層設計”是向計劃經濟倒退[N];證券時報;2011年
7 記者 趙洋;金融改革需更加注重頂層設計[N];金融時報;2012年
8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 李劍閣;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同等重要[N];北京日報;2012年
9 陳憲;我看改革頂層設計[N];文匯報;2012年
10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汪玉凱;準確理解“頂層設計”[N];北京日報;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常衛(wèi)東;基層警衛(wèi)信息平臺頂層設計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2 黃仁雁;頂層設計兩岸“共同管理”平潭綜合實驗區(qū)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年
3 李凱;C公司信息化頂層設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年
4 鄭晶;頂層設計視域下的我國三農問題對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年
5 劉叢齊;國有企業(yè)黨的建設頂層設計初探[D];中共中央黨校;2014年
6 鄭勝利;應急預案體系構建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7 鄭天鵬;電子政務頂層設計:國際比較與中國策略[D];吉林大學;2014年
8 王松原;國家治理視域中的制度架構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5年
9 肖岳;智慧園區(qū)建設的研究與探索[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7132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713280.html